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劇場

劇場,或劇院,意指特定的、由永久性的建築體構成的表演場所,亦可作為表演場所的總稱。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12/03 | TNL特稿

亞維儂藝術節總監提亞戈羅提吉斯講座側記:歐洲極端右翼興起,我們不能關起門在文化上孤立

法國知名的亞維儂藝術節,其新任總監提亞戈羅提吉斯,來台灣分享他對於劇場以及藝術的看法,講座談及許多議題,其中包含「交通移動」。提亞戈羅提吉斯表示,對有十多年巡演經驗的歐洲藝術家來說可以很輕易地放棄移動,但對來自台灣、墨西哥或塞內加爾的年輕創作者而言,如果他們想在歐洲被看見,藝術節不能關閉這樣的機會,不能為了環保而造成更多不平等。

2023/12/02 | TNL特稿

亞維儂藝術節總監提亞戈羅提吉斯:問題不是劇場喜不喜歡你,而是你喜不喜歡劇場

成為亞維儂藝術節首位非法籍總監前,提亞戈羅提吉斯是一名劇場導演,也是劇作家。此次他來台灣,和藝文工作者分享他如何以創造性和合作性方法為劇場寫作,他的獨特編創技法,就是「永不假裝觀眾在場」。

TNL+ 2023/11/08 | 蔡孟凱

《台北大空襲》音樂劇:2.5次元的選擇與取捨,歷史該「沉重地」說還是「輕鬆地」說?

劇場《台北大空襲》觀看的深度是單薄的,所有戰亂時代下的殘酷抉擇抑或是殖民社會中的階級風暴,最終都只是點到為止、無法多說。但換個角度看,若IP轉譯的目的,是為了將劇場和桌遊兩個領域彼此嫁接,那麼音樂劇《台北大空襲》無疑是個優秀的製作。

2023/10/31 | TNL特稿

鴻鴻評劇場《兄弟們》:不只荒謬搞笑也有不安的威嚇,就像警察給人又愛又恨的感受

身在當今世界最知名的劇場藝術家之列,義大利導演卡士鐵路奇的《兄弟們》之於當今社會,無論是美國警察濫權造成「黑命貴」運動,或是臺灣人權抗爭史上,警力被國家濫用的情況,乃至紀錄片《九槍》控訴的移工問題,劇中許多畫面似曾相識,必能帶給觀眾更強烈的感應。

2023/09/30 | TNL特稿

數位科技如何應用於舞台?安娜琪舞蹈劇團藝術總監謝杰樺,談AI與身體的融合

安娜琪舞蹈劇團藝術總監謝杰樺以「理性與身體圖像:科技與創作如何共舞」為題,透過梳理過往作品,分享數位科技應用於舞台上,以及創作過程中的技術創新和合作的實驗與挑戰。

2023/09/08 | 王祖鵬

2023台北藝術節壓軸節目《說吧,香港》,主創廖偉棠、黃思農、黃衍仁漫談香港與台灣

詩人廖偉棠也提及香港與台灣的關聯:「過去台灣在戒嚴時期,因為言論自由被框限,會選擇在香港出版,而香港在97回歸之後,慢慢的將作品出版重心移至台灣,也讓香港的文學,在台灣為更多人所知。」廖偉棠也期許觀眾透過劇作《說吧,香港》,以相應觀點回顧與再探索台灣這片土地。

TNL+ 2023/09/08 | 蔡孟凱

東野圭吾感人至深的奇幻小說《解憂雜貨店》,果陀劇場如何改編展現「劇場的魔法」?

果陀劇場改編自東野圭吾同名小說的《解憂雜貨店》,2023重啟製作於水源劇場演出兩周。拜小說長年熱銷,以及電影版累積的討論聲量所賜,即便是一本東野圭吾都沒有看過的麻瓜觀眾如我,也能做些功課,或者說先幫自己「爆點雷」。那麼,劇場版《解憂雜貨店》的看點到底在哪?

2023/09/02 | AQ廣藝誌

音樂劇《熱帶天使》:改編自經典短篇小説《獵女犯》,把被遺忘的台灣歷史書寫回來

《熱帶天使》講述二戰時日本殖民期間,一位台籍日本志願兵遠赴南洋作戰的故事,作品牽涉龐大的地緣關係、時空背景和紛亂政治,開啟了台灣音樂劇勇敢的新篇章。

2023/09/01 | AQ廣藝誌

藝姿獨秀《天聽路》:大疫之後百廢待興,讓劇場與信仰一同發揮療癒功能

《天聽路》探討核心是「遶境」,也繞生命之鏡。從民俗學角度來看,遶境所關注尺度是由人拓展到建築、區域地理的社經條件等等,而「境」這個由普羅大眾建構出來的防禦組織,後因人力與宮廟信徒重疊,便以信仰為名串起城防功能。

