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兒童權利公約

《兒童權利公約》(英語: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簡稱CRC;法語:La Convention internationale des droits de l'enfant (CIDE) / Convention relative aux droits de l'enfant des Nations Unies)是一項有關兒童權利的國際公約。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10/23 | 讀者投書

兒少安置兩年內返家或自立,為何可能是「好心做壞事」?

無數未成年返家的少年,其令人心痛惋惜的景象是安置後續追蹤、自立生活、家庭處遇個管社工服務過程常要面對和處理的議題,凸顯當前安置返家的處遇,亟待政策全面檢討與積極改善。

2023/08/29 | 賴明君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新增意見書:確保兒少「氣候權」、政府須協助提出「環境訴訟」

兒少如果要對侵害其氣候權利的個人、企業,或是政府提起法律訴訟,國家有權為其提供協助。包含消除兒少興訟的障礙、延長案件追訴時效、提供免費法律協助,並要求國家司法機構接受兒少的訴訟案件。而身為原告的兒少不需負舉證責任,以降低提起訴訟的難度。

2023/04/0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兒盟調查指出兒少課業壓力大,睡眠偏少,監委:最好的兒童節禮物,是國家重視兒童人權

監委說,現行教育法制設計,讓教師與「學生或其代理人」在教評會審議前有接受調查訪談機會,但進入教評會審議階段,卻只保障教師陳述意見的機會、不保障學生及其代理人作為「相對人的權利」,不符合兒童權利公約規定。

2023/04/01 | 讀者投書

就算學生求援,也只會換來學校用更多「輔導」來持續教師霸凌

作為一位家長,對小孩在校遭遇教師霸凌深感不捨,對因霸凌而輕生深感痛心。然作為一位教師,身處教育第一線,長期觀察、經手校園霸凌實務,對此案件實感漠然,因為此事在此類學生身上,實屬必然。此必然也影響到教育部統計失真之問題。

2023/03/02 | nippon.com 繁體字

全球唯一強制「夫婦同姓」的國家,日本家庭法如何擺脫「加拉巴哥化」?

關於日本修訂家庭法(民法中關於婚姻、親子關係和繼承等的法律法規)的討論,包括導入「選擇性夫婦異姓」和「共同撫養權」等的爭議甚囂塵上。其原因之一是明治時代基於父權制和性別分工的「家族制度」的陰影依然揮之不去。本文重新審視了阻礙現行民法發展的問題。

2023/02/14 | BBC News 中文

香港紀錄片《給十九歲的我》引人思考的5個問題

香港社會政策及公共行政學者鍾劍華指出,網上輿論群情洶湧有部分是2019年「反送中」運動後的一個情緒出口,政治話題在《香港國安法》實施後的高壓氣氛下不能討論,於是所有焦點轉移到紀錄片風波,加上涉及的女生在不情願下被迫拍攝和放映,挑動了很多香港人的心理和情感投射,大家都為學生抱打不平,「這種成人世界與年輕人世界、強權與弱勢、民主與威權之間的矛盾,很多人能代入」。

2022/11/16 | 李芯

高樓數量和跳樓輕生究竟有沒有關聯?民團質疑搞錯重點,衛福部心健司長:被斷章取義

衛福部心健司司長表示,隨著台灣這10年來工業化、商業化的發展,家庭支持力道降低,兒童、青少年到青年的自殺率緩步上揚。「這5年大家可以看到,青年、青少年的自殺率有突然增加,但是如果我們把它扣除跳樓的因素,其實就沒有那麼明顯。」

2022/09/22 | 李芯

台灣11月將面臨「兒童權利公約」國際審查,立委呼籲政府落實兒少權益,而非「施捨式」應付

立法委員范雲表示,CRC是聯合國9大核心公約的其中一項,透過與其他國家一致的標準,能夠讓不同國家得知他國現狀、對照自己國家的現況,並交流未來兒童人權努力的方向。立法委員王婉諭認為,國際上這幾年對台灣的友善支持,很大是來自人權價值實踐,台灣近年陸續把CRC內容內國法化,也是自發表示要和國際標準接軌。

