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創傷後壓力症(英語: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又稱創傷後遺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是指人在經歷過情感、戰爭、交通事故或任何嚴重事故等創傷事件後產生的精神疾病。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9/05 | 精選書摘

《大腦喜歡這樣工作》:拳頭 vs. 聲望,這兩種領導力從科學角度來看,哪個比較好?

我們的大腦從如何獵殺乳齒象或採摘莓果,調整至學習主持會議、閱讀試算表等,是數百萬年長期演化下的結果。然而,大腦在文明中運作的時間還不夠久,還無法擺脫冰河時期老祖宗們的習慣,所以它喜歡節能,甚至好逸惡勞。也就是說,討厭工作、疲於工作,可能不是你的錯,而是辦公環境或現行制度讓大腦拒絕乖乖合作,身體才會出現各種不良反應。要是我們能夠了解腦內機制,好好與大腦合作,而不是對抗其習性,大腦會更願意配合工作。

2023/09/03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魯西迪的一生未來應該會拍成傳記電影,而且非常適合拍成驚悚片

《勝利之城》問世以來頗受好評,不少人認為它會是魯西迪又一部傳世之作。很可能是又一部,但應該不會是最後一部。魯西迪受訪時並不避諱自己身心遭到的重創:失去一隻眼睛讓他打字與閱讀(現在得靠iPad)分外辛苦,左手尺神經斷裂還在復原,晚上常會做噩夢,也難逃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然而在停筆一段時間之後,他已經回到書桌前方。

2023/08/29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華盛頓郵報》:美國聯邦航空總署調查,近5000名機師涉瞞身心病灶執業,同時領取退伍殘疾福利

儘管機師們必須定期通過政府委託的健檢,但這些檢查通常草率。據業內的健檢醫師透露,聯邦航空總署在諸如憂鬱症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一些本就難以查出的病症項目,竟倚賴機師自行通報。多位不願具名的聯邦航空總署醫師和卸任官員透露,許多退役飛官大玩兩面手法,告訴聯邦航空總署時極小化自身病況以便能繼續駕機,但面對退伍軍人事務部時又誇大身心病症,以盡可能領取殘疾支付。

2023/08/25 | 精選轉載

《奧本海默》:會不會,那個孤傲的天才帶著滿滿歉意,希望透過什麼儀式來懲罰自己?

Nolan電影的資訊密度巨大,而我想聚焦在Oppie的精神疾病作一個詮釋,並且嘗試理解,天才傲物如Oppie,其實在靈魂層面,與自身的道德感也是那樣痛苦拉扯著。

2023/06/18 | 德國之聲

專家談MeToo風暴:每個說出的受害經驗都是「造浪」,越多人說出來要付的能量就相對少

「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台劇《人選之人》這句台詞,引發台灣網路上一連串有關性騷擾與性侵的指控陳述。MeToo運動一時之間在台灣風起雲湧,不過社會的集體義憤卻讓專家憂心,宛如公審的氛圍並無助於對話。DW訪問專家,深入探討創傷的療癒與究責。

2023/04/23 | 精選書摘

《我的骨頭知曉一切》:不幸的是,我並沒有單一的重大創傷,因為我有上千個創傷

本書是作者史蒂芬妮.胡以自身的人生故事為出發點,透過心理諮商展開對創傷的細膩解讀。創傷或許永遠無法痊癒,但史蒂芬妮接受這場畢生的戰鬥——除了挖掘埋藏於記憶最深處的腐屍爛骨,並試著拼湊完整的自己,更重要的是主動去改變自身與診斷結果之間的關係,重建對於自我的認知。

2023/04/13 | 精選書摘

《彈性心態》:九一一恐怖攻擊震驚全世界,紐約市的診間有被PTSD的患者淹沒嗎?

