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衛生

公共衛生(英語:Public health)已被定義為「預防疾病的科學和藝術」,它透過社會,組織(公共的和私人的),社區和個人的有組織的努力和明智的選擇來延長壽命和提高生活品質。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5/26 | BBC News 中文

世界衛生大會: 《中央社》記者講述成功申請採訪證,卻遭禁止入內採訪過程細節

曾婷瑄表示,當時使用英語的聯合國工作人員,強調「WHO不再承認台灣護照」,對方又說若二人同時出示中華民國護照及「台胞證」(台灣公民入境中國大陸需要的證件),或可放行。但是,兩人身上沒有台胞證。「他聽起來很有歉意,態度也很好,強調是北京施壓。他說,若他讓我們進去,那麼他的工作將不保。」

2023/05/23 | Abby Huang

台媒要求進入WHA採訪遭拒,外交部:因中國施壓,聯合國體系全面封殺台灣人

針對台灣媒體無法進入世界衛生大會(WHA)採訪,外交部表示這個問題由來已久,近年聯合國體系在中國的施壓之下,「全面封殺阻止國人進入聯合國」,不只是記者沒有辦法進去採訪,國人無法參加聯合國體系相關的會議活動,甚至連一般國人要進入聯合國場域參觀或是要報名參加導覽也不得其門而入。

2023/01/22 | TNL 編輯

新加坡強制包裝飲料用「營養分級標籤」減少民眾糖攝取量,專家:未必能成功改變飲食行為

除了包裝飲料,新加坡衛生部預計2023年底針對現泡飲料實施類似規定,包括深受民眾喜愛的珍珠奶茶等手搖飲。衛生部長王乙康說,未來將要求販售鮮榨果汁、珍珠奶茶等現泡飲料業者,在菜單上針對糖分、飽和脂肪含量較高的飲品,註明營養分級標籤。此外,糖分、飽和脂肪含量最高的飲料也不得廣告宣傳。

2023/01/07 | BBC News 中文

多國針對中國入境旅客祭出防疫措施,旅行限制對防止病毒傳播有效嗎?

自中國放寬防疫政策後,COVID-19疫情海嘯般爆發。加拿大、美國、法國、西班牙和英國等國家紛紛採取中國入境旅客在抵達時出示核酸陰性結果、或隔離陽性旅客的限制舉措。依照過去的經驗,這樣的舉措對於防範疫情傳入有效嗎?

2022/12/30 | TNL 編輯

全美首席傳染病專家佛奇將卸任,接受《紐時》專訪坦言最擔心公衛原則遭政治化

《紐時》逼問「那川普肯定是你遇過最難搞的總統吧」,佛奇才鬆口「這顯然具有挑戰性,如我之前所說過,往後也會告訴大家」但他強調非常尊重美國總統職位,也慶幸能有機會告訴總統們一些有時他們不想聽的事,「他們都認真看待我所說的事,也都尊重我所給出最直截了當的建議」。

2022/12/04 | TNL 編輯

年薪500萬的招募啟事:積極勇猛且有點嗜血,來紐約市當「滅鼠總管」

有學者認為,真正要對付老鼠,需要改變的其實是紐約市處理垃圾的方式,基本上紐約人每天晚上都會把袋裝食物扔在街上,「我們知道,只是毒害或者淹死老鼠或其他滅鼠的方式,可能沒什麼用。」

2022/06/28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病毒圈》:絕大多數病毒不僅無害,還是演化創新的推動者?

就是因為我們太常把病毒排除在生物之外,才沒能好好認識它們,導致許多長期被忽視的病毒如冠狀病毒釀成禍害全球的疫情。只有我們好好正視病毒為生物,認真了解它們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才能避免下一場全球大瘟疫的流行。

2022/05/29 | 讀者投書

【書評】《大流感》:百年前「雙重入侵」在人類歷史不斷重演,如今我們可曾記取教訓?

要瞭解1918年的感冒大流行,瞭解它是如何散播、如何造成恐懼、傷亡和後遺症,我們不可能忽略那個帝國主義的年代,那個世界秩序重整的時代。就在美國悄悄成為世界霸權之際,瘟疫也於斯開始燎原。

2022/05/25 | 關鍵特務

【專訪】前副總統陳建仁:「缺水問題,恐怕是不輸COVID-19的嚴重公衛危機」

全球缺水危機正對人類生命帶來的威脅,缺水地區的人們在渴死以前,往往是因為缺乏乾淨水源而病死的。前副總統、公衛專家陳建仁不只為我們上了一堂「水源與疾病」的通識課,也呼籲台灣人展現愛心與國際救援力。

2022/05/22 | 讀者投書

WHA五大重點:23日關注台灣入會案,譚德賽連任幹事長幾無懸念

本文將介紹前述的本年度大會5大重點,即《國際衛生條例》修訂、非傳染性疾病全球策略、以健康促進和平全球倡議、幹事長選舉與台灣入會案,並列出轉播時間與議程,讓讀者可以即時關注本年度WHA的討論動向。

2022/05/09 | 芭樂人類學

巴特勒《戰爭的框架》:俄烏戰爭中「毒癮」的主權隱喻

這本於2019年出版的傑出作品探索了烏克蘭這個夾處於歐洲和俄國之間的後蘇聯國家如何透過藥物成癮問題的治療策略以及公共衛生政策彰顯其主權、制訂其公民身份、安排其國界,回應俄國由東而來的步步進逼,在現在俄國對烏克蘭的侵略中讀起來更是擲地有聲。

2022/04/07 | 梁景鴻

長者對疫苗接種仍存疑,中國今波疫情或百萬人死

近月,外界質疑中國政府的嚴格抗疫方針。另一方面,倫敦生命科學研究公司Airfinity的數據預測,大陸境內或會有超過1百萬人在本波疫情染疫死亡,原因包括長者的低防護力。

2022/03/10 | 高紹沖

疫情下再觀《白色巨塔》:從偏鄉醫療到台劇產業,台灣在完善制度上可以做得更好

於疫情仍舊的現在,完善制度面刻不容緩,是為當下,更是為未來預做準備,讓台灣下一步能走得更穩更好。

2022/02/22 | STS多重奏

從《醫學的張力》談台灣疫情下的疫苗風險與猶豫(上):醫學建立於集體與個人對立的衝突之上

《醫學的張力》一書拋棄傳統上醫學敘事中的神聖性,以及疫情當下英雄主義式全能與拯救的形象,將醫學描述為「科倫」:在猶太神話中由人類以泥巴與水塑造而成的怪物,孔武有力卻笨拙而可能因為失控造成危險。

2022/02/13 | 臺灣公衛學生聯合會

天災人禍皆讓社會付出極大代價,「災難流行病學」能夠做出哪些貢獻?

災難流行病學常與社會學、急診醫學及其他範疇領域的科學共同合作,釐清各種危險因子(risk)的相對重要性,了解災難如何引致人類短、中及長期的不良健康影響、研究災難的發生史、設計並評估後續相關的公共衛生措施,以及利用趨勢和監測、評估和調查以及研究,向領導者和決策者提供即時訊息及幫助。

2021/05/17 | 國際開發援助現場季刊

公衛醫療援外一甲子:「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後疫情時代展現台灣軟實力

援外是隨著國際局勢與發展持續藉由經驗習得一直精進的國際發展合作與實踐,國合會應該加強公關的宣傳與公民教育,將援外變成顯學,透過更多正向的支持與回饋,持續擴大公私部門的參與,才能真正呈現官方永續發展援助總量的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