2022/07/03 | 一起讀判決

台母義父爭女兒,異國親權怎麼判?史上第一次最高法院的裁定被廢棄發回

一般來說,在遭遇法定程序上用盡審級救濟的情況,才得以去聲請憲法法庭作為最後的手段,但在本案中,僅「暫時處分」就讓憲法法庭介入做出憲法判決,難道是程序的錯誤嗎?本文對憲法判決以及異國親權的判決標準做出詳細分析。

2021/12/09 | Right Plus 多多益善

兒少保防線失守:為何多次通報也無法阻止孩子受虐致死或重傷?

104到109年間,我國兒少人數驟減42.7萬人,但受虐兒少卻不減反增,通報增幅超過50%,這幾年間,台灣兒少的三級防護網出了什麼問題?

2021/08/03 | TNL 編輯

【東奧場外】一個法國父親絕食抗議前妻強制帶走孩子,律師談日本離婚夫妻:「先綁架小孩就贏了」

法國男子費雪與一名日本女子育有2子,分別是6歲的兒子與4歲的女兒,但他們在2018年被該名女子帶走。在日本沒有可讓離婚後的配偶雙方共管孩子的法律制度,因此其中一方單方面帶走孩子且拒絕另一方探視的現象不會被處罰。費雪因此在奧運會場外絕食抗議,呼籲外界關注日本的法規問題。

2020/11/20 | 讀者投書

11/20跨性別追悼日:在「亞洲平權指標」的台灣,跨性別者還是難以「真正做自己」

如Nancy一樣,台灣跨性別者目前遇到最大的困境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一個是社會因不了解或誤解而產生的歧視;另一個則是更具體的:因法規、政策限制,難以真正「跨過去」,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2020/09/16 | 讀者投書

【關鍵時事】十分鐘管教:給予學生下課空白的時間,也是教學的一部份

依據《兒童權利公約》,主要在保障兒童的生存權利、發展權利、參與權利、受保護權利。套用在目前的法條中,應是希望教師不可以「限制下課」作為處罰手段,或因管教而「完全」剝奪學生下課上廁所、休息等時間。

2020/09/16 | TNL 編輯

「下課不得管教學生」、「學生抗議應調整或停止處罰」:教育部新規定引發爭議

教育部8月修法,規定教師處罰學生時,如果學生有異議,應立即調整或停止;另外也規定,除非特殊狀況,不然教師不得於下課時間管教學生,讓教學現場出現反彈聲浪。

2020/08/17 | 一起讀判決

法律如何保護兒少被害人的個資?經本人同意就可以揭露嗎?

當兒童或少年遇到一些不好遭遇時,媒體、政府機關跟其他任何人不能揭露足以識別的資訊。但如果兒童或少年同意揭露,這樣可不可以?

2020/02/16 | 讀者投書

把「法理情」的順序擺對,「承擔國籍選擇」雖不兼愛但符合人道與人權精神

台灣社會對中國的情感可以理解,但少數群體為了於法不合的事宜,忽視多數家庭面臨的威脅和擔憂,不僅試圖踐踏這些境內多數人的人權,更剝奪境外特定對象依其國籍所享有的優秀醫療權利。

2018/12/25 | 馮一凡

缺乏社會支持系統的外籍父母,造就了非本國籍兒童受虐悲歌

這個案件中印尼籍的兒童,因為其雙親為失聯移工,其實際上無法享受台灣所宣示的兒童權利保障。這樣的困境,並非規範面的兒童權利無法涵蓋這個孩子,而是來自移工的支持系統的匱乏。

2018/03/10 | 家扶基金會

提供孩子改變的可能,看見她們鑽石般的天賦

家扶基金會在台灣扶助的弱勢孩子約五萬名,其中來自單親、失親或隔代教養的孩子佔了將近八成!在長期陪伴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這群孩子其實有著無限的可能,卻因為身上的貧窮枷鎖而退卻、放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