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2021/06/10 | 家扶基金會

除了改善史瓦帝尼育幼院的生活環境,孩童的心理需求也應當被重視

訪視育幼院的過程中,社工員發現,有些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因為情緒控管能力不佳,而與同儕或舍監媽媽屢屢發生衝突。因此從2017年起,我們每年都會針對規劃成長團體的課程,適度填補院童的需求。

2021/05/04 | 湯米

【插畫】女人最想要的生日禮物

不論兩性專家怎麼說,每個人的喜好和個性都不同,千萬不要只拿「性別」作為分類的依據,落入框架裡,反而讓自己離真正的浪漫越來越遠。

2021/01/23 | 珮姬

把握練習兩性相處的機會,遇到理想對象時才不至於手足無措

人際關係的技巧與敏感度是需要從小小挫折中磨練的,結交日常朋友時的容錯空間也比追求交往對象時來得大,為了促成重要關係,所有的失敗經驗都是養分。

2020/12/12 | 珮姬

先生像你的長子?從「單身漢」轉職「丈夫與父親」是需要養成的

人不會因為更新了角色就自動擁有該角色的功能,而是因為儲備了相應的能力,轉職才會順利。從「單身漢」轉職「丈夫」和「爸爸」是個非常大的跳躍,而社會系統和教育忽略了中間能力的養成,使得男性工作一多就焦頭爛額。

2020/04/26 | 讀者投書

《海蒂性學報告》書評:在自慰中聽見男人的聲音,走進女人的沉默

這些聲音讓我們走進了自由敘說的女性世界。在這個世界裡面,她們盡情敘述,展現自我。日復一日,當每個女人都能勇敢表達自己這一潛藏經年而不敢言說的秘密時刻,就是性解放的真正時刻。

2019/02/13 | 精選書摘

苦苓:養著幾百個酒店小姐的「戴把拔」

要被叫「把拔」就不容易了──畢竟你得養一個人,才能被他(她)叫爸爸,而一整個酒店幾百人都叫他「戴把拔」,不由得讓我心生敬畏。「我看這酒店金碧輝煌的柱子,至少有一條是你奉獻的。」我虧著戴哥,他正張大了嘴巴讓小姐餵葡萄。

2019/01/22 | 精選書摘

《為什麼愛讓人受傷?》:情色是一種浪費虛擲的行為

社會上之所以無法接受政治正確語言,是因為政治正確語言將傳統性別關係所賴以存續的基礎——情感幻想和歡愉享受——排除掉,但它又無法真正端本正源,從根本上撼動或改變性別不平等,眼睜睜看著性別不平等啃噬兩性關係的核心——情感。

2018/12/16 | 時尚媒人Tilaine

觀察亞洲各國奇妙的「婚活」,還是台灣人最幸福

「找工作」跟「找對象」有相似之處。一個好工作,絕對不是每天坐在家裡幻想就會掉下來砸在身上,你需要學習面試(約會)技巧,也需要透過一次次面談(相處),了解自己是不是真的適合這份工作(這個人)。

2018/02/05 | TIME

為什麼即使是「完美的婚姻」,有時也難以維持?

最終,兩本書都同意,導正婚姻最好的方式其實是大家最不喜歡的:堅持到底。

2018/02/05 | TIME

為什麼即使是「完美的婚姻」,有時也難以維持?

最終,兩本書都同意,導正婚姻最好的方式其實是大家最不喜歡的:堅持到底。

2017/12/07 | 珮姬

面對愛情,你需要瞭解與承擔的勇氣

自我感受敏感未必是壞事,如果能夠認真瞭解自己的需求,我們是有很大機會比上一代更認識自己、也找到更合適的對象,而不是靠忍讓維持關係。

2017/12/07 | 珮姬

《愛無能的世代》:面對愛情你需要瞭解與承擔的勇氣

自我感受敏感未必是壞事,如果能夠認真瞭解自己的需求,我們是有很大機會比上一代更認識自己、也找到更合適的對象,而不是靠忍讓維持關係。

2017/11/07 | 珮姬

《愛無能的世代》:我們是正在自我實現,還是正在失去自己?

「我是誰」這個問題,會不會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它或許只是體制下的產物,但我們倒可以藉由這樣的質疑,好好思考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麼。

2017/10/10 | Roxas 楊大輝

自信與過度自信(上):男性「表錯情,會錯意」的演化價值

從演化心理學家的眼光看來,這種不客觀的過度自信有它存在的理由,過度自信在人類爭取交配權的博弈中起到了關鍵作用,過度自信也會讓人更願意去冒險、主動爭取更大的機會、主動挑戰能力的新紀錄。

2017/10/08 | 精選書摘

「父親在家務和育兒上天生就不行」,這是迷思還是其來有自?

華威克大學的克萊兒.里昂奈說,她和同事們針對育有幼兒的父母做家務研究,她們發現女性對於得做大量家事而感到挫折之餘,會用里昂奈稱為「男性無能的迷思」來自我安慰,反正男性會做得很差。

2017/08/27 | 珮姬

該不該開擇偶條件?又該怎麼開?

那些你擇偶「想要」的條件,也許正是你所「沒有」的。他的存在是不是提醒你,你在這些方面的「不足」呢?

2017/08/02 | 精選書摘

你跟誰結婚都一樣,因為你最終遇到的還是你自己

我們必須要有面對自己本性的勇氣,即使自己不喜歡、不想承認,即使我們厭惡、譴責、排擠那部分的自己。如果我們不探索、不打開心扉接納,身邊的人都會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