2023/09/01 | AQ廣藝誌

藝姿獨秀《天聽路》:大疫之後百廢待興,讓劇場與信仰一同發揮療癒功能

《天聽路》探討核心是「遶境」,也繞生命之鏡。從民俗學角度來看,遶境所關注尺度是由人拓展到建築、區域地理的社經條件等等,而「境」這個由普羅大眾建構出來的防禦組織,後因人力與宮廟信徒重疊,便以信仰為名串起城防功能。

TNL+ 2023/08/28 | 鍾喬

裂縫,如何在逆光的斷面?以差事劇團的劇作為例

因為,女兒是啞巴,無法言說,所以媽媽的一陣牢騷,到底真相如何?已經變得不重要,重要的反而是勇氣母親道盡一切戰爭的罪責,是一個依附戰爭買賣零頭生意,藉以存活下來的女人。

TNL+ 2023/08/08 | 蔡孟凱

台灣文青變成社畜的劇場主力如何變動?從《近乎正常》談國產音樂劇的「重製」與「原創」

國內表演藝術的觀眾組成以25歲至35歲為主力,且就我個人從事相關行業的觀察,相對於過去低票價的座位往往最容易售罄,近年來反而中高價位的票券更受觀眾的青睞。這或許代表著,這些剛從文青步入社畜的劇場主力消費群,有著更高的消費能力,因此願意為自己爭取更好的聲光效果與觀賞體驗。

TNL+ 2023/07/08 | 蔡孟凱

抱著「在大眾劇場裡演一部電影」的野望,故事工廠的《天后》真準備好了嗎?

如果《天后》的思維,是透過幾個小畫面的調度來達到了某種角色情感上的飽和度,那為什麼不一開始便選擇中小型的劇場來做為表演場地呢?從這個面向來看,《天后》的創作邏輯固然足以自圓其說,卻又同時令人匪夷所思。

2023/07/04 | AQ廣藝誌

【劇評】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泰特斯》:成功改寫莎劇給人艱澀不容易咀嚼消化的印象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復刻重現20年前的《泰特斯》劇作,王嘉明導演獨有的劇場簽名,滿滿的韻腳押好押滿,穿插數首流行樂曲,成功改寫莎劇給人艱澀不容易咀嚼消化的印象。

2023/06/20 | TNL特稿

【專訪】2023新點子實驗場藝術家李慈湄、李奧森:emo是換一種聆聽與敘事方式,打開觀眾的想像

「大家都知道勞工被資本家壓榨,口號或文字可以表達得很直接;但是在創作中、在劇場、甚至用聲音述說這些事情,我們能不能對這個陳述有更多感受和新的理解?甚至感受到這個現象和自己的連結。這也是我對於藝術創作所抱持的期待」,李慈湄說。這種時候,換一種聆聽的方式、換一種敘事的管道,會不會更能打開觀眾的想像?於是,emo了,然後呢?

2023/06/16 | TNL特稿

【專訪】《在大道與廣場之間遇到一頭大象》團隊:什麼是emo?打開感受,閉眼也不是錯過

2020年底至2021年初,張可揚開啟了創作「非視覺舞蹈」的路,什麼是非視覺舞蹈呢?本次《在大道與廣場之間遇到一頭大象》出演的視障舞者之一許映琪認為,非視覺舞蹈就是去挑戰「舞蹈一定要用看的」的預設。「我有聽過一種說法,舞蹈其實是感受空氣。身體感受的維度其實有很多,好比視障者在進行定向行動訓練的時候,就可以運用多達十種以上的感官來做輔助。」

2023/06/08 | TNL特稿

【專訪】2023新點子實驗場——李憶銖、趙偉丞:不論有沒有長成自己喜歡的樣子,普通的活下去也很重要

對趙偉丞來說,他不會期待所有進場的觀眾都看過《獵人》或是聽過〈放手一搏〉。然而,一層一層剝開來看,《跳躍少年》終究是在談一個少年如何走到退伍、面對社會的過程;最終的核心,依然是所有人都會面臨的「成長」。

2023/05/18 | 精選轉載

當莎士比亞遇到戲曲:台師大陳芳帶你看懂當代「莎戲曲」的異化與創新

在一般人刻板印象中,京劇、崑劇、豫劇、越劇等戲曲形式,似乎陳舊不變,但你有想像過,當傳統東方戲曲的內斂碰到西方莎劇的外放時,會雜揉出什麼樣子的劇場?講究戲劇性以及敘事的莎劇,又該怎麼跟講求角色情感抒發的戲曲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