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是從自然資源提取而得到,且其補充速度在人類的時間尺度上有意義地快,能滿足現有消耗。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12/03 | TNL 編輯

COP28共22國簽署宣言:為達淨零排放,全球核能裝置2050年前需提升3倍

根據該宣言,簽署國同意於2050年將全球核能容量增加至2020年水平的3倍、核電產能增加2倍以上,以將全球升溫控制於攝氏1.5度以內。宣言也指出,減少核電將讓實現淨零排放的目標變得更加困難、成本也會更高。美國氣候特使凱瑞(John Kerry)表示,科學與事實和證據呈現的實際情況告訴我們,若要達成2050淨零排放,「不能不使用一些核能。」

2023/12/0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COP28台灣科技業參與度歷年最高,彭啟明:懂晶片戰也要懂能源戰

彭啟明解釋,出口導向的台灣產業,特別是科技業,受氣候變遷衝擊最大,主要是未來對供應鏈二氧化碳淨零排放的要求。「例如蘋果現在一支手機約70公斤排碳量,將來要到零的話,壓力就在台廠身上」。

2023/11/28 | 廣編企劃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2023/11/2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侯友宜:當選後大量開放陸客陸生,重啟溝通ECFA服貿;陳博志籲政策重質非重量

台灣智庫榮譽董事長陳博志接受《中央社》訪問表示,兩岸是否要更開放或是如何開放是一個要仔細討論的方向,在野黨喊出朝向要更密切往來,但很遺憾這麼多年來思維還是停留在「只有量的口號而沒有質的政策」,就像喊出要更多觀光客、開放更多航點等等。

2023/11/2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COP28聯合國氣候大會11/30登場,各方目標與潛在弔詭之處一次看

77國集團(G77)+中國是最龐大的與會方,實際成員達134國,幾代表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定義下的全部開發中國家。他們的目標是保持團結一致立場,呼籲氣候災損重建基金適用所有開發中國家,而非美國與已開發國家主張只讓小島與未開發國家適用。他們並堅持,各種應對氣候措施不能被當成貿易壁壘的藉口或淪為變相不公。

2023/11/26 | BBC News 中文

在「消除霧霾之戰」中,印度德里為何落後於北京?

北京摒棄煤炭和柴油的速度比德里快得多,因為北京所做的大部分決策,在(像印度這樣的)民主國家是很難實現的,德里和印度應該借鑒歐美城市控制空氣污染的做法。此外,儘管取得了進步,但根據空氣品質生活指數,北京的污染程度仍然比美國污染最嚴重的城市洛杉磯高出三倍,也沒有躋身地球上污染最輕的城市之列。

2023/11/1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COP28聯合國氣候大會11/30登場,各國淨零排放期程一次看

根據聯合國預估,按目前各國提出的淨零碳排承諾,到2100年時全球氣溫增幅將達攝氏2.5度,達成《巴黎氣候協定》1.5度目標「機會之窗正快速縮小」。聯合國今年9月8日先公布一份關於全球盤點的技術報告,強調到2030、2035和2050年,需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分別較2019年的程度減少43%、60%和84%,才有望將氣溫增幅控制在1.5度以內。

TNL+ 2023/11/09 | 金色烤布蕾

柯文哲吃飯沒剩菜就不蓋廚餘處理廠?不尊重「她者」的生命經驗和專業能力,這才是問題核心

柯文哲對「廚餘處理」的不重視,其實是源於他生命經驗較少接觸到的部分,但柯卻不尊重「她者」的生命經驗、關懷和專業能力,並進一步影響將其排除於「決策過程」,錯失「廚餘」和「廢食用油」發電和促進地方創生的效益,這才是問題核心。

2023/11/07 | Becoming Aces 未來大人物

倡議氣候變遷沒有人是局外人,台灣第一場戶外人氣候遊行

熱愛露營、登山、路跑等運動人士也能響應倡議氣候變遷!由倡議氣候變遷的國際組織 350.org台灣分部舉行了台灣第一場戶外人的氣候遊行「2023 POWER UP 回到未來大遊行」,倡議全球暖化對戶外運動者的活動安全,和自然生態系統都造成嚴重威脅。

