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最新文章

2023/06/19 | 張博丞

非洲7國領袖訪基輔力促俄烏和談反遭空襲,南非總統:更加堅定調停決心

此次調停任務以失敗告終,且在代表團抵達基輔不久後,俄國即對當地發動空襲,發射六枚Kinzhal高超音速彈道導彈、六枚Kalibr巡弋飛彈和兩架無人機。烏克蘭外交部長表示:「俄羅斯的導彈襲擊向非洲傳達了明確的訊息——俄羅斯想要更多的戰爭,而不是和平。」拉瑪佛沙則表示:「正是我們今天所目睹到的,甚至經歷到的攻擊,讓我們更加堅定調停的決心。」

2023/04/03 | 芭樂人類學

它既非人工,也不是智慧:人類學家和ChatGPT合寫了一篇AI警世文

網友實測,問到不當言論或是相對政治敏感的話題時,ChatGPT一開始的確會拒絕回應。但只要反覆繞道提問,便很容易讓ChatGPT說出不當言論。原因很簡單:AI本身並不具備倫理概念,如同惡意在網路媒介上總是會被增幅放大,作為黑盒子的AI機器人,其增幅效果可能只有過之而無不及。

2023/01/06 | 精選書摘

《2050全球政治經濟新局勢》:整個非洲的年齡中位數不到二十歲,這些人要做什麼?

本書作者長年研究全球經濟和政經變革,在這本書中,作者詳細盤點了當今全球五大洲各區域的現況,並列出改變世界、帶領全球邁向2050年的五大力量——人口結構、天然資源、貿易、科技,以及政治理念,這五大力量影響了各區域和各國家的發展動能、社會平等各類重大議題。

TNL+ 2022/10/26 | 留德趣談

如何在外地介紹自己家鄉?

要是外國人知道香港是講廣東話和英文、曾是英國殖民地、使用正體中文,在外港人必「收貨有突」。這三項facts,就是一些最基本的資料,港人都希望外國人可以知道。

2022/07/29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歐俄外交戰打到非洲:俄外長拉夫羅夫出訪4國受熱情接待,外援第一金主歐盟暫居下風

歐洲國家在二次世界大戰前對非洲的長期殖民歷史,向來是俄羅斯在非洲進行外交時很好運用的素材,這次拉夫羅夫出訪也不例外。根據《路透社》報導,他在烏干達批評西方的強勢時說:「我相信世上多數國家都不想要回到殖民時代。」

2022/07/03 | BBC News 中文

非洲剛果泥炭地:面臨油田開發威脅的「人類之肺」

「現在,亞馬遜雨林因為森林砍伐,已經失去它作為世界氣候調節器的功能……剛果盆地擔當了人類之肺,也是人類之腎,」她指的是泥炭地還持續地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

2022/05/26 | 精選書摘

《血與土》:結束美國奴役制悲劇的最終關鍵因素,來自小羅斯福總統的恐懼

本書作者凱文・貝爾斯(Kevin Bales)是現代奴隸領域的專家,為了撰寫本書,他費時七年,拜訪了遭到軍閥戰火肆虐的剛果錫礦場、孟加拉南方的養蝦場、迦納的金礦場,在巴西被非法暴力集團濫墾的熱帶雨林,透過對倖存者、廢奴工作者的親自訪問與各種調查,記錄下非法的人口販賣、奴役、性侵、詐欺的慘狀,同時思考解決之道。

2022/03/09 | 精選書摘

《藝術何以如此悲傷》:莫札特他們決定透過歌劇《魔笛》,暗中散播共濟會的思想

本書遍覽各大藝術領域中的名作,選出其中共同蘊含的重要主題為經緯,探討每一個弱勢族群的身影如何透過不同視角與型態,反覆地出現在世人所熟知的藝術作品中。而比藝術作品本身更為戲劇化的藝術家思想與人生,也一併對照與討論。

2022/02/28 | TNL國際編譯

比利時的轉型正義難題:殘酷統治剛果殖民地數百萬人喪生,利奧波利二世銅像該不該移除?

比利時的殖民遺產,包括對非洲人民的暴力、盜竊自然資源和反黑人種族主義,是「比利時不總是承認和充分認知的既定歷史事實。」

2021/11/23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資「沒有任何阻撓」購得剛果鈷礦開採權,美國輕忽拱手讓出重要綠能資源

紐時長篇調查報導發現,中國爭奪剛果鈷礦計畫縝密,美國形同拱手將這項重要資源讓給中國,未能守護數十年來在剛果的外交經營與資金投入。

2021/09/29 | TNL 編輯

WHO人員遭爆性剝削導致29人懷孕,剛果女權組織呼籲嚴懲加害者

調查委員會主席Aïchatou Mindaoudou表示,先前曾向媒體作證的受害者,與WHO在調查中接觸的受害者並未重複,表示調查很可能仍有未盡之處,問題也可能比目前發現的還要更複雜。她更表示,WHO有些高層明明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但從未因此採取任何行動。

2019/11/19 | TNL特稿

家暴是女性變成「街友」的主因,荷蘭、加拿大和剛果如何帶她們返回社區?

從家暴庇護所重返社區的困難不單在於個人是否貧窮,還是整個租屋市場與社區歧視所造成的結構困境。這也是為什麼許多研究已顯示,家庭暴力是造成女性成為街友的主要原因。

2019/08/15 | 李秉芳

伊波拉疫情可望有解,WHO公布新藥存活率達九成

與這些藥物的存在同樣重要的是它們的使用和有效性的問題。在科學上的「正確」只是一個開始。確保藥物能順利運送到最需要藥物的地方,就是一項艱鉅的任務。

2019/07/12 | TIME

流言令剛果人不相信有伊波拉病毒,疫情難以控制

錯誤資訊導致疫情在剛果難以控制,這一波疫情目前已造成超過1300人死亡,嚴重程度是史上第二,但眾多謠言使得剛果人對醫務人員及當局的對應措施都不信任。

2019/03/25 | 英語島

在非洲13年,彭俐萍從台灣護理師變成企業CEO

非洲可怕嗎?在奈及利亞,不是用iPhone手機還會被笑落伍,盧安達推行禁用塑膠袋已經10年了,非洲54國到處都是購物中心、高級游泳池旅館、高樓林立……非洲改變很快,現在更是各國積極想佔的的機會之地。台灣人擅長商業游擊戰,就挑戰一次,有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