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公視

公共電視台(英語譯名: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通稱公共電視、公視、PTS,為臺灣6家無線電視臺之一,是依據中華民國政府依據《公共電視法》捐贈成立的公共媒體機構,由公視基金會經營。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9/1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賴佩霞參選副總統後續:突宣布辭演舞台劇《蘑菇》,公視討論是否取消播放《人選之人》

原定11月11及12日將於北藝中心演出的《蘑菇》,因辭演的賴佩霞為核心演員難找到替代人選,故取消演出並開放全額退票,部分劇組也對此發文批評。在此同時,原先預定要在10月28日播出《人選之人》的公視,也在討論是否會有政治宣傳的疑慮。

2023/06/06 | 《思想坦克》

《公共電視法》完成三讀,標誌公視不再侷於「公共廣電」而是「公共媒體」

我深切期待政府把握此次修法啟動的公共媒體轉型升級契機,展現大力投資公媒的政策意志與執行力。至少倍增它的年度經費,從目前每年勉強可以支應各種任務所需的30億元,調升至60億元以上,讓它有機會展翅高飛。

2023/02/2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趕在營區拆除前留下紀錄,紀錄片《彼岸他方》揭澎湖越南難民營故事

追蹤澎湖越南難民營足跡逾20年的《彼岸他方》總策劃劉吉雄分享,發掘這個故事的契機,是題材找上了他。1995年,劉吉雄接連做了兩個夢,都是一名柬埔寨難民女孩用英文問他:Have you been there?(你曾去過那裡嗎?)當時他不知道所謂的「那裡」究竟是何方。

2023/02/23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推動公廣集團數位轉型,公視董事長胡元輝:我要讓《公視+》成為國人最常用的本土串流平台

在國際串流影音平台大舉入侵台灣的現在,社會被這些外來商業平台限制了想像,台灣應該建立「數位公有領域」,讓我們的內容、個人數據不會為外國商業平台所控制,同時能擴大公共參與。而公共電視,就身負了建立「公共OTT平台」的重責大任。

2023/02/22 | 溫溫凱/地下電影

公視紀實第三季《彼岸他方》:「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將去向何方」,越南與台灣被遺忘的歷史

由公視推出的紀錄片《彼岸他方》,將題目放置於越南內戰分裂所造成的難民現象,而後從越南難民的流亡足跡——新加坡、印尼、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香港、澳門、日本、韓國、台灣等國,輻射出一幅冷戰時代的亞洲肖像,或者,更精準的說,是記錄台灣與越南逃亡者超過半世紀的緣分。

2023/02/15 | 溫溫凱/地下電影

公視紀實第三季《勳章》、《獨弦之歌》:透過癌症與南管,看見女性的堅韌與柔情

《勳章》、《獨弦之歌》兩部紀錄短片各有千秋,前者紀錄女性癌友直面衰敗病痛的過程,後者則是聚焦南管音樂家王心心的自我困境與突破,兩部作品不約而同的,皆將敘事主軸置放於女性,除了試圖建立其主體性之外,也窺見女性時而堅韌、時而柔情的樣態。

2023/02/14 | 《卓越新聞電子報》

面對付費頻道與串流夾擊,「韓國公視」KBS如何活用數據與IP延續競爭力?

KBS數據政策部副總監金大韓認為,《紐約時報》是數位轉型的成功案例,它超越了傳統媒體,讓讀者願意付費訂閱,來閱讀高品質的新聞;另外像「達美樂披薩」的企業轉型,則是讓營運目標不只停留在「推出好吃的披薩」,而是讓客戶可用多元的數位管道訂購餐點,「把本質加上創新,就是數位轉型的成功。」

2023/02/10 | 溫溫凱/地下電影

公視紀實第三季《當飛機飛過》、《Maro’ay to ko kerah何處是我家》:從老兵、原住民視角探究何謂「家」的樣貌

公視紀實來到第三季,其中的作品《當飛機飛過》片長40分鐘,紀錄桃園航空城以及探究、《Maro’ay to ko kerah何處是我家》片長36分鐘,描繪新北溪洲部落居民遷移的故事。這兩部片子雖然主題看似截然不同,卻又殊途同歸,皆碰觸了「家」的經驗,以及試圖再定義何謂、何處、何種關於「家」的樣貌,而在其中,又能隱隱看見,政府政策對於小人物們的壓迫以及無奈。

2023/01/08 | 《卓越新聞電子報》

【座談】陳信聰:我在《有話好說》十幾年,應該有一些東西可以做吧?

