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刺青

刺青,又稱文身或紋身,指用有墨的針刺入皮膚底層而在皮膚上書畫出圖案或詞彙。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8/10 | TNL 編輯

桃園代理教師拍刺青藝術照被逼辭職,監委:地方政府和校方不應容忍民意代表不當施壓

桃園市議員黃家齊反對歧視教師身體特徵,並認為刺青做為身體上的圖騰,可能蘊含個人的回憶、理念甚至故事,不該被貶低,並特別強調,教育場域應更開放接納身體的這些不同之處。針對教師工作權,他也指出,除了現有的全聘制度外,代課教師長期以來在勞動權益方面缺乏保障,這種不友善的情況亟需改善。

2023/07/30 | 德國之聲

在日本充斥著負面意義的「刺青」,正在慢慢走出黑社會陰影

日本紋身藝術家表示,他們的藝術經常被人誤解,並與黑幫、黑道聯繫在一起。紋身者經常被禁止進入公共浴場,還不允許參軍。但是,情況正在發生改變。

2023/04/11 | 關鍵評論網 ASEAN:Philippines

Vogue最年長封面人物是誰?106歲菲律賓國寶,被稱為「最後」的傳統卡林阿紋身師

菲律賓版《時尚雜誌》(Vogue Philippines)本月初宣布,4月封面人物是今年106歲的國寶級紋身藝術家舫歐(Apo Whang-Od),而舫歐也成為這本雜誌最年長的封面人物。舫歐是一位菲律賓國寶級紋身藝術家,今年已106歲,來自菲國北部省份卡林阿(Kalinga)。Whang-Od曾替部落勇士紋身,被稱為「最後」也最年長的傳統卡林阿紋身師

2022/07/09 | 運動視界

NBA刺青文化的演變(上):羅德曼成為聯盟「反叛者」代表,艾佛森將人生故事刺在身上

羅德曼初入聯盟的1980年代,2000年後的球迷可能很難想像,但當時在NBA打球的大家身上可是一點圖案都沒有,對比現在將刺青作為個人精神與文化的代表,當時刺青甚至會被NBA主席約談「不要再給我增加更多刺青」。

2022/03/31 | TNL 編輯

韓國憲法法院判決維持「刺青禁令」:不是醫生不能幫人刺青,違者最高罰百萬台幣或終身監禁

韓國《醫療法》規定,無醫師執照的非醫療人員不得行醫,包括刺青。這使得該國5萬多名刺青師都受到警察突襲和起訴的風險,也讓不少刺青師寧可移民到海外。

2022/03/09 | 法操FOLLAW

少女喝醉酒跑去刺青,事後反悔可以提告傷害罪嗎?

幫酒醉的少女刺青也會吃上官司?這個議題要從酒醉程度和成年與否,兩方面的「行為能力」來解析。

2021/03/20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皮膚大解密》:這個器官的顏色深淺、光滑與否,決定了太多人一生的命運

如果我們瞭解了皮膚的科學與美麗,就該清楚皮膚底下的本質並無良窳之分。但是,如果對待皮膚,也會有宗教上的意義,《皮膚大解密》也讓我們見識皮膚在哲學、心靈和宗教上的力量。

2020/12/05 | Louis Lo

【圖輯】馬拉度納沒有離去,他以紋身方式永遠陪在球迷身旁

馬拉度納的去世,突顯了這位綽號「上帝」(el dios)的球員,獲得近乎宗教狂熱式的崇拜。縱使他長期與毒癮掛勾,但這名球員在球場上依然魅力四射,並激勵著場外球迷。

2020/11/28 | Louis Lo

【圖輯】日本刺青逐漸扭轉犯罪污名,成為能伴隨人們一生的藝術

日本最高法院裁定刺青是一門藝術,而不是醫療行為,這有助於釐清刺青模糊的法律地位,並可能象徵人們態度轉變的起點。這樣的法源基礎,也許能促使刺青業者的自我管理做得更好,讓刺青成為一種更為主流正面的形象。

2020/08/29 | 精選書摘

吉田修一《國寶》小說選摘:他臉上濺了別人的血,好似被火紋身的歌舞伎臉妝

無數條腿、無數隻手、無數個頭顱,廳裡打得昏天暗地的人們連哪一條是自己的腿、哪一隻是對方的手都分不清。其中,拉門後一個宮地組年輕組員渾身發抖,手中握著沾滿血的匕首,腳邊的立花組小弟拚命按著自己隨時會爆出的腸子。

2020/07/01 | 精選書摘

《躁動的亡魂》:見證或參與過太平天國,都被打上了象徵上或肉體上的黥刑

太平軍藉此援用了大清律例的做法,類比清廷,把自己放到了一個類似的權力地位上,一方面懲罰罪犯,另一方面給為己方賣命的人烙上記號。太平軍顯然也吸收了一些逃脫的犯人;這些人臉上的烙印和刺青證明他們犯有前科。

2020/06/30 | 傅紀鋼

專訪刺青師宋禹儂:客家女性該有什麼樣子?我只有「喜歡不喜歡、想做不想做」

她對家人並沒有恨,甚至把親情看得很重。但她無法順應母親的期待──乖巧地做個體面的工作。她只想做自己喜愛的事。她本來以為自己不在乎那些期待和壓力,但心裡的在意卻以病痛表現出來。

2020/02/04 | 王振愷

高美館藝術走春:記「刺青—身之印」、「以光織界:徐永旭的藝術世界」

今年春節期間,高美館將館內與館外的空間全面開放,一次到訪就能看見多個精彩的展出,本文筆者將以同場進行的另外兩個展覽:與法國國家凱布朗利博物館合作「刺青—身之印」、長期以陶土作為媒材探索的高雄藝術家徐永旭個展「以光織界:徐永旭的藝術世界」,針對觀展上進行相關的思考。

2019/09/24 | 李修慧

不只是臉上的刺青,原住民文面「消逝」的故事

早期,文面不僅是個人私事,更是關乎整個部落的公眾大事,部分原住民部落認為成年後還不文面,被視為不吉利,如果不文面,嚴重甚至會被驅逐。

2019/04/22 | TIME

關於「刺青」你應該知道的幾個健康風險

以下案例很少見,大部分刺青的人都不會遇到以上這些健康問題。話雖如此,刺青之前還是衡量一下潛在風險吧。

2018/11/03 | 精選書摘

【刺青百年圖像史】從愛與榮耀到恨與偏見,引發人類兩極情緒的紋身藝術

過去一個世紀以來,世人對於紋身藝術的評價起起伏伏⋯在當代歷史中,刺青賦予大眾多半是不佳的負面印象,但本書將證明,紋身這項行為是何等強而有力,同時刺青如何引發出人類兩極的情緒。

2018/11/03 | 丁肇九

【用刺青記住你】最愛的家人、好友、貓狗,還有小時候的願望

保存生命中片段的印記或許七彩迸放,也能色深如墨,有時從頭蔓延至腰間,或凝聚於肩頭的一筆勾畫。這些事可以很近也可以很遠,唯一的相同的地方,就是這些紋身背後的故事,沒有一件事是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