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3 | TNL特稿 想做物理治療,醫師說了算?台灣舉世罕見的醫療分工限制,帶來嚴重的照護後果 現行的制度邏輯,是因為醫師團體認為,不管有病沒病,民眾都得先取得醫師診斷,確認是否能做物理治療。然而,如果這樣的考量真的正確,那麼其他醫事人員,是不是也該一體適用這套分工模式,取得醫師診斷後,再來執行其他醫療業務? 物理治療 修法 More... 復健醫學 骨科醫學 醫療專業 分工模式 醫事人員 直接就診 全民健保 醫療分工 執業人數 醫療品質 2022/04/08 | 潘柏翰 健保部分負擔新制5月15日上路,5張圖表帶你一次看懂新制內容與健保財務狀況 衛福部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新規定實施後,約50%民眾就醫支出不受影響,另有40%民眾每天多負擔不到4元,每年約可挹注健保99.9億元,到了年底安全準備金預計可維持1.32個月的水準。 健保 全民健保 More... 部分負擔 新制 藥品 檢驗檢查 急診 財務狀況 2021/09/29 | TNL 編輯 健保署放寬藥物健保給付:阿茲海默症、成年過動症患者受惠,預計逾1.6萬人受惠 台灣失智症協會指出,65歲以上的老人約每12人即有1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的老人則約每5人即有1位失智者。另外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高淑芬醫師則指出,台灣約有7%兒童患有ADHD,其中因為缺乏適當治療而導致症狀持續至成年的比例有60%。 健保署 健保給付 More... 阿茲海默 ADHD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藥物 全民健保 癌症 帕金森氏症 2021/02/25 | TNL 編輯 健保部分負擔調漲最快5月底上路,未來看診不再有「免錢領藥」 衛福部初步規劃部分負擔調整方向,包含擬取消百元以下藥費與慢箋免部分負擔,將收費40至200元;取消檢驗檢查費免部分負擔,將收取50至200元;急診部分負擔也將調整提高50至250元不等。 全民健保 健保 More... 部分負擔 藥品 檢驗檢查 健保署 慢性處方箋 醫療浪費 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 護理費 共同擬定會議 委員代表 李伯璋 2020/12/31 | TNL 編輯 衛福部拍板健保費率明年起漲至5.17%,受僱者7成以上每月增加70元以內 陳時中說,健保會共提出2費率建議案,2案都有合理考量,為求平衡決議將一般保險費費率恢復至2013年二代健保施行前之5.17%,補充保險費費率依法連動調整至2.11%,未來視經濟復甦情形再適時檢討。 健保 全民健保 More... 健保費率 衛福部 陳時中 調漲 財務赤字 補充保費 健保法 安全準備金 全民健保25週年 2020/11/27 | TNL 編輯 健保費率調漲:兩案待衛福部拍板,月薪4.2萬單身上班族每月多負擔35到105元 健保財務連年虧損,健保署再次開會審議討論健保費率調漲事宜,經過3小時激烈討論,從5種方案縮小至2種方案,並決定兩案併陳給衛福部拍板決議。依照調整的幅度試算,月薪4萬2000元的單身上班族每月多付35元至105元,四口小家庭每月須多付141元至418元。 健保費 健保 More... 全民健保 健保費率 衛福部 醫界 雇主 醫療支出 健保總額 小家庭 破產 海外台灣人 戶籍 出國 停保 2020/11/19 | TNL 編輯 全民健保漲聲響起:最晚明年底虧損突破770億,費率調漲是否突破5%引發關注 據了解,目前初步估算,不論是哪一個版本,安全準備金均可用到2023年,但2024年安全準備可能又會再度不足1個月,恐需再度調整費率,有機會調到上限值6%,到時就得涉及修法,或是期間做好其他調整、部分負擔的規劃。 全民健保 健保財務 More... 健保費率 安全準備金 醫改會 消基會 2020/11/02 | 精選書摘 《人生路引》:2030年面臨健保大限,有幸福的醫護,才有幸福的台灣 這次健保署第N個錯誤政策終於引爆眾人之怒。若以張鴻仁教授大作《二○三○健保大限》一書內容來討論健保,將最有機會、最有效率的凝聚眾人共識。 人生路引 我從閱讀中練就的28個基本功 More... 楊斯棓 閱讀引路人 思辨 張鴻仁 二○三○健保大限 全民健保 醫療資源 原廠藥 自費醫材 2020/09/01 | 巷仔口社會學 疫情擴大社會不平等,如何建立後疫情時代的「新社會契約」? 在新冠疫情獲得控制後,全球的社會經濟將要邁向復甦。