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六四事件

六四事件,又稱八九民運、八九學運,中國官方稱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風波,廣義上指1989年4月中旬開始的以悼念胡耀邦活動為導火線、由中國大陸高校學生在北京市天安門廣場發起、持續近兩個月的全境示威運動。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9/1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美學者傅泰林:中國不會因經濟陷衰退而對台動武,但會對外部威脅加強震懾

1989年,中國大批學生聚集在天安門廣場抗議,經濟也陷入困境。當時中共領導人鄧小平以武力鎮壓學生,而非對外動武,之後中國對外採取協商姿態,務求國內社會保持穩定。傅泰林表示,中國不但沒在國內不穩時對外動武,反而對外展示和解與合作的姿態。這是由於中國能審查資訊,透過媒體進行官方宣傳,進而控制輿論。

2023/07/2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香港民研:不再公布六四和台灣等敏感議題民調結果

香港民意研究所表示,將不再公布諸如六四事件或台灣獨立等主題的民調結果。研究所主席鍾庭耀否認此舉是在自我審查,強調這是為了「節省我們的資源和精力」,另一個原因則是民眾對相關數據的需求與日俱減。

TNL+ 2023/06/23 | 余杰

劉亞洲被習近平整肅,有如秦國成功變法卻被五馬分屍的商鞅

「六四」之後,中共高層再也沒有胡耀邦和趙紫陽意義上的改革派或開明派,朱鎔基不是,溫家寶不是,被習近平整肅的所有高官都不是。這是一個常識,如果連這個常識都不承認,仍然在中共高層尋找好人、尋找救星,就如同從糞坑中尋找鑽石,最終只能一無所獲。

2023/06/2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香港民研所不再公開部分「敏感議題」調查結果,未解釋原因

香港民意研究所表示,回歸系列、身分認同、兩岸問題、 世界視野、「六四事件」、議員評分、部隊民望和部分社會指標等課題調查結果不會公開發表,但相關詳情7月才會公布。

TNL+ 2023/06/08 | 躺平青年

「六四」除了呼喚自由,更需要努力擺脫中共的「成功學」敘事

如果毛澤東能活到1989年,當他看到一群不聽話的8、9點鐘的太陽,會不會惱羞成怒,然後像后羿一樣把太陽射下來?他的繼承人們後來確實這樣做了,射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屢試不爽。1989年6月4日學運被鎮壓後,它毫無意外地像古代宮廷政變一樣掃蕩政敵、排除異己、發動社會大清洗,然後開啟新政、廣布恩德。

2023/06/06 | 精選轉載

六四、港獨、台獨,李怡與我們共同的《失敗者回憶錄》

雖然我和李怡一樣,對推動中國民主頗有失敗感。但幸虧台灣的民主化成功了。更好佳在的是,過去我們的「大陸工作」,不論是蔣介石的「反攻大陸」或是蔣經國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都失敗了。這才讓我們認清兩岸分裂、分治的現實。

2023/06/05 | 德國之聲

「六四」34周年在香港:六千警防街頭悼念,多人被帶走

六四事件34週年,悼念集會連續第四年絕跡香港。在肅殺氣氛下,依然有人在這天現身維園一帶,以不同方式表達紀念,但在數千警力嚴防下,任何行動的存活時間比以往更短。而被囚的前支聯會副主席鄒幸彤,據報於獄中進行34小時絕食。

2023/06/0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六四34週年前夕,數人因「煽動、擾亂秩序」遭港警逮捕

在六四天安門事件34週年前夕,香港警察以「煽動行為」和「擾亂秩序」為由,在香港鬧區街頭逮捕了4人。其中一名被逮捕的是香港藝術家三木(陳式森),他在銅鑼灣街道反覆高呼「不忘六四」、「香港人,唔好驚(不要怕)」。但被逮捕的其中幾人卻似乎根本沒做什麼特別的事。

2023/06/03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香港六四紀念館被迫熄燈後於紐約重生,王丹:首要意義是反擊中共抹煞歷史的行為

