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最新文章

TNL+ 2022/11/30 | 吳瑟致

「白紙運動」讓中共高層難以應對:要全國禁用白紙?還是要擴大打壓公民社會?

這波「白紙運動」會延續多久?能否形成大規模的學潮?猶如1976年的「四五運動」或1989年的「六四學運」?恐怕還有待觀察。畢竟中共利用數位科技控制的手法已經相當成熟,各地「反對力量」要對接相連有相當之困難。

2019/10/21 | 眼底城事

先有自由,才能發財:活化公共空間的城市「造反」行動

允許公共空間有不同的使用可能,民眾才得以在這樣的可能性裡,創造出有活力、趣味的空間。有趣的空間帶來人潮的聚集,人潮聚集帶來商業發達的機會,「成市」在人,而不在天朝的恩准。

2018/12/10 | 精選書摘

《街頭精神》:引導世界改變的「公民」──萊比錫奇蹟、天鵝絨革命與電阻青年運動

促成柏林圍牆倒塌的示威遊行「萊比錫事件」,成為了一種象徵:安靜無聲卻又無法遏止的力量,撼動著顯然無法動搖的對象,同時也為哈維爾(Václav Havel)的理論提供了現實例證。爾後類似的抗爭,還有捷克的「天鵝絨革命」和塞爾維亞的知名青年運「Otpor」。

2018/12/02 | TNL特稿

「一張票、一世情」:地方派系之島與嬰兒潮世代的「人情政治」

2018大選以民進黨大敗告終,各種檢討紛紛出籠,像地方派系被認為是關鍵因素之一。而公投的結果,更可以說是嬰兒潮世代與青年世代間的直球對決。公民運動面臨了人情政治的強烈反撲,這次選舉的失敗也點出了青年世代和進步社群的迷思:太注重價值的傳達,而忽略了人與人實際接觸的界面。

2018/08/24 | 《思想坦克》

離開台北,我才開始思考公民團體「在地」的意義

在台北的社運團體通常選定一個議題,例如人權、環保、勞動,但關注的地域不限,非台北地區有事件發生就會與當地的受害者或相關當事人串聯,但台南新芽關注的範圍是地理性的界線,只要跟台南有關,環境、勞動、性別,各種議題都想理解,然後看看能做什麼。

2018/03/31 | 林澤民

從白衫軍到太陽花:衝破囚徒困局的「公民快閃政治」

作為一種集體行動的社會運動是一個困局,因為在原始狀態中,沒有人願意單方面行動,可是社會上所有人卻有同時改善收益的可能性,大家只能徒呼負負而一籌莫展。這不但是一個困局,也是一個「性格決定命運」的希臘悲劇......既然社會運動本質上是多人囚徒困局,那麼為什麼世界上會有那麼多成功的社會運動?

2018/03/29 | TIME

#MeToo正面臨內部分裂,但或許能讓運動更加茁壯

2018年有著破紀錄的女性參與政治活動來為她們爭取權益、並且加入各個層級的政府官員選戰。然而,這些新生的女權運動中亦潛藏各派系的不滿以及溝通上的意見不合。諸多的報導為領導齟齬與派系分裂的狀況敲響了警鐘。

2017/04/21 | nagee

【插畫】找飯店?trivago!想旅遊?上街頭!

退休金的目的:是要讓退休的人「能過生活」,而不是要讓退休的人「過很爽的生活」。

2017/04/20 | 讀者投書

和太陽花相比,為什麼反年改不是成功的「公民運動」?

同樣發生在立法院,但社會大眾似乎並不如同3年前的太陽花學運一般,普遍地給予肯定。為何「反年改」這場抗爭無法成為一個「 成功」的公民運動呢?

2016/08/21 | 精選書摘

她在納吉斯颱風重創後前往緬甸,看見民怨化為動力的公民運動正在興起

這就是我接到的命令。無論是在緬甸國內或國外,那時經常有人說,所有地下運動都已遭到鎮壓而瓦解。但我看到的是一種精神,一股渴望自由的熱切衝動,以及許多苦中作樂的幽默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