2023/11/0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新任法國駐台代表龍燁:盼建立夥伴關係,不會把台灣當成任何單一國家代理人

龍燁感慨,法國在台根植的文藝形象是優點,也是促進雙方科研合作的弱點,他發現台灣人都很熟悉法國浪漫的一面,但多數人未必清楚法國摘過許多諾貝爾科學相關的獎項。龍燁說,他仍然期盼台灣人把法國當蜜月最佳地點,但也希望台灣重新發現「科學的法國」,因此他將聯合法國在台企業、社群,以「法國隊」方式在全台舉辦宣傳活動,讓法國成為台灣青年留學、企業合作的新主流。

2023/11/0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印尼盼G7資助減碳:目標2030年降低碳排2.5億公噸,再生能源比例達44%,

印尼根據「公正能源轉型夥伴關係」(JETP)公布一項計畫,目標是2030年將電力系統的碳排削減至2億5000萬公噸,並將再生能源發電的比例提高至44%,以爭取G7資助減碳。

2023/10/1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台積電先進製程「RE100」壓力大,台電推「監理沙盒計畫」彈性分配綠電

台電補充,台積電早期以收購陸域風電、光電為主,由於每廠用電量大,目前用電量大於購買綠電量,其實幾乎沒有餘電問題,現在為滿足客戶要求,因此需要彈性調配;另一方面,待未來離岸風場陸續併網,風電出力大增可能產生餘電,也會需要綠電彈性分配。

2023/10/10 | 讀者投書

如何緩解企業「碳焦慮」?先釐清綠電採購的「5W1H」原則

採用綠電減碳是國內企業當前最常見也是有效率的減碳方式,然而時有所聞的「大型科技業掃空綠電,以致中小企業買不到綠電」一事,導致綠電交易市場的資訊混淆、眾說紛紜。如何有效解決焦慮?就從頗析焦慮開始:一起來認識購買綠電的5W1H原則。

2023/09/28 | 關鍵評論網 ASEAN:Indochina

因應氣候變遷及再生能源成本下降,東協各國擬發展聯合電網

由於氣候變遷及再生能源的成本下降,東協國家計劃實施區域性共享電力的計畫。跨國電網預計可以縮小地區差異並減少發電成本,但也有專家指出,「互不干涉」的原則以及建設成本高昂。可能會成為東協國家發展聯合電網的障礙。

2023/09/27 | Abby Huang

英國對台貿易特使福克納訪台,稱澎湖「令人著迷」、英國業者有興趣在此投資離岸風電

英國對台貿易特使福克納表示,台英之間最需要迫切合作的領域在減少碳排並落實永續能源,必須結束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並發展離岸風電。福克納也透露,這次同行的有英國企業代表,參訪了澎湖離岸風電的可能場址,有不少企業對在當地投資感興趣,澎湖議會也非常支持英國業者前往投資。

2023/09/27 | 讀者投書

民進黨已然打贏「以核養綠」這一仗,台灣能源政策論戰應重新定錨

針對高佔比的火力發電困境,目前僅有國民黨候選人在其能源政策中提出前瞻性願景、勇敢喊出「2040無煤台灣」。筆者認為該願景在眼下能源政策混戰中獨樹一幟,勇於觸碰既有困境,原可博得眾堂彩,然缺乏細節配套,結果卻變得更像是有勇無謀。

2023/09/2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經濟部次長:核電納入計算,發電成本每度僅省0.12元,並非如外界所言可從4元降到1元

曾文生指出,民進黨的2050年再生能源占比要達到60%至70%,而國民黨的再生能源占比則是57%,另外加上18%的核能,也就是說,兩黨差異最大之處在於核電。他進一步說明,國民黨2030年核電12%都是既有機組,到2050年設定核電占比達18%目標,但既有機組面臨核廢料處理等問題,國民黨主張從2030年到2050年核電占比僅增加6個百分點,顯見對於核電未來可能的新技術沒有太大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