喬治・波南諾既是復原力研究領域的先驅學者,也是哥倫比亞大學「失落、創傷和情感實驗室」負責人。他認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並不如一般以為的常見,充滿創傷的經驗並不一定會造成永久性的損傷。這錯誤的認知與觀念,導致我們從未好好認識自己真正的適應能力。

2023/04/01 | 林俊成(Jason Lin)

【韓劇】《黑暗榮耀》:從心理學來看並非復仇故事,而是創傷後成長、實現正義的生命歷程

雖然《黑暗榮耀》看似復仇的過程,但文同珢本身並沒有直接動手傷害人,只是把過去被掩蓋的事情在某些情境下揭露出來。在充滿荊棘的創傷環境中站立得穩,讓做錯事的人付出應有的代價,這樣才能讓自己從創傷中復原,也才有機會避免有下個受害者。

2023/02/14 | 精選書摘

從《海邊的曼徹斯特》看「情感表達不能症」:這世界上有一種即使時間經過也抹去不了的傷痛

這些日子以來,雖然曾經嘗試和許多男生交往過,但只要雙方的關係更進一步,她就會突然萌生和對方分手的想法。這樣的狀況反覆發生,連她自己都對雖然會持續想念著某個人,卻在關係變親密的過程中開始閃躲的自己感到失望。當她閉上眼往她的內心去看時(進入一種催眠狀態),她突然想起了已經遺忘了二十多年的記憶,傷心地哭了起來。

2023/02/0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魔鬼詩篇》作者魯西迪遇刺後推出新作《勝利之城》,透露精神創傷寫作變得「非常艱難」

75歲的魯西迪接受《紐約客週刊》(The New Yorker)訪問時說:「有種東西叫做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這是他自去年8月12日在紐約州肖托夸郡(Chautauqua County)一場活動上遭人刺殺以來,首度接受媒體專訪。

2022/12/11 | BBC News 中文

「焦慮」的良性循環三步驟:專家教你如何化焦慮為優勢?

現代人往往將焦慮看作疾病,彷彿若我們不及時阻止焦慮發生,長時間的焦慮將會蠶食我們的身心。但研究指出,當人們在焦慮時,不僅更具創造力,而且大腦在面臨不可預測情況時,還會更加專注做出高效反應。正確看待、管理焦慮情緒,才是將負向轉為正向效益的方式。

2022/11/0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在日常中遭遇無常,梨泰院踩踏事件自癒路漫長

大韓神經精神醫學會及韓國創傷壓力學會等醫界單位則建議,將這次事件正式改以「10.29慘劇」代稱,避免使用「梨泰院」地名等指涉廣泛的名稱,降低對創傷症狀的刺激。《韓聯社》報導,2001年在紐約發生的恐怖攻擊事件起初也被稱為「紐約恐攻」、「世界貿易中心恐攻」、「雙子星大樓恐攻」,之後統一改為不提及地名與事發場所的「911事件」。

2022/06/28 | 心理誌 PsychoLife

【專訪】臨床心理師林姿吟:員警工作易出現創傷後遺症,女性同仁的自我覺察能力較高

臨床心理師林姿吟自學校畢業後,就投入大專院校、百貨公司、民間組織及國營企業的心理衛生工作,被問到該如何面對多重職業並能產生共感,林姿吟說觀看職人劇相當有幫助,可以建立服務對象的職類輪廓,更有利於我們與之建立關係及對話。

2021/11/07 | 貓心(龔佑霖)

被性侵後「放飛自我」到處約砲?深究她們的心理狀態,其實沒那麼簡單

在社會上,時常看到有些人被劈腿後就放飛自我,從原本的乖乖牌形象變成夜店咖,大家會說她是在報復前男/女友,但這種心態又是怎麼來的呢?作者從佛洛伊德的「死亡本能理論」來解釋。

2021/10/17 | 精選書摘

《麻醉真相》:為何靜脈麻醉法時,容易發生「術中甦醒」?

一般麻醉醫師預防「術中甦醒」的方法,是針對高危險群的病患,例如執行較長時間的手術,或是知道家人曾有「術中甦醒」的病史時,便預先給予安眠鎮靜劑Midazolam做為麻醉前給藥,並在術中使用麻醉深度儀器(Entropy 或BIS)監測麻醉深度。當然,如果可能的話,理應避免對高危險群病人使用全靜脈麻醉,這是最不得已也是釜底抽薪的預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