六四紀念館位於曼哈頓中城,鄰近紐約地標帝國大廈,由籌備委員會租用的辦公空間改裝而成,陳列100多件展品,包括當年在天安門廣場豎立的民主女神像縮小版,前《解放軍報》記者江林遭武警打傷留下血漬的衣服,各式標語、圖章、書信及當年民運人士用來印製宣傳品的高速油印機。

2023/06/02 | 潘柏翰

(更新)遭清大社研所碩士曝是「性騷擾慣犯」,王丹二度回應:受害者指控與其認知有巨大落差

清大社會學研究所碩士徐豪謙說,他雖然不是一個很典型的受害者形象,在受到王丹不只一次性騷擾之後,還是可以跟他保持交流,出去吃飯喝酒。受到王丹騷擾的當下雖然感到不舒服,但這樣的不適感沒有嚴重到他想要馬上逃離現場,甚至以後都不想看到這個人。「但他手第一次伸過來的情境,我至今仍歷歷在目。」

2023/06/0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六四」臨近,香港戲院取消當天包場放映

香港高先電影院近日取消了兩場原定於「六四」當天包場播放的電影,有媒體發現,社交媒體上,有可疑帳號在社交平台上留言「終於有個地方可以悼念六四」。《尚未完場》只是講述本地歷史悠久皇都戲院的前身,以及前璇宮戲院創辦人歐德禮(Harry Odell)在港的事迹,與「六四」無關。

2023/06/0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從六四到A4」後繼無力,海外中國民主派嘆抗爭空間越來越小

報導指出,從六四到A4,儘管北京當局的民族主義宣傳體系仍占主導地位,但中國經濟疲弱、就業困難,覺醒者為追求自由「潤」出中國,海外新生代抗爭者如何擴大影響力,將是未來發展的關鍵。

2023/05/03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香港維園足球場6月4日獲建制派團體申請租用,「六四」紀念集會難舉行

「六四事件」周年日臨近,據報香港有親政府團體已申請於6月初租用維園,屆時其他人士難使用。《明報》引述前支聯會秘書蔡耀昌說,過去30多年,「六四」期間除了支聯會,沒有其他人租用維園,形容今年情況「罕有」、「奇特」,令人不得不懷疑佔用場地有政治目的。

2023/03/17 | BBC News 中文

蔣彥永:率先揭露中國SARS真相的軍醫去世,曾持續呼籲平反「六四」

蔣彥永的警告挽救了中國千千萬萬的生命,疫情未進一步擴散蔓延,引發更大的危機。憑借積累的讚譽和勇氣,蔣彥永有了一個更大膽的決定:他想用一己之力推動六四平反,就像他在SARS中發揮的作用一樣,他希望讓當局正視自己的錯誤。

2023/02/11 | 歪脑|WHYNOT

擺脫「明哲保身」的刻板印象,華人移民參政如今再也不是稀有之事

移民到加拿大多倫多一年多的Carlos,一開始也開設社交媒體專頁,在經營的專頁上分享在加拿大的生活資訊。後來,他決定把專頁定位轉變為時事評論,主打「講真話」,而不再一直唱好移民加拿大,反而分享更多真實感受,包括負面情緒。他關注當地的民生和政治議題,包括交通、住屋、城市規劃,不時在網上發表政策分析和評論。

TNL+ 2023/01/08 | 李少民

中國任命秦剛為外交部長看似「遞出橄欖枝」,美國還會再次上當嗎?

美國國會兩黨兩院已經形成共識:對美國來說最大的威脅,就是中國共產黨和在它統治下的巨大中國經濟軍事聯合體。所以美國開始轉向。船大掉頭難,從一個輔助中共的政策到遏制中共的政策需要時間,但現在看起來這個大船是在調頭,美中關係現在處於最低潮,正在向脫鉤發展,這是中共最害怕的。

2022/12/10 | 德國之聲

如何評判中國日前發生的「白紙革命」是成功或者失敗?

如何評判中國日前發生的「白紙運動」?它成功與否?政論家鄧聿文指出,要想在中國開展一場有組織、有綱領的政治反對運動,在當下可能還是一種奢望。 但「白紙運動」喚起了民心,這實際上為未來的革命培育了火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