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全民健保

全民健康保險,一般簡稱為「健保」或「全民健保」,是中華民國一種強制性保險的福利政策,法源是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所實施的全民健康保險制度。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9/25 | 精選書摘

張鴻仁《政府不敢告訴你的健保危機》:抽菸可以救健保?你沒搞錯

作者以歷任健保局總經理、疾病管制局局長的公衛行政經歷,為台灣的全民健保制度做出全方位的檢查與審視。不僅大膽指陳、針砭健保的長年沉痾,更積極提出多種政策改革選項,逐一分析各種利弊,試圖為台灣醫療體系找到未來的出路。全民健保是否可以永續?就看我們現在的選擇與行動!

2023/09/2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台灣友邦聯大演說,敦促聯合國接納台灣;衛福部長薛瑞元赴紐約分享台灣健保經驗

台灣友邦瓜地馬拉、巴拉圭、帛琉19日在聯合國大會為台灣發聲,3國總統一致指出,排除台灣有違聯合國憲章宗旨。捷克也在發言中,譴責中國以軍事行動升高台海緊張情勢。另一方面,今天衛福部長薛瑞元在紐約出席民間會議,向國際社會分享台灣全民健保經驗,展現台灣能協助聯合國實現願景。

2023/08/04 | 方格子vocus

台灣嬰兒死亡率曾令蘇貞昌大喊慚愧,從宏觀與微觀角度分析有哪些可能原因?

導致台灣高嬰兒死亡率的因素相當多元,若以因果的順序性而言,邏輯上是晚婚影響了產婦的年齡,而高齡推升了人工生殖的比例,進而影響嬰兒早產等情況,外加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等其他社會經濟因素差異,以致嬰兒死亡率難以控制。不過,其根本原因也許還是造成人們不想早婚、不想早生的社會經濟因素。

2023/03/0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專訪】健保署長石崇良:從醫師端抑制浪費,檢驗檢查部分負擔可望擱置

健保署長石崇良指出,如果醫院管理做得好,檢驗檢查就不需要加收部分負擔。若是就醫行為造成浪費,才要民眾多付錢。近期將執行的藥費及急診費,都是希望透過部分負擔影響就醫行為,藥吃多了傷身體,不吃丟掉會污染環境、傷害地球,希望減少重複開立藥物製造浪費。

2023/02/2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專訪】健保署長石崇良:藥品保障「地板價」將採浮動制適時檢討,市場規模小藥品研擬健保統一採購

這次藥價調整作業,石崇良強調保障藥品「地板價」,並衡量通膨,而地板價是根據不同藥品劑型考慮。他以瓶裝藥水為例說明,不管內容物為何,基本就有瓶子、瓶蓋的成本,與錠狀、膠囊的成本不同,因此地板價主要是依製程、劑型去訂定。

2023/02/17 | TNL 編輯

健保部分負擔新制將採兩階段:門診藥費、急診部分負擔4月上路,盼落實分級醫療、減少浪費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說,尊重健保部分負擔新制分兩階段上路,但改革力道可能因此稍嫌薄弱,近年檢驗檢查費用於健保總額占比愈來愈高,這是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若檢驗檢查部分負擔取得共識,仍應盡速上路。

2022/12/14 | 市場快訊

癌症海嘯來襲!今年恐是健保新藥給付最慘痛的一年 癌友生命不斷流逝 「新國病」肺癌五年存活率不如日韓 健保重症保護力出現破口 台灣教授協會籲健保應重視人民健康權 勿「只管節流、不顧癌友需要」!

全民健保制度自1995年開辦以來,大病小病全都保,造就高滿意度;然而,面對人口老化、癌症威脅如海嘯般席捲而來,健保對重症的保護力早已出現「破口」,癌症病人需要的創新治療,健保給付已明顯落後國際趨勢,代價是癌患望藥興嘆、生命不斷流逝,以癌症當中的頭號殺手肺癌為例,台灣肺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均不如鄰近的日本、韓國,更有專家直言,健保高滿意度的神話已是「過去式」,且在健保強力節流下,今年恐為健保史上新藥給付最慘痛的一年。

2022/09/3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加拿大醫療系統瀕臨崩潰,加媒呼籲向台灣健保取經

