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

公園是供公眾消遣遊憩的場所。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2/08/03 | 環境資訊中心

台北市的「涼區」在哪裡?學者分析:城市要逃離熱浪,光靠公園綠地還不夠

觀察氣溫圖會發先,人均綠地高反而成為高溫區,難道是綠地失靈嗎?事實上,綠地如何配置很重要,因此都市計畫前端的作為更關鍵,而目前台灣都市的綠地規劃,恐怕仍不足以因應極端高溫。

2022/05/26 | 精選轉載

中正紀念堂園區空間轉型大體檢:在討論與腦力激盪間,重新想像「首都公園」

中正紀念堂作為一個位於首善之都的大型公共空間,人們對它有不同的使用方式,也有不同的期待希望去實踐,促轉會希望透過由下而上、參與者的回憶與回饋,真正實現「空間解嚴」的未來願景。

2022/05/05 | 精選轉載

中正紀念堂轉型討論(下):在拆與不拆的選項之外,還有更大的想像空間

中正紀念堂不只是一個威權遺址,它也是位於台北市精華蛋黃區的一個大公園,對於這個公共空間該如何利用,有許多人提出不同的看法,但在決定該如何行動之前,促進並納入公民討論是一個必要的一步。

2022/04/10 | 眼底城事

遊戲場設計師的兩難:要冒險也要安全,「國家標準」造成什麼樣的限制?

近年來有許多遊戲場設計師都結合了:兒童心理、身心發展、感覺統合、遊戲行為等與環境的關係,提出許多新奇有趣多元的遊戲場設計方案,但卻受到法規的重重限制,筆者提出遊戲場分級管理的概念,希望政府不要因為絕對安全的一刀切,讓孩子失去許多結合感覺統合的遊戲機會。

2021/12/03 | Right Plus 多多益善

所謂遊民,不過是一群無家可歸的市民:「就地安身」是失敗的安置,還是成功的輔導?

十年前,在寒冷的平安夜裡,公權力用冷水柱驅趕遊民,就像這些人不屬於這裡,不屬於這個城市。在那之後,社會開始關注這個議題,許多公民組織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決定從根本解決問題⋯⋯

2021/11/01 | TNL國際編譯

紐約成「世界環保之都」?疫情讓野生動物重返大城市,卻也衝擊各國生態保育經費

疫情使美國各地的動物園、水族館、植物園受重創,讓這些機構不得不關閉或限制訪客數,但這些機構在資金來源縮減下,仍在設法努力拯救、復育瀕臨絕種和生存受威脅的物種,同時幫助打擊非法野生動植物貿易。

2021/10/21 | 精選轉載

100個小朋友反對公園鞦韆三分鐘計時器,這些言論背後到底有沒有大人在指導 ?

台北市日前公布數個公園將設置盪鞦韆計時器,以避免霸佔的行為,此舉引起社會討論。一方認為這的確有助於避免少數人佔用,另一方則指責這會剝奪孩子們用溝通解決問題的機會。因此《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在臉書貼文寫下一百位小朋友對此事件的看法,文中成熟的口吻、清晰的邏輯,引發造假的爭議⋯⋯

2021/10/15 | 林艾德

在公園設置三分鐘盪鞦韆計時器,又是一個規訓侵入道德領域的例子

民主社會中,道德勸戒與強制規訓之間的取捨一直都是重中之重。當原本屬於公民道德領域的善行,變成一種必須遵守的規定時,那人們從事這項行為的動機,也會從無私的共善,變成貪求獎勵或是畏懼懲罰。

2021/07/25 | 眼底城事

即將誕生的桃園大湳森林公園,如何從保一總隊營區打造為新都市綠肺?

大湳森林公園在先天體質上較大安森林公園更為良好,不論是生態多樣性及喬灌木生長的狀況,都擁有目前全國發展都市森林公園最好的條件。讓我們來看大湳森林公園的特色與規劃理念。

2021/06/27 | 地球公民基金會

李根政:被徵收的有機棗子園,能不能保留為「橋頭科學園區」裡的蔬果可食公園?

護國神廠很重要,但新的開發案不只增加土地需求,在政府和社會殷切期待園區帶來的經濟發展和就業機會時,把科學園區裡的有機農地,變身蔬果可食公園,為什麼不可能?

2021/05/08 | TNL 編輯

台北市6月起開罰公園餵食野生動物,流浪貓狗不在此限

6月1日起,公園處駐衛警若勸導第二次仍不聽,將會開罰1200至6000元,民眾看到餵食野生動物也可錄影存證但無檢舉獎金,餵食流浪貓狗,則不在此限。

2021/02/21 | 眼底城事

給人「看」而非給人「用」:台灣的公園遊戲場為何都缺乏樹蔭?

林子平教授的研究指出,在樹蔭濃密的公園,大氣溫度會降兩度,體感溫度下降十度,顯示有樹有水的自然生態公園能有效幫都市退燒。以下將針對台灣公園遊戲場缺乏樹蔭的現況進行分析與建議。

2021/02/02 | 眼底城事

如何在都市設計「自然遊戲空間」,讓戶外遊戲成為孩子自由的化外之地?

如果孩子要健康成長,需要遊戲和運動促進成長。身為大人的我們能做些什麼?全球兒童遊戲權倡議團體一致認為,「自然」必須被帶回城市空間中,應該放更多自然元素到人造空間裡。

2021/02/01 | 眼底城事

草地與水泥並非零和對立,如何設計更貼近使用者需求的生態公園?

把公共空間還原成草坪,是否為讓增加都市綠地面積、讓都市更生態的唯一解?是否有必要將綠地與公園的諸多民眾使用需求對立?「生態」的公園環境,如何透過景觀設計,盡可能貼近使用者的需求?

2020/12/19 | 眼底城事

如何設計公園草地,才能做出兼顧活動與綠地的孩童遊憩空間?

在氣候變化的挑戰下,極端的溫度令人們無法在戶外活動太久,植栽綠地成為面對這樣議題的解方之一。但從公園使用者需求來看,人為設施是否能被適當運用,與綠地植栽共存呢?

2020/09/15 | 法律010

巴奈紮營夜宿228公園,為何北市府「依法開罰」卻吃了閉門羹?

法官認為當前原住民族的社經地位仍處於弱勢,保證金與使用費超過經濟弱勢族群可負擔的範圍,而228和平公園又是「傳統公共論壇」,不應阻礙弱勢族群在公共場合發表言論的機會,話雖如此,這個判決結果並不表示我們都可以公園各角落任意「倡議」。

2020/08/06 | 《思想坦克》

再見雙連:柯文哲「心中山模式」的水泥公園,又能進一步延伸了

柯文哲市府的攤商整頓計畫,自2015上任之處就是重要政績宣導,包括北投市場、東門市場、雙連菜市場都是市府將要整頓的對象,而雙連的整頓案中,一大目的應該就是複製中山站的「水泥公園」。

2020/07/18 | nippon.com 繁體字

公園革命:日本媽媽被台北「共融式遊戲場」的魅力深深吸引

現在的臺灣公園相當有趣。廣納居民意見、不論體能或年齡、屬性,大家都能共同遊樂的「共融式遊戲場」陸續誕生。在這個現象背後存在的是居民和政府合作無間的關係。臺灣這種先進措施或可稱為「公園革命」,現在也對日本的公園建設產生了刺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