陳信聰表示,自己之所以改弦易轍,用一種幾近「搞笑亂來」的方式來做節目,就是希望吸引人來看。在這個意義下,點閱率是重要的,如果不要點閱,又何必做節目?只是點閱並不是他追求的目標......

2022/12/2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文化部明年總預算初審通過212億元創新高,兒童未來館、公視法修法草案規劃中

歷時將近8小時,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今天審完文化部112年度預算,原總預算為212億1768萬3000元,審完後減列600萬元,總預算為212億1168萬3000元,仍是歷年最高。立院教文會審理文化部預算過程中,文化創意產業預算減列300萬元;影視及流行音樂發展減列300萬元。

2022/12/08 | TNL特稿

名導蕭雅全:我當了半年的鏡子,幫三位台灣短片創作者整理劇本

我渴望遇到年輕作者,想從他們身上汲取養分,這是我自私的理由。彼刻正值疫情起伏時,大家都被世紀瘟疫弄得煩躁不堪,我也常有開機描述時代的衝動,三個年輕導演的出現,讓這股焦慮有了交流的機會。呂柏勳、莊翔安、林亞佑,三個性格截然不同的創作者,我對他們的認識,是從他們送徵案的劇本開始的。

2022/08/25 | TNL 編輯

文化部明年總預算大幅成長20%創新高,李永得:將努力與立法院不分黨派委員溝通並尋求支持

文化部今日表示,112年度預算來到212.2億元,有顯著成長,另外,加計前瞻基礎建設預算(112年25.5億元、113年度29.7億元),總計文化部112年度編列預算將達237.7億元。對此,文化部長李永得也特別感謝行政院,並也表示將努力與立法院不分黨派委員溝通與尋求支持。

2022/06/20 | Ping-I Wu

年耗十億、月訪客不到十萬,國際影音平台「TaiwanPlus」為何走不出去?

去年八月底,由文化部委託中央通訊社承製的國際影音平台「TaiwanPlus」,以全英文的線上內容形式風光上線,第一年挹注十億預算,結果成效不彰、APP目標達成率不到 10%,問題到底出在哪?

2022/05/16 | 《思想坦克》

公廣集團治理失能的根本原因,就是超高政治審查門檻的公視董監事選任制度

若放任這種舉世罕見、荒謬絕倫的公視董監事選任制度繼續存在,未來類似或更離譜的政治惡鬥還會發生,公共媒體被期待的普及性、高品質、獨立性與多元性也將難以充分實現。

2022/05/10 | 李秉芳

國民黨審查委員以「研究228撕裂族群」反對陳翠蓮任公視董事,台派批:台灣轉型正義的悲哀

國民黨推舉的審查委員廖元豪指出,陳翠蓮的意識形態是否會影響和其意識形態不一樣的人、會否讓員工為難,要深思,他認為陳翠蓮不適任公視董事。

2022/05/09 | 王祖鵬

957天的漫長等待:12名董事、4名監事闖關成功,第7屆公視董事會終於順利組成

今日新出爐的12位董事,加上2019年9月2日的7位董事,共計19位董事,跨過《公共電視法》規定董事會董事的17人最低門檻,順利共同組成公視第7屆董事會。本屆董事會延宕了957天總算組成,差點打破第5屆董事延宕968天的紀錄。

2022/04/29 | 《思想坦克》

馮賢賢:錯上加錯、火上添油,華視跑馬燈風暴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我沒有證據,無法斷定兩次跑馬出包是不是「故意」的。我試圖開展新聞播出的流程,讓大家看到,華視出狀況,似乎是系統性的崩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