問題是,後新冠時期必須建立在一個新的社會契約上,包括勞動市場、社會保險、醫療與兒童照顧等公共投資必須強化。這個新社會契約的建立需要社會學家的投入與想像。 新冠肺炎 武漢肺炎 More... COVID-19 社會信任 社會團結 公共衛生 勞動市場 全民健保 社會保險 海外僑民 紓困措施 社會安全網 2020/08/11 | 讀者投書 思覺失調病友:「重大傷病優免」不可貿然取消,請衛福部三思 我以精神疾病病友的身分呼籲政府,請對於「重大傷病優免取消」此項政策三思,並多聆聽來自各界專家、來自病友們的聲音。此項政策若實施,我真的不敢想像有多少因病痛苦的青少年與家庭,會因此而更弱勢。 全民健保 健保 More... 思覺失調症 重大傷病 重大傷病卡 重大傷病優免取消 2020/08/02 | 潘柏翰 【過度管制】專訪前衛生署副署長張鴻仁:健保正在「勞保化」,2030年是健保大限 社會缺乏對健保價值定位的討論,以及因為財務困境所衍生的過度管制,造就了我們所看見與體驗到的種種問題。在訪談中坦白這本書寫了多年的張鴻仁,表示目的只有一個:「大家想清楚,我們還要不要一個不錯的健保?」 全民健保 二○三○健保大限 More... 張鴻仁 副署長 生技創投 自費醫材 健保財務 勞保化 社會保險 過度管制 低價市場 醫師診察費 價值鏈 全民健保25週年 2020/07/31 | TNL特稿 【核刪制度】專家審查為健保財務與醫療品質把關,為何醫界強烈不滿? 事實上審查制度與健保支付制度也息息相關,傳統費用審查是因應論量計酬制度而生,當健保支付制度有所變革,也會牽動審查方式。而當總額預算、論人計酬或論案件計酬(如DRGs制度)實施後,醫師和醫療院所自己就會審查診療內容,不用健保署審查。 全民健保 費用審查 More... 健保核刪 健保署 醫療自主權 臨床裁量權 匿名核刪 醫療品質 支付制度 申報檔案分析 立意抽審 全民健保25週年 2020/07/29 | TNL特稿 【收費改革】社會保險或社會福利?健康利益共同體為何造成「集體不負責任」? 台灣的全民健保由於在體制上採取單一保險人體制與單一支付這具有買方壟斷效果的架構,使得台灣健保在總體財務控制的能力相當強,卻也因此將所有人利益綁在一起,反而容易產生「集體不負責任」的結果,財務責任不易釐清。要解決此一歸因與卸責循環,可能的方法是「透明化」。 全民健保 社會福利 More... 社會保險 單一保險人 風險分擔 透明性 醫療支出 收費方式 二代健保 家戶總所得 重分配效果 財務面 全民健保25週年 2020/07/27 | 潘柏翰 【專題導言】調漲保費就準備下台:健保費率與財務平衡,永遠是艱困的兩難 自從前衛生署長楊志良於2010年調漲健保保費後,台灣至今已十年未再調漲費率。然而,十年的時間足以造成不少社會變遷,全民健保與醫療體系也早已陸續浮現諸多問題,而這些問題都不單純是調整費率就能解決。 全民健保 財務危機 More... 財務平衡 保費費率 醫療成本 家庭醫師 轉診制 健保核刪 張鴻仁 全民健保25週年 2020/07/01 | 精選書摘 《二○三○ 健保大限》:2020年保費沒有加倍,到了2030年全民健保自動崩潰 台灣長期被國際藥廠定位為「低價、規模小」的市場,所以新產品先在中日韓星港上市,東南亞經濟起飛之後,我們還要排在後面,而更大的影響是「健保勞保化」。 二○三○ 健保大限 2030健保大限 More... 張鴻仁 全民健保 診察費 健保費率 公立醫院 2020/06/25 | 精選書摘 《不公不義的勝利》:若「國民所得稅」的概念那麼好用,為何過去未曾有人提議或實施? 這個租稅系統會不會傷害經濟成長?它會不會成為美國的末日?歷史告訴我們:不會。如果歷史可為殷鑑,未來能繁榮興盛的國家,將是願意繼續投資全民成就的國家。 不公不義的勝利 貧富不均 More... 資本主義 租稅正義 Emmanuel Saez Gabriel Zucman 社會國 國民所得稅 均一稅 全民健保 2020/06/15 | 讀者投書 自付差額爭議是「背後黑手」操弄?這真的是最大的笑話 以一般民眾來說,以為這政策有省到錢就好,但是對於長期台灣醫療的發展來說,其實非常不利,而背後的主因,就是健保署官員不看重醫療人員價值,又把從業人員通通當賊的心態,明明有許多更好的改革方式,卻選一個最錯的來實行。 健保 健保改革 More... 醫療器材 健保署 陳時中 醫材 負擔項目 楊志良 自費 全民健保 衛福部 醫師 2020/04/27 | 新共和通訊 全球疫情考驗下,台灣健保的高支持度背後有哪些未爆彈? 在預算的控制下,台灣藥廠為了壓低成本,不得不在成分上降低品質,下移品管標準,使得台灣的學名藥經常被詬病藥效不佳。 健保 健保費 More... 全民健保 藥廠 醫生 藥品 保費 藥價 醫院 醫療保險 李伯璋 原廠藥 醫護人員 醫護過勞 血汗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