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

創(ㄔㄨㄤ)傷(英語:Trauma),或稱外傷、損傷(英語:Injury),是指外力對身體造成的傷害。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6/09 | 方格子vocus

朋友問我:性騷擾明明沒有身體傷害,女生為何深感創傷?

提問的是一個聰明自信,教育程度和事業成就都遠高於平均的女生,她無法理解女性對於私密影像被公開的深邃恐懼,也覺得男性的肢體接觸是自己可以選擇接受與否的性邀約——講白話就是摸一下又不會少一塊肉,反應這麼大幹麼?而這種想法,剛好非常接近許多男性不能理解的癥結......

2023/06/06 | 讀者投書

警察狂K超商浩克那一幕,混雜了權威、職權與情緒——就是沒有專業

專業是保持不斷的學習,讓自己更有能力與適切的執行任務,成為一名專家。對於手握權力與致命武器的專業權威人員而言,低情緒智商是致命且危險的。力挺執法人員是應該的,但不監督國家授權的權力者,對社會安全與人權將會有巨大的威脅。

2023/05/04 | 精選書摘

《脫家者》:只要徹底放棄與有毒家人的關係,我保證你會有正向的轉變

唯有在你劃好保護自己的界線,家人都被你劃到界線以外,你的哀傷功課才能真正開始。斷絕關係的好處是,在遠離了好興風作浪的家人的負面影響後,你終於可以好好發掘真實的自己。我建議你有意識地去感受哀傷,用心和自己建立一個充滿愛與正向的連結。

2023/04/24 | 精選書摘

《原諒的藝術》:真正的原諒是,當那個人閃過你的腦海時,你不會再覺得受傷

本書作者運用心理學方法、靈性思維、觀點轉化,解釋大腦運作和防衛機制,探討原諒為什麼那麼難,又能如何能讓它變得更容易,並提供「平撫恐懼的活動」,一一跨越無法原諒的障礙。

2023/03/20 | 方格子vocus

你以為的「飢餓信號」,其實是「情緒急救信號」

當「享受飲食的快樂」放進選項時,飲食不再成為大量填充胃袋的死亡循環列車,而是成為人生快樂的選項。這樣正向的去培育人們對食物「享受」的想法,反而能夠放慢了飲食的速度與數量,真正的讓食物撫慰人心。

2023/01/18 | 方格子vocus

《你發生過什麼事》:歐普拉與創傷專家教你認識自己——你過去的遭遇不是藉口,但是可以提供解釋

《你發生過什麼事》這本書,其主軸是以歐普拉與創傷專家的培理醫生,為對話式並搭配相關的科學證據。就連自己都可能不太了解自己,那又要別人多了解自己呢?因此,時常我們都會碰到不懂為何對方要這麼做,彷彿總是陷在相似的關係漩渦中,或是碰到類似的問題就會開始逃避。當下的行為不僅是因為受到特定刺激或情境所引發的,而是在我們過去發生的種種事件中所積累下的反應模型。書中所提到的,就有以下三大主軸。

2022/11/08 | 讀者投書

一切都是「學習」而來的:創傷與解離的復原之旅

人有不同的情感,而其實我們可以避免一味用病態的角度來看待「問題」或「症狀」。很多情緒、行為和問題,其實也是「學習」而來的,背後也有原因和意義。如果從這個角度去看,很多時候所謂的「情緒病」不過是生存之道,只是傷痛經歷中「學習」而來的東西。

2022/11/07 | 精選書摘

《因為我是女性》:「情感混亂的母親」在養育中的典型特徵是,常常情緒性失控地對待孩子

混亂型依戀是由心理學家梅因(Main)研究發現的。媽媽情緒的混亂和不穩定性,導致孩子在關係裡充滿恐懼、焦慮和不確定性。梅因提出:當依戀物件不僅被體驗為安全港,與此同時,也被體驗為危險的來源時,混亂型依戀便產生了。

