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5 |
《大腦喜歡這樣工作》:拳頭 vs. 聲望,這兩種領導力從科學角度來看,哪個比較好?
我們的大腦從如何獵殺乳齒象或採摘莓果,調整至學習主持會議、閱讀試算表等,是數百萬年長期演化下的結果。然而,大腦在文明中運作的時間還不夠久,還無法擺脫冰河時期老祖宗們的習慣,所以它喜歡節能,甚至好逸惡勞。也就是說,討厭工作、疲於工作,可能不是你的錯,而是辦公環境或現行制度讓大腦拒絕乖乖合作,身體才會出現各種不良反應。要是我們能夠了解腦內機制,好好與大腦合作,而不是對抗其習性,大腦會更願意配合工作。
2023/09/03 |
魯西迪的一生未來應該會拍成傳記電影,而且非常適合拍成驚悚片
《勝利之城》問世以來頗受好評,不少人認為它會是魯西迪又一部傳世之作。很可能是又一部,但應該不會是最後一部。魯西迪受訪時並不避諱自己身心遭到的重創:失去一隻眼睛讓他打字與閱讀(現在得靠iPad)分外辛苦,左手尺神經斷裂還在復原,晚上常會做噩夢,也難逃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然而在停筆一段時間之後,他已經回到書桌前方。
2023/08/29 |
《華盛頓郵報》:美國聯邦航空總署調查,近5000名機師涉瞞身心病灶執業,同時領取退伍殘疾福利
儘管機師們必須定期通過政府委託的健檢,但這些檢查通常草率。據業內的健檢醫師透露,聯邦航空總署在諸如憂鬱症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一些本就難以查出的病症項目,竟倚賴機師自行通報。多位不願具名的聯邦航空總署醫師和卸任官員透露,許多退役飛官大玩兩面手法,告訴聯邦航空總署時極小化自身病況以便能繼續駕機,但面對退伍軍人事務部時又誇大身心病症,以盡可能領取殘疾支付。
2023/04/23 |
《我的骨頭知曉一切》:不幸的是,我並沒有單一的重大創傷,因為我有上千個創傷
本書是作者史蒂芬妮.胡以自身的人生故事為出發點,透過心理諮商展開對創傷的細膩解讀。創傷或許永遠無法痊癒,但史蒂芬妮接受這場畢生的戰鬥——除了挖掘埋藏於記憶最深處的腐屍爛骨,並試著拼湊完整的自己,更重要的是主動去改變自身與診斷結果之間的關係,重建對於自我的認知。
2023/04/13 |
《彈性心態》:九一一恐怖攻擊震驚全世界,紐約市的診間有被PTSD的患者淹沒嗎?
喬治・波南諾既是復原力研究領域的先驅學者,也是哥倫比亞大學「失落、創傷和情感實驗室」負責人。他認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並不如一般以為的常見,充滿創傷的經驗並不一定會造成永久性的損傷。這錯誤的認知與觀念,導致我們從未好好認識自己真正的適應能力。
2023/02/14 |
從《美國狙擊手》看「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反覆親赴戰場的戰爭英雄,靈魂一點一滴隨時間衰微了
戰場對一般沒有經歷過的人來說,恐怕是連想像都非常難以體會的恐怖心理創傷現場,在那裡許多人的生命就像蒼蠅短暫的壽命般一瞬間煙消雲散,人們一刻也無法逃離那種只要一個閃神,就可能面對悽慘死亡所帶來的恐懼和驚怖。
2023/02/14 |
從《海邊的曼徹斯特》看「情感表達不能症」:這世界上有一種即使時間經過也抹去不了的傷痛
這些日子以來,雖然曾經嘗試和許多男生交往過,但只要雙方的關係更進一步,她就會突然萌生和對方分手的想法。這樣的狀況反覆發生,連她自己都對雖然會持續想念著某個人,卻在關係變親密的過程中開始閃躲的自己感到失望。當她閉上眼往她的內心去看時(進入一種催眠狀態),她突然想起了已經遺忘了二十多年的記憶,傷心地哭了起來。
2023/02/08 |
《魔鬼詩篇》作者魯西迪遇刺後推出新作《勝利之城》,透露精神創傷寫作變得「非常艱難」
75歲的魯西迪接受《紐約客週刊》(The New Yorker)訪問時說:「有種東西叫做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這是他自去年8月12日在紐約州肖托夸郡(Chautauqua County)一場活動上遭人刺殺以來,首度接受媒體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