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30 |
「期盼鞭刑」反映社會集體召喚暴力的傾向
各網路平台上的留言,反映了多數民眾對鞭刑之於懲治罪犯與重建秩序的期待。這種對於身體性刑罰的「熱烈盼望」,點出人們對於屢次發生刑事案件的社會環境,已是高度的不滿、不安。然而,破壞秩序的酒駕、性侵犯固然可惡,惟人們對鞭刑的聲聲呼喚,反映出社會集體召喚暴力的傾向,亦值得我們注意。
前往選舉專區
稍熟歷史就知道,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並不是讓對稱的刑罰越來越多,而是越來越少。人類確實有過,「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漢摩拉比法典》,但那是三千多年以前的事。具有上述對稱性的刑罰在現代社會很少見,理由顯而易見。
受緩刑宣告雖暫時不用執行刑罰,但仍要付出相當代價,千萬別以為有了緩刑就自在逍遙,若不能安分守己、履行義務,也不要以為國家是吃素的!
「威嚇理論」透過預先宣告嚴峻的刑罰,從而威嚇公民,使其不敢做出越矩或犯罪行為。若有人已經犯下行為,則透過嚴懲來「殺雞儆猴」,以達到威嚇他人的作用。
各網路平台上的留言,反映了多數民眾對鞭刑之於懲治罪犯與重建秩序的期待。這種對於身體性刑罰的「熱烈盼望」,點出人們對於屢次發生刑事案件的社會環境,已是高度的不滿、不安。然而,破壞秩序的酒駕、性侵犯固然可惡,惟人們對鞭刑的聲聲呼喚,反映出社會集體召喚暴力的傾向,亦值得我們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