2022/10/01 | 讀者投書

我們都是負傷的人,但不要在與怪獸征戰時,把自己也變成了怪獸

不要在與怪獸征戰時,把自己也變成了怪獸。成為一頭怪獸的背後可能有許多辛苦和困難、可能犯了許多錯誤,沒有人生來就甘心樂意、歡歡喜喜地想要成為壞人;但是想要成為一個好人,需要很多很多的幸運、很多很多的守護,還有很深很深的自覺與堅持。

2022/04/17 | 精選書摘

《創傷與靈魂》導讀:犯「科學」大忌,以「靈魂」為名推開深度心理學的靈性大門

幸運的是,療癒的方式在本書中被指出了,且不管你對靈魂的假設是什麼,對創傷的恐懼有多深重,請趕緊翻開本書,跟隨作者廣博的學養與無盡的同情進入黑暗之神統治的地獄吧!

2022/03/15 | 《卓越新聞電子報》

俄烏戰爭報導的媒體倫理守則,與照顧新聞工作者的心理衛生原則

從Covid-19疫情到烏俄衝突,不但新聞媒體報導時的高標準已經越來越重要,甚至有調查報告研究發現,許多記者或編輯在報導相關新聞的時候,表現出焦慮和憂鬱的跡象。

2022/01/16 | 精選書摘

【小說】《一切皆有可能》讀後分析:那些生活的美好總帶著傷,而在傷中,我們又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美好

本書為美國當代重要小說家伊麗莎白・斯特勞特繼《生活是頭安靜的獸》之後,備受好評的短篇小說集。她平靜敘說著的每一樁日常,都有一個人的心因為脫軌而被撞裂,但也在他人的失落與恥辱中深感安慰——生命即是如此一再共振的痛苦回聲,孤獨而完美。

2021/11/21 | 樹洞 - TreeholeHK

紋身心理學:你有一個跟隨你一生的印記嗎?

有學者相信紋身是一個健康的象徵,有助提升個人吸引力及增加兩性的競爭力,因此這習慣得以從古代遺留下來。由此可見,紋身具豐富的歷史背景。

2021/10/17 | 精選轉載

【專訪】中研院彭仁郁談「被主動忽略」的家內性侵,「遭亂倫扼殺的伊底帕斯」如何走出困境?

家內性侵的複雜性在於施暴者同時是親近的家人。彭仁郁指出:「家庭性侵事件的未成年受害者往往不太願意接受社工、師長或檢調單位的協助,主要原因在於,在自我保護和保護家人之間,難以找到兩全的解決方法。」

2021/08/22 | 貓心(龔佑霖)

《火神的眼淚》:把自己逼得很緊的徐子伶,如何修復與母親之間的依附困境?

看完台劇《火神的眼淚》,徐子伶最讓我有感觸。她的家庭背景跟我很像,她是一個從媽媽身上感覺不到愛的人。並不是她媽媽不愛她,或是我的媽媽不愛我,但是她媽媽與我媽媽都不懂得如何把愛傳到子女心中。

2021/08/17 | Right Plus 多多益善

一個社工的反思:對不起,我沒辦法善待你,因為我太久沒有善待自己

很多時刻,我沒有辦法善待服務對象,是因為我太久沒有善待自己了。我沒有意識到自己和體制的限制,覺得「再努力一點」就可以。但這樣的時刻久了,會因為疲憊逐漸失去耐性和心力,很難給案主足夠的空間和心力。

2021/08/14 | 讀者投書

憂鬱的人為何食慾改變?「精神食糧」並非空談,甚至非常務實

憂鬱症患者的生活狀態跟以往相比可能有許多改變,例如時常沒有食慾。除了透過藥物來改善外,本文將用另一種視角來談「食慾的心理意義」,以及如何自我照顧。

2021/07/25 | 精選轉載

「我以為,我可以救得了你」:自殺者身後,仍承受巨大創傷的遺族們

在一場自殺事件中,痛苦的不只是逝者,還有許多被留下來的生者。這些「自殺者遺族」因為對自身的責備,以及大眾對自殺的負面觀感等因素,無法開口述說自己的壓力與困擾。他們該如何繼續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