家住溫哥華的張太太用「糟糕透頂」一詞來形容加拿大醫療問題。她表示:「我左手肘疼痛一年多了,排隊看骨科專科就等了3個月,接著照超音波竟要等上10個月時間,小病也變重症了。如果在台灣,整個看診檢驗療程只需幾天就可以搞定了。」

2022/05/13 | TNL特稿

想做物理治療,醫師說了算?台灣舉世罕見的醫療分工限制,帶來嚴重的照護後果

現行的制度邏輯,是因為醫師團體認為,不管有病沒病,民眾都得先取得醫師診斷,確認是否能做物理治療。然而,如果這樣的考量真的正確,那麼其他醫事人員,是不是也該一體適用這套分工模式,取得醫師診斷後,再來執行其他醫療業務?

2022/04/08 | 潘柏翰

健保部分負擔新制5月15日上路,5張圖表帶你一次看懂新制內容與健保財務狀況

衛福部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新規定實施後,約50%民眾就醫支出不受影響,另有40%民眾每天多負擔不到4元,每年約可挹注健保99.9億元,到了年底安全準備金預計可維持1.32個月的水準。

2021/09/29 | TNL 編輯

健保署放寬藥物健保給付:阿茲海默症、成年過動症患者受惠,預計逾1.6萬人受惠

台灣失智症協會指出,65歲以上的老人約每12人即有1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的老人則約每5人即有1位失智者。另外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高淑芬醫師則指出,台灣約有7%兒童患有ADHD,其中因為缺乏適當治療而導致症狀持續至成年的比例有60%。

2021/02/25 | TNL 編輯

健保部分負擔調漲最快5月底上路,未來看診不再有「免錢領藥」

衛福部初步規劃部分負擔調整方向,包含擬取消百元以下藥費與慢箋免部分負擔,將收費40至200元;取消檢驗檢查費免部分負擔,將收取50至200元;急診部分負擔也將調整提高50至250元不等。

2020/12/31 | TNL 編輯

衛福部拍板健保費率明年起漲至5.17%,受僱者7成以上每月增加70元以內

陳時中說,健保會共提出2費率建議案,2案都有合理考量,為求平衡決議將一般保險費費率恢復至2013年二代健保施行前之5.17%,補充保險費費率依法連動調整至2.11%,未來視經濟復甦情形再適時檢討。

2020/11/27 | TNL 編輯

健保費率調漲:兩案待衛福部拍板,月薪4.2萬單身上班族每月多負擔35到105元

健保財務連年虧損,健保署再次開會審議討論健保費率調漲事宜,經過3小時激烈討論,從5種方案縮小至2種方案,並決定兩案併陳給衛福部拍板決議。依照調整的幅度試算,月薪4萬2000元的單身上班族每月多付35元至105元,四口小家庭每月須多付141元至418元。

2020/11/19 | TNL 編輯

全民健保漲聲響起:最晚明年底虧損突破770億,費率調漲是否突破5%引發關注

據了解,目前初步估算,不論是哪一個版本,安全準備金均可用到2023年,但2024年安全準備可能又會再度不足1個月,恐需再度調整費率,有機會調到上限值6%,到時就得涉及修法,或是期間做好其他調整、部分負擔的規劃。

2020/11/02 | 精選書摘

《人生路引》:2030年面臨健保大限,有幸福的醫護,才有幸福的台灣

這次健保署第N個錯誤政策終於引爆眾人之怒。若以張鴻仁教授大作《二○三○健保大限》一書內容來討論健保,將最有機會、最有效率的凝聚眾人共識。

2020/09/01 | 巷仔口社會學

疫情擴大社會不平等,如何建立後疫情時代的「新社會契約」?

在新冠疫情獲得控制後,全球的社會經濟將要邁向復甦。問題是,後新冠時期必須建立在一個新的社會契約上,包括勞動市場、社會保險、醫療與兒童照顧等公共投資必須強化。這個新社會契約的建立需要社會學家的投入與想像。

2020/08/11 | 讀者投書

思覺失調病友:「重大傷病優免」不可貿然取消,請衛福部三思

我以精神疾病病友的身分呼籲政府,請對於「重大傷病優免取消」此項政策三思,並多聆聽來自各界專家、來自病友們的聲音。此項政策若實施,我真的不敢想像有多少因病痛苦的青少年與家庭,會因此而更弱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