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冷戰

冷戰(英語:Cold War ,俄語:холодная война)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美國為首的傳統西方列強及其盟國(西方陣營)與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國家及其盟國(東歐集團)間長達近半世紀的政治和區域軍事對抗。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9/2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北韓核武國家地位入憲,金正恩:誰都不得藐視;聯合國秘書長:核武數量恐數十年來首次增長

北韓最高人民會議一年前通過法令,宣布北韓將成為核武國家,金正恩表示此地位「不可逆轉」。這項新法律也允許先發制人使用核武。如今,北韓最高人民會議更進一步在憲法中規定核武地位。

2023/09/16 | 德國之聲

美越關係升級代表越南倒向美國?歷史可以借鑑,但不能直接拿來類比

越美關係的升級是否會讓河內在對中美的選擇中事實上倒向美國,加入美國的反中陣營?政論家鄧聿文認為,河內在強化對美關係的同時也會小心翼翼,以避免觸怒中國。

2023/09/11 | 精選書摘

《歷史六瓶裝》:當我們想到共產主義,會想到鐵幕;但當他們想到民主,則會想到可口可樂

對於共產主義者來說,可口可樂代表的是資本主義所有的毒素,特別是關於「經濟的原則是滿足消費者最微小需求」的概念。正如同可口可樂公司在一九四八年的年會擺出的一塊標語:「當我們想到共產主義者,會想到鐵幕;但當他們想到民主,則會想到可口可樂。」

2023/09/11 | Abby Huang

【2023台灣地緣政治高峰論壇】哈佛學者指中國影響力超越前蘇聯,不應以「新冷戰」解讀美中對抗

學者認為,中國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有很多機會創造經濟穩定,在亞太地區的行動中被視為可靠、透明和開放的參與者,但衝突也在另一個岔路口,如果中國仍堅持民族主義的統一主義,衝突將對中國和更廣泛的世界經濟造成巨大損害,也會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

TNL+ 2023/09/04 | 湯名暉

從布吉納法索、馬利、尼日到加彭,為何非洲軍事政變頻繁發生在前法國殖民地?

2023年8月發生的加彭政變,再次考驗非洲與西方國家的去殖民化脈絡,更是中國有系統建立幾內亞灣計劃的機會。8月份的南非金磚峰會之後,「全球南方」士氣大振 ,從薩赫爾地區往南蔓延的政變浪潮也讓各國反西方的勢力增溫。中俄兩國分別在軍事和經濟的不言而喻的默契配合,加彭將成為加速逐出西方勢力的骨牌,成為西方國家在俄烏戰爭之外最難應對的另一個後現代地緣政治課題。

2023/08/17 | 《思想坦克》

與其要求美國道歉,更應該向廣島長崎人民道歉的恐怕是裕仁天皇

「冷戰」一詞始於歐威爾的文章,指兩個超級大國的對立僵局,雙方都有摧毀世界的的能力。對於20世紀冷戰的起始,不同的歷史學者有不同的觀點。如果認為核對抗是冷戰至少是前期的主軸的話,那麼1945年8月6日作為冷戰的起始可能更有理。

TNL+ 2023/07/21 | 許劍虹(Samuel Hui)

印太為什麼沒有「北約」(下):英國反對與日韓矛盾,是導致「亞洲北約」破局的主因

已經與中共建交的英國,對允許中華民國加入東南亞公約組織非常有意見。英國從防衛香港以及對大陸貿易的兩個角度出發承認了中共,英國堅決反對中華民國加入東南亞公約組織,此為亞洲版集體防衛組織在1950年代無法形成的重要原因。

TNL+ 2023/07/20 | 許劍虹(Samuel Hui)

印太為什麼沒有「北約」(上):最早提議「亞洲北約」的不是別人,正是蔣介石

既然亞洲的反共國家都親美,為什麼沒能出現一個西太平洋公約組織或者印度-太平洋公約組織呢?想要瞭解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談論的是「亞洲北約」的最早提倡者是誰。

2023/07/13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北約峰會:強化與日韓紐澳印太四國合作,中國:反對北約東進亞太

北約連續第2年在例行峰會「加碼」邀請亞太4個夥伴國家參與,強化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合作。日經亞洲在另一篇報導將之比喻為在歐亞大陸形成「書檔效應」,兩面防堵中俄的野心。

TNL+ 2023/06/27 | TNL國際編譯

美國海軍偵測到泰坦號內爆聲音,這套「聲波監聽系統」也能偵測他國潛艇的行蹤嗎?

