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出版社是指從事書籍、報紙及刊物出版,透過經營獲得利益、名聲或者知識積累目標的企業。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4/14 | 高重建

臨老入書叢:開辦web3出版社追尋自由

假如二百多年前曹雪芹利用區塊鏈出版《紅樓夢》,後世就能基於數學憑證,追蹤文本的真偽。於清代使用區塊鏈固然是穿越劇式狂想,但時至今日已經變成小菜一碟,而我在去年的實驗已經做了一次。除了保持原封不動,NFT書亦可以更新、發展與再創造,區塊鏈的記錄則能幫助溯源,分清原著、作者更新以及他人改編等不同版本。隨著AI生成文本橫行年代的到來,內容的出處和根據將更受關注,幫助版權管理和文本溯源的出版證明將變得前所未有地重要。

2023/04/13 | 精選轉載

「書店通路能不能打折銷售」再度掀起討論,但出版業似乎問錯問題了

出版業績懸崖崩壞是2012年開始,那時可沒有momo的超低折扣、更沒有博客來跟進搶市占——10年前讀者就不想買書了,竟然覺得問題是出在書店打折促銷?那更早以前出版業銷售額維持在350億以上時,怎麼就不怪博客來新書79折?

2023/03/24 | 方格子vocus

為什麼我支持圖書定價制?因為能讓最上游的「出版社」保有生存空間

最近因為網路書店下殺折扣、賤賣圖書的事件,出版界吵得沸沸揚揚,關於「圖書定價制」的討論再次掀起波瀾,作者提出一點淺見希望跟大家討論。想看結論的話就是一句話:「我支持圖書定價制度。」至於為什麼呢?理由如下:

2023/03/01 | 歪脑|WHYNOT

無出版審查、文學根基深厚卻難以養活作家?台灣真是中文創作的天堂嗎?

在大家的印象中,台灣的書店很文藝,不僅賣書,也賣咖啡點心。但是從另一方面看,這其實也是無奈之舉,因為單靠賣書幾乎養不活書店。這裡的出版業有個笑話:一對情侶到書店,吃義大利麵兩百五,很便宜,書一本兩百塊,太貴,不買。文藝背後盡是心酸。

TNL+ 2023/02/23 | TNL國際編譯

童書《巧克力冒險工廠》冒犯性用語遭出版社修改,蘇納克、魯西迪抨擊「荒謬的審查制度」

光是海雀出版社就對達爾作品中的語句及人物描述,進行超過百次的調整,以《巧克力冒險工廠》為例,當中的角色格盧普(Augustus Gloop)不再被稱作「胖子」,而是改用「巨大」來形容該角色。另以「小人物」一詞代替「小男人」,來描述身形矮小的奧柏倫柏人(Oompa Loompas),這也意味出版社用中性的說法來淡化性別。

2023/02/11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2022台灣電子書市觀察:電子書店是為了讓讀者在「日常行為改變時仍能繼續方便閱讀」而存在的

值得注意的是,讀者的行為改變有極大比例並不來自「有電子書」這件事,而是「很多事都在網路上解決,所以買書閱讀這事最好也可以一併完成」的便利,一如當年許多讀者的購書習慣從實體書店轉到網路書店的原因是「已經有上網習慣」。

2022/08/14 | 黑波克

日本新書出版變質為幫名人打廣告的工具,實質上就和怪怪的宗教書差不多

傳統紙本書籍的資訊反而有機會得到半永久保存。現在要在網路上要找到十幾二十年前的資料,並不是不可能,但是已經相當不容易了。不過一般民眾只要到大一點的書店,發現十幾二十年前的出版品一點也不難。

2022/06/08 | 王祖鵬

2022台北國際書展閉幕:6天有25萬「鐵粉」不畏疫情進場,明年波蘭接棒主題館

新任台北書展基金會董事長吳韻儀說,疫情之下的2022台北國際書展,「進場的25萬人次,就是25萬個鐵粉」,期待半年後的2023台北國際書展再次與大家相見。

2022/05/01 | 《思想坦克》

引介西方思想、帶動國內學術思潮的桂冠出版社宣布解散,顯見賣書是個奢侈的理想

如何提升國人的閱讀樂趣與購書習慣,增加國人在面對不同挑戰的軟實力,促進國民素質,這是一大困境與危機,對照老牌出版社的倒閉,值得主管機關省思。

2022/03/16 | TNL 編輯

英國出版商為省錢委託中國印刷書籍,敏感內容卻遭審查、「台灣人」被改為「東亞人」

兩家英國出版商被指控對書籍進行言詞審查,一本提及台灣的書裡,文內的「台灣人」被改為「東亞人」,還有兩本書針對西藏的內容進行修改,以強調西藏是中國的領土。

2021/09/03 | 方格子vocus

業界永遠缺一個好譯者:書籍翻譯工作到底在做些什麼?

台灣確實有許多日語人才和優秀的譯者,而且編輯都有習慣合作的譯者,書籍翻譯市場乍看之下是道窄門,但正因為這些優秀的譯者都有接不完的案子,總是有機會輪到新手。機會不是天天都有,但總是有機會。在踏入這一行之前,先培養基本的專業能力,和敬業的態度,總有一天一定會輪到自己。

2021/08/29 | CCC創作集

法國SPIN OFF微型出版展:提供主流之外的創作者,一片實驗性與多樣性的熱帶雨林

談起SPIN OFF的由來,策展成員Simon Lahure三句不離「OFF 精神」。原來在歐洲規模最大的漫畫節裡,一直藏著OFF(遠離主流)的傳統,強調藝術表達的自由。

2021/08/19 | 李柏鋒

電子書不是紙本書的「數位版」,反而是最有效率的知識變現工具

當一個事件發生,傳統的出版社可能從二月開始觀察熱潮,三月決定出版,到五月整本書製作完成時剛好遇到疫情爆發;為什麼不走另一種流程,在一個月內直接出版切中議題、解決問題的萬字電子書呢?

2021/08/17 | 精選書摘

《動機是一切的開始》:東北地區還沒有從大地震的傷痛中痊癒,《在咖啡冷掉之前》逐漸變得炙手可熱

日本Sunmark出版社社長植木宣隆是日本第一位在電車買廣告宣傳自家出版品的人,更曾一口氣包下東京都所有JR車廂內二十面廣告版位整整一週,最後獲得的效果遠遠超過花費。看似狂妄的豪語、不走常規路的驚人之舉,竟然都讓他達成心中所想。他,是怎麼做到的?

2021/07/20 | 方格子vocus

出版社專職美編跟接案設計的差異?我那三個月支援出版社的設計

去出版社做專職美編跟接案哪個好?其實各自有各自的局限。如果接案都固定在做同樣性質的設計,那就跟在出版社做同調性的設計內容一樣,久了都需要變動一下,嘗試不同的設計。

2021/07/14 | TNL香港編輯

香港書展「政治清零」,書商自我審查:盼執法部門高抬貴手

2020年香港書展因COVID-19疫情而停辦,今年在當地疫情緩解下恢復舉行,卻成為「港區國安法」實施後的首屆香港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