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櫃

出櫃(英語:Coming out,又稱Coming out of the closet)為LGBT人士表達自己為同性戀、雙性戀、泛性戀或跨性別者等的行為,源自於LGBT人士的性傾向或性別認同被發現,或者不必要隱藏時的自願披露。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TNL+ 2023/05/14 | TNL國際編譯

印度同婚請願最高法院「保留判決」,《穆斯林法》與《婚姻法》束縛下「同志仍須努力」

LGBTQ+倡議團體「Sweekar」發起人迪賽(Aruna Desai),先前就曾遇過一名青少年焦慮地打給她,說他自己在搬回德里的家之後,和家人出櫃卻遭到父母要將他踢出家門的威脅,甚至還帶這名青少年去找印度教信仰治療師,無所不用其極為的就是要把他「治好」。

TNL+ 2023/05/06 | 陳娉婷

【港片小酌】《愈快樂愈墮落》觸不到的失魂之愛:暗湧流間,雙性戀的政治隱喻

相比起2001年上映的同志愛情小品《藍宇》,導演關錦鵬在1998年情人節的出櫃宣言之作《愈快樂愈墮落》,無疑更有神秘感,在魅惑的晃動鏡頭、午夜夢迴般的蒙太奇剪接片段裡,小心翼翼地訴說雙性情慾、性向流動的可能性,同時延伸出香港前途的不確定性,這煩囂城中,人心的焦慮和惶惑。

2022/07/17 | 法扶報報

台灣同志職場現況調查:僅55%與少部分同事出櫃,擔心影響人際關係與升遷,甚至霸凌

台灣雖然已經通過同性婚姻合法化3年,但大眾對於這個終於浮出水面的性別族群,還處於初步認識的狀態,不論是在校園或職場,都還存在著對LGBTQ+的刻板印象或玩笑,這些不友善的環境也讓同志不敢輕易出櫃,展現自己真實的面貌。

2022/06/29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台灣同志收養面臨「小孩、配偶二選一」困境,法律的模糊連收出養機構都無所適從

對喵喵圍圍、怡如怡伶來說,個案的勝利不代表所有想收養小孩的同志伴侶的勝利。圍圍希望:「如果可以,我們不想當第一,更不希望自己是唯一。」

2022/06/2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印度唯一出櫃王子:險被開腦電擊掰直,轉化王室聲量爭取同志權益,將莊園改建為LGBTQ庇護所

根據印度2011年普查,LGBTQ人口約有49萬;另據2017年的同志人權調查,德里和週邊省分的LGBTQ人士當中,只有6%得以找到工作。因此,超過24%的LGBTQ人士只好靠表演歌舞為人祈福維生、13%擺攤做小生意、10%沿街乞討,還有大約5%淪為性工作者。

2022/03/20 | 讀者投書

教育現場觀察:對於情商尚未成熟的學生,「做自己」究竟是鼓勵認同還是傷害認同?

「因為我就是這樣,所以你要包容我。」包容竟成為一種幫助他人成為情緒勒索的高手。我包容了你的情緒,那我自己呢?該如何不讓自己活在老是要求對方包容的索求之中,首要條件是懂自己,從失敗感受中學習接納與調整。

2022/01/09 | 精選書摘

《我想和自己,好好在一起》:打開陰道的嘴,打開女性的嘴,讓他們照見光

《有一種工作,叫生活》作者曾彥菁,誠實面對自我的洗滌之作。你的愛、你的恐懼、你的家庭、你的性別、你的傷口;正是這些,讓你成為了如今站在這裡,喜歡與討厭的自己。 

2021/11/14 | 讀者投書

日劇《昨日的美食》與三項心理食材:如果「性傾向的自我認同」是一道菜,如何料理得滿意又好吃?

同志的自我認同,牽涉的層次甚廣,以心理臨床工作的觀點來看,至少含括社會、人際、個人內在狀態與性格,三個層次。每一個層次都有親友以及自身可以促進自我認同的著力點,本文以日劇《昨日的美食》情節片段為例,與各位說明這三個層次的觀念,以及三項促進自我認同的做法。

2021/09/25 | 精選書摘

《面對這世界的惡意,我也會活得毫不客氣!》:爸爸史上最Man的一件事,就是真心愛著孩子真實的模樣

我認為父親史上最Man的一件事,是敢於面對他的心魔、打破世俗賦予的框架,帶著一顆剛強的心成為溫柔的人,然後真心愛著孩子真實的模樣。

2021/02/28 | 辣台妹聊性別

歐美影視產業的思考:「順性別」出演「跨性別」,會有什麼問題嗎?

飾演跨性別者的演員下戲後回歸為原本的順性別角色,不僅是在昭告順性別者都可以來取代跨性別者的聲音,更告訴觀眾所謂的「跨性」(transness)也可能只是一種「演出」,跨性別者可能最終只是一種變裝可達成的身分罷了。

2020/11/01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專訪夫夫之道:媽媽,我喜歡男生,但我永遠是你的兒子

儘管同婚合法化,兩人認為仍有很多部分需要落實與補足,包括跨國婚姻、性平教育等。「同婚過了,有許多相關團體發現募資不好募了、遊行人數減少了,但其實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啊!」

2020/08/10 | TNL 編輯

「原本打算將祕密帶進墳墓」:美國老人高齡90歲才出櫃,呼籲別等到來不及向摯愛說再見

美國一名90歲老人一輩子隱瞞同性戀身份,即使女兒在25年前就曾向他出櫃,他也不敢對女兒坦承。直到今年終於說出口,也發現一生摯愛已經過世,令他相當遺憾。

2020/06/06 | 傅紀鋼

幫同志出櫃這件事嚴重侵犯隱私,但揭露名人性生活隱私呢?

如果今天瑋瑋不是受人歡迎、年輕且形象頗佳的同志網紅,而是發生在類似劉樂妍這樣被「公眾」嫌棄的人身上,大家會不會有同樣的疼惜?不會。這從博恩二創劉樂研〈CHINA〉的後續效應就可以看出。但這反映了甚麼問題?

2020/06/05 | 讀者投書

新聞媒體的窺淫與失職:該如何打破「觀眾就是愛看」的印象?

我認為,這是台灣閱聽眾對於媒體亂象一次強而有力的反擊。黃氏兄弟的報導一出,不少人便在臉書上呼籲「不要點閱、不要分享、不要評論」,大量網友湧入《鏡週刊》的社群平台表達抗議與憤怒。請不要小看它們,個人的抗議看似微不足道,一旦匯聚起來,著實向所有媒體傳達了一個很重要的訊息。

2020/06/05 | 精選轉載

【插畫】爆料一時爽,被社會唾棄我更爽

人們慢慢發現這些被特定媒體塑造成「壞人」或「怪人」的他們,其實很多都是受害者,他們亟力隱藏不想被外人看到的一面,卻有人不停來掀他的帽子,而且這個舉動,多半和公眾利益沒有什麼關係。

2019/12/15 | VoiceTube看影片學英語

中式英文特輯:「不怕冷」的英文怎麼說?

冬天到了,氣溫驟降,要如何用英文表達「不怕冷」呢?直覺想到的「I am not afraid of the cold.」其實不是正確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