美國海軍所操作的「聲波監聽系統」(SOSUS)其實早在泰坦號失聯不久後,就已偵測到疑似該潛水器的內爆(Implosion)情形。此消息隨即引發外界質疑,為何美國海軍的SOSUS在事發當天就已感測到爆炸聲,卻在相隔4日後才公開,貌似連日的搜救皆為徒勞。

TNL+ 2023/06/27 | 許劍虹(Samuel Hui)

從飛虎隊到經國號,美軍少校在台灣找到失落的「中美合作」空軍史

今年6月,美國空軍少校丹・傑克森與他的妻子造訪台灣,對冷戰時代的中華民國空軍前輩們進行口述專訪。丹少校提及冷戰時代的美國空軍史,認為過去最不為英語世界所關注的,就是美國與中華民國的軍事合作。

2023/05/26 | 德國之聲

前美國國務卿季辛吉迎來百歲生日,如何評價這位充滿爭議的外交奇才?

這位迄今仍樂於在國際議題上表達觀點的美國前國務卿同時也是一位充滿爭議的人物。對他褒獎的人認為他是一個有談判天賦的精明的現實政治家。批評者則認為,他是以權力為中心的不擇手段的人,甚至是戰爭罪犯。

2023/05/24 | 《思想坦克》

歷經千年封建皇權調教,「儒家」已演化成最適應極權統治的理論

儒家能在封建歷史中存活茁壯,乃因經過千年磨合,已是最適應極權統治的最佳化(optimized)理論。希冀改革儒家思想以適應民主社會,與改良纏足以相容於女性主義同樣困難。陳獨秀以袁世凱和張勳復辟獨尊儒術,批判「孔教與帝制有不可離散之因緣」乃今世「文明進化之大阻力也」。

2023/05/12 | 德國之聲

澳洲斥資13億美元與太平洋國家合作抗衡中國,中方批:「冷戰思維」

澳洲9日宣佈將投入巨資,改善與太平洋鄰近國家的關係並加強其國防能力,劍指中國。與此同時,南太平洋國家斐濟先前稱欲終止與中國的警務合作,中方批評這是澳洲等西方國家的「冷戰思維」挑撥。

2023/04/17 | 雞湯來了

【電影】《夢遊樂園》:「等孩子大一點再離婚」,真的比較好嗎?

使美樂感到痛苦的或許不是爸媽離婚本身,而是自己在過程中未曾被聆聽、考慮與告知,這往往導致孩子對爸媽有更多的憤怒與不諒解。如果自己或身邊有人正處在離婚風暴中,可以把握3個要點,讓我們即使無法跟伴侶繼續走下去,仍能成為給孩子最少傷害的家長。

TNL+ 2023/04/14 | 李少民

如果美國不想進入新冷戰,除了屈服於中共統治,另個選擇就是進入一場熱戰

打敗美國一直是中共的最高目標,由於中共的洗腦,這樣的目標已經被灌輸到絕大多數中國人的頭腦中。每當中國有了新的發明,人們總是問:這比美國的東西好嗎?如果沒有,那就不是一個好的發明。習近平說了謊:中共不僅有冷戰思維,而且還一直在進行冷戰。 是美國沒有意識到中共與美國的冷戰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

TNL+ 2023/04/13 | 許劍虹(Samuel Hui)

雷根總統圖書館傳奇(下):任內重振美軍成為世界最強軍隊,建構全球「一超多強」格局

美軍哪怕是到了今天,都還在吃1980年代初期雷根總統擴軍的老本,包含當年在雷根總統建議下一口氣打造的133條軍艦。接著是蘇聯在1991年解體,使世界格局從美蘇的兩極對抗走上今日美國領導下一超多強的局面,共產主義被正式宣告失敗。

TNL+ 2023/04/12 | 許劍虹(Samuel Hui)

雷根總統圖書館傳奇(上):「蔡麥會」選在此地,源於雷根曾是對台灣最友善的美國總統

為什麼蔡英文與麥卡錫選在雷根總統圖書館?首先在國人的印象中,雷根是尼克森以來對台灣態度最為友善的總統。雷根雖然沒有恢復與中華民國的邦交,而且簽署《八一七公報》,但是最後又提出《六項保證》,避免台北在華府壓力下與北京政治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