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內容農場

內容農場(英語:content farm)是指為了牟取廣告費等商業利益或出於控制輿論、帶風向等特殊目的,快速生產大量網路文章來吸引流量的網站,通常,其也利用搜尋引擎來達到吸睛點擊;農場文則是此類網站製造的文章。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8/31 | 方格子vocus

七個分辨「偽科學」的方法:多數的營養補充品只是在製造昂貴的尿液

頭腦愈是沒有邏輯,沒有科學基本認知的人,常常把科技當成信仰在崇拜,也特別容易被偽科學給騙了,原因正是來自於他們不了解科學的發明或進展,是來自於一大群科學家漫長又緩慢的集體努力,只要有人套用一些似乎很炫的科學名詞,就會信以為真。物理學教授羅伯派克就曾列舉了七個分辨偽科學的方法......

2023/08/30 | 王昱晴

Meta揭露「垃圾訊息偽裝」4大運作模式,移除9000個親中假帳號

臉書與IG的母公司Meta,週二發表一份透明度報告,揭示Meta對中國假訊息的第七次打擊行動,共計刪除9000個帳號。《紐約時報》報導,恰逢美國商業部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訪中,此次的打擊行動「在微妙的時刻揭露」。

2023/07/25 | 今周刊

節目獲七座金鐘獎,上YouTube比不過內容農場——當平台以流量為王,我們失去了什麼?

打開臉書,映入眼簾的是新聞粉專寫著「一句話回應」、「關鍵就在這件事」。你皺眉一下,心裡抱怨:「又是釣魚標。」深感不耐的你,決定轉而打開Instagram,看到新聞媒體分享的短影片,貓咪逗趣可愛的畫面讓你心花怒放,於是你繼續往下滑,想看更多短影音。但你有沒有想過,新聞媒體製作這些影片的錢,要從哪來呢?

TNL+ 2023/06/28 | TNL國際編譯

生成式AI快速產出內容真假難辨,缺乏查核機制恐助長新一代內容農場

AI所生成的錯誤訊息通常難以發現,它看似流暢,卻不以現實世界的經驗為基礎,而這些基礎往往需要時間及專業知識堆砌。《The Verge》也強調,雖然人類也是大量假訊息、錯誤資訊的生成者,但如果AI也佔據那些依靠人類專業知識而蓬勃發展的網路平台,那人類能糾正、改善自身集體錯誤的機會將日趨減少。

2022/12/29 | 《卓越新聞電子報》

偷渡政治立場、操縱選民意向,偽裝成媒體的「粉紅組合肉新聞」正在美國蔓延

人們在觀看《福斯新聞》時,或多或少已知道會得到哪類訊息;反觀,合成新聞則是欺騙媒體身分,讓人們相信是發跡於地方的網站,聲稱要向公民提供地方新聞。類似欺瞞手法,同樣可見於俄羅斯的宣傳......

2022/10/21 | 《思想坦克》

香港內容農場如何介入台灣選舉?比柬埔寨假新聞更厲害的網軍宣傳攻勢

數量跟規模來看,柬埔寨網軍的規模,仍遠不及最近一兩年的另一波來自香港的攻勢。這群網軍同時經營了數個與台灣政治有關的臉書粉專與社團,並佯裝自己是台灣人、以台灣口氣的繁體中文發言、直接企圖推動選舉結果。

2022/06/26 | 黑波克

日本Google已淪為「廣告搜尋器」,查資料得到的不是有用的資訊,而是鬱悶的心情

我在搜尋比較需要專業知識的生活資訊時,搜到的全部都是看似有內容,實質上卻是什麼都沒寫的廣告網站。

2022/05/31 | 《科學月刊》

一下「核融合」一下「核聚變」、「暗物質」和「暗能量」混為一談,台灣的科學報導出了什麼問題?

本文簡單介紹了科學報導和科普著作的常見問題;基於諸多環境和社會因素,恐怕很難期待這些問題在短期內被大幅改善。然而,作為科學資訊的閱聽人,還是有一些訣竅可以幫助我們不受到誤導。

2022/05/31 | TJ

【關鍵眼中盯】批評「很多孩子走了」的輿論盲點:很多人同時發文,就一定是資訊戰嗎?

郭彥均出於醫護關心發文,到各方對「造謠」的認定,以及最後的農場發文隱憂,其實是三個需要分開討論的領域。然而在討論的後期,許多人把「許多網站同時發文」解讀為資訊戰,但這其實是Facebook上存在已久的「多文發布」功能......

2022/05/29 | TNL 編輯

郭彥均發文「這麼多孩子就這樣走」惹議,國民黨6立委赴刑事局「遞自首狀」聲援

藝人郭彥均日前在臉書貼文「許多孩子走了」引議論,國民黨立院黨團總召曾銘宗等6名立委今天前往刑事局遞狀自首,聲援郭彥均。

2021/07/12 | 精選書摘

《真相製造》:祖克柏捨不得斬斷的使用者互動,就是這群商人們分食的金礦來源

記者劉致昕二○一六年以布魯塞爾為第一站,從訪問傷心卻不絕望的聖戰士媽媽開始,帶著我們深入真相製造在不同國家造成的致命效應,橫跨比利時、法國、印尼、德國、中國與臺灣,不僅有第一手的採訪,透過這些國家呈現真相產業不同面向的威脅,最珍貴的,是採訪到的每一個人物。

2020/08/10 | 鄭思思

狼來了,內容農場來了

內容農場的商業模式存在多年,只不過去年炒作最熱門最吸睛的議題踫上了反修例運動,令這場運動充斥更多未經證實的消息和謠傳。

2020/01/10 | Kayue

慎防「加一句變假新聞」的內容農場文

最近內容農場有一些跟香港有關的假新聞,主要是改寫自其他傳媒報導,再插入一兩句假資訊誤導讀者。

2019/12/31 | Kayue

聲稱「獨家揭警察性侵暴行」的「D同學」影片,來自公信力成疑的《美麗日報》

在一段來自Facebook專頁「美麗日報」及「天佑香港」的影片中,受訪者自稱是被捕三次的救護員,指控警察暴力對待甚至性侵被捕者,然而有關的《美麗日報》網站可疑。

2019/11/04 | Kayue

內容農場的最大禍害,不在於假新聞

內容農場利用人類的惰性吸引我們點擊轉發,而這些惰性——也許是看到誇張標題就轉發,又或不追尋消息來源——始終對追尋真相有害,因此內容農場轉載的資訊無論真假,我們都應與之割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