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2023/01/08 | 《卓越新聞電子報》

【座談】陳信聰:我在《有話好說》十幾年,應該有一些東西可以做吧?

陳信聰表示,自己之所以改弦易轍,用一種幾近「搞笑亂來」的方式來做節目,就是希望吸引人來看。在這個意義下,點閱率是重要的,如果不要點閱,又何必做節目?只是點閱並不是他追求的目標......

2022/11/30 | 讀者投書

台灣社會對於18歲公民權仍有疑慮,但青年促進「世代溝通」的努力不會停止

我們認為修憲複決的結果不能只看數字上大小,就做出「台灣集體對青年的否定」的結論,反之,這恰好是盤點後續行動方向、討論策略方案,敦促台灣社會正視「世代溝通」的基底。

2021/12/27 | 柳金財

公投猶如一把雙面刃,最終藍綠對立與極化政治操作中成為「三輸」結局

本來公投議題即是用來解決政黨功能不足、議會角色錯位及政府失靈等問題,然最終卻助長政黨對立,陷入反中與親中路線之競逐撕裂台灣社會內部。

2021/12/21 | 讀者投書

回應〈真是夠了,士修先生〉:公共議題短兵相接,黃士修從來沒有用「亞斯伯格」來脫罪過

你可以不認同黃士修的論述,可以討厭他的中二表演(我也很討厭),但在公共政策領域,他永不放棄任何一個可以引起討論(甚至爭議)的機會,也不放棄任何一個讓論述更向外延展的可能性。

2020/03/05 | TNL特稿

看電影能不能滑手機?尼采虛無主義的道德危機

把虛無主義的觀點對「看電影應不應該滑手機」的反思,或許可以捫心自問:當我們在說尊重每一個人的權益時,這個權益與尊重本身是否具備等價?難道權益的內涵不會有高低之分?「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這是法國啟蒙運動的先哲留給世人最好的禮物,但在尼采的思想卻是人類沉湎於包裹著平等外衣的集體平庸。

2020/02/17 | 溫溫凱/地下電影

看電影不要滑手機很難嗎!我對於台灣人性的最低限度感到失望

我發現,在電影院滑手機不是最令人生氣的,最令人生氣的行為是:當你好聲好氣請對方不要滑手機,對方理直氣壯地回應「我有礙到你嗎?我滑手機關你屁事」,然後繼續滑。到電影院看電影,就請不要用手機,再講一遍,請不要用手機!

2018/06/01 | TNL特稿

苗博雅談《冷思考》:如何避免在思考時偷懶?

「思考」並非一場有勝負的戰役,而是探尋真理的過程。我們如果抱持著「輸贏」的執著,那我們所進行的就是一場論戰,而非溝通,當然也難以觸發真正的思考。

2018/06/01 | TNL特稿

苗博雅談《冷思考》:如何避免在思考時偷懶?

「思考」並非一場有勝負的戰役,而是探尋真理的過程。我們如果抱持著「輸贏」的執著,那我們所進行的就是一場論戰,而非溝通,當然也難以觸發真正的思考。

2017/06/14 | 菜市場政治學

日本年輕人對政治不感興趣?日本與台灣政治參與的比較

筆者在台灣教書時,看到台灣年輕人非常熱衷於討論、參與政治。一方面覺得頗為羨慕,另一方面也開始思考日本年輕人的政治參與狀況。我初步的研究成果是:台灣年輕人所關心的政治主軸是「國家」,而日本年輕人關心的是「公共政策」。

2017/06/07 | 台灣教授協會

規劃國家願景不是「畫餅充飢」:談公共政策論辯上的策略思維

願景的規劃,並不是畫餅充飢,也不是文宣口號的編撰。而應該是個縝密調查、研究、驗證、批判,而後面向未來的可行性分析與綜合計劃規範的過程。

2016/12/29 | 巷仔口社會學

拜拜拿不拿香,是公共議題嗎?

撤香爐及供桌這個事件是公共議題嗎?許多廟宇界的人士恐怕不一定認為如此。媒體上被當作公共議題討論的事件,何以在許多廟宇界的人士會認為那是「別人的廟事」?

2016/09/12 | 經新聞

出於里山精神、歸於人文主義 里山咖啡店長:這是一個思想碰撞的空間

里山,原意是在平地與山林之間的混合地景,包括森林、社區與農業。我們將這樣的精神推廣到一種人與環境、社會與環境、人與社會三者和諧共生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