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3 | 黃靖芸律師 【關鍵時事】頂新案魏應充判刑4年8個月,為何這麼快就假釋? 假釋制度的目的就是希望藉由提前出獄,讓受刑人能夠有更多時間重返社會,讓他們重新回歸社會,為社會做出貢獻,並不是不願處罰犯罪者。 關鍵時事 頂新 More... 魏應充 假釋 受刑人 刑法 再犯 2020/11/20 | 法操FOLLAW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言詞辯論:毒癮像糖尿病一樣是慢性病,不太可能強制戒治 兩位專家認為,使用有條件的緩刑搭配戒癮治療,效果遠大於強制治療,因為戒癮治療屬於矯正機構外的療程,接受治療的過程仍然可以接觸外界、跟社會接軌。而且逐漸改變原有的生活模式,才是讓患者減少毒品施用率、治療成癮症狀的最好辦法。 毒品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More... 強制戒治 戒毒 毒癮 再犯 戒癮治療 勒戒 2020/10/16 | 讀者投書 近四分之一更生人沒有回歸職場,發行「社會效益債券」是否有幫助? 更生人的就業之路困難重重,使得普遍為經濟弱勢的更生人,難以於出獄後維持基本的生活水準,而可能踏上再犯之路。本文將指出現有政策的隱憂,以及改善更生人就業的政策建議。 職業訓練 犯罪 More... 社會效益債券 更生人 更生保護會 社會復歸 復歸社會 再犯 企業社會責任 監所 受刑人 2018/09/20 | 法操FOLLAW 【關鍵數據】准許假釋後,有多少人再犯? 每年約有1萬人獲得假釋出獄的機會,但每年也有約1500人假釋遭到撤銷。從民國97年開始,撤銷假釋的原因多是因為在假釋期間中更犯他罪。且這當中,以再犯毒品案件的為大宗。但這樣就代表假釋後再犯率很高嗎? 再犯 監獄 More... 假釋 出獄 犯罪 毒品危害條例 再犯率 2018/09/09 | 精選書摘 台灣監獄見聞:更生人為何難以回歸社會? 受刑人在監獄吃苦,又不得不向家人拿錢,他們出來之後還有可能愛這個社會嗎?就像煙毒犯,出獄之後大部分都找不到工作,即使有心向善,看到他的犯罪紀錄也沒人敢用,只好回去找老朋友相互取暖,最後又重操舊業走回販毒這條路。 更生人 受刑人 More... 監獄 矯正署 就業輔導 煙毒犯 工場 監獄挾持事件 再犯 2016/04/06 | 讀者投書 法律人不學無術?關於刑事司法精神鑑定的幾點澄清 接受過司法鑑定的醫療機構應該都知道,司法機關無權使醫師鑑定超過醫學專業的事項,我們實在難以理解黃律師所指的醫師困境為何。 Subsumtion 兩公約 More... 再犯 刑事 司法 廢死 律師 教化 檢察官 死刑 法官 法律 涵攝 生命權 精神疾病 精神科醫師 精神醫學 精神鑑定 精神障礙 責任能力鑑定 2015/01/16 | 全面真軍 保外就醫不計入刑期,也沒被褫奪公權,那為什麼阿扁不能「碰政治」? 受刑人在保外就醫期間,是否就不能「碰政治」呢?「碰政治」可以作為廢止保外就醫的事由嗎?這可以有許多不同途徑的討論。 不在籍投票 人權 More... 保外就醫 保外醫治受刑人管理規則 健康狀態 公共事務 公民 公領域 典獄長 再犯 出版自由 出獄 刑期 刑法 受刑人 台中監獄 國家元首 媒體採訪 憲法 採訪自由 政治 政治權利 政治鬥爭 政論節目 救濟 柯P 民主 民主國家 決議 治療 法務部 法律 爭議 病人 監獄行刑法 監督 矯正機關 社會觀感 私領域 秘密通訊 總統 脫逃 自由 自由人 蘇坤銘 行動自由 行為界限 褫奪公權 言論自由 違憲 選舉造勢 醫療 阿扁 陳水扁 馬英九 2014/12/26 | 沈政男 陳為廷到底該不該選下去,關鍵字:「一年半」 絕大多數從小失去雙親的人,是不會性犯罪的,不要亂用心理學理論,說什麼欠缺溫暖,所以屈從慾望了。 佔有慾 再犯 More... 再犯率 前科 勇氣 參選 台北市長 同理心 外遇 太陽花 好色 學運 形象 心理學 心理缺陷 性慾 性犯罪 性衝動 性需求 性騷擾 意志力 感情 慾望 成長歷程 柯文哲 民進黨 治療 爆發力 私德 立委 素人 自制力 苗栗 衝動控制 補選 親密關係 諮商 輔導 辯護 選舉 陳為廷 高危險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