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最新文章

2023/09/2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林秉樞施暴案定讞,只要再服刑14天,高嘉瑜:難以弭平傷害、只會讓加害者更囂張

扣掉林秉樞被羈押的日子,最後只要關14天。高嘉瑜表示,林秉樞沒有悔意也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受害者的傷害難以弭平,只會讓加害者更加囂張、逍遙法外。高嘉瑜說,她會透過修法,保護更多的受害者,也希望有更完善的制度,幫助受害者勇敢站出來。

2023/09/13 | 人本教育札記

走過警總的時代:在服務威權體制幾十年的人眼中,沒有人是加害者,一切依法行政

台灣過去曾經歷數十年的戒嚴時期,有的參與者認為過去的壓迫體制是一段不堪的過去,有人則認為那是時代所趨,公務員也不過是其中的一個螺絲在「依法行政」。「再判一次我還是會一樣這樣判,我不會改變初衷。」

TNL+ 2023/07/10 | 風恂

黃子佼從#MeToo加害者角度提出的觀點,從荀子的「性惡論」來解讀更是貼切

若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越線逾矩本來就應該付出代價,然而黃子佼說的那些加害者自白,卻也讓我意識到並非每個人的後天經歷都是絕對正面,尤其當他們受到負面因素影響而不自知,長期帶著自覺平常的扭曲價值觀來發展人格時,確實很難避免人格外顯上的缺陷。

TNL+ 2023/07/05 | 林俊成(Jason Lin)

受到無謂牽連的#MeToo加害者家屬該如何面對?是否也得承擔過錯用餘生贖罪?

所有的犯罪事件中,決定犯罪發生與否(也就是犯罪動機與行為),永遠都不在被害者身上,而是在加害者身上。但是社會大眾很難將加害人和其家屬切割。這時候加害人家屬的心情寫照,就像電影《午後彌撒》裡的一句話「我們什麼都沒說,因為無話可說;我們什麼都沒做,因為不知道該怎麼做。」

2023/07/04 | 國際大風吹

如何借鏡美國經驗?「取消文化」不是#MeToo的幫手,反而容易讓運動失焦

取消文化之所以流行,是因為受害者用一般的方式很難討回公道,畢竟走法律程序往往不容易定罪,這個時候,取消文化等於把伸張正義的責任交給了一般大眾,但每個受害者想要的正義不一樣,每個加害者應該受到的懲罰也不盡相同,所以網路鄉民的公審常常會顯得太草率,反而製造更多爭議,或傷害#MeToo運動的正當性。

TNL+ 2023/06/29 | 李修慧

【接地氣的現代詩】唐捐〈狼〉:用幽默詼諧的書寫技巧,揭露#MeToo加害者慣用的SOP

「牠的心比紅杮/還要軟」字面的意思是,加害者心很軟、對當事人很好,但另一層意義是指這些加害者「柿子挑軟的吃」。這些人之所以對特定對象展現脆弱的一面,也只是為了在情感上、性愛上剝削這些權力不如他、容易被「軟土深掘」的人。

2023/06/28 | 方格子vocus

從MeToo演變成YouToo:「比爛」成為卸責的理由,讓加害者繼續混水摸魚

比爛對於事件的本質都沒有幫助,甚至讓被害者更生氣,很多加害人卻都用這種方式來取代道歉,因為這在以前(甚至是現在),都很有效,特別是政治圈。確實把水弄混,會讓很多旁觀者更看不清楚,或許會讓旁觀者想「他們都一樣」,然後就合理化了這些錯誤的行為。

2023/06/21 | 精選轉載

從何則文事件看PUA:這種自以為沒事的惡意,為什麼這麼理直氣壯?

PUA的受害者其實不會是典型的反抗樣態,反而會對加害人亦步亦趨、非常聽話,深怕在哪些地方沒有做好就會導致加害人的不開心,繼而被調動出那些痛苦的情緒時刻節點。對PUA的基本認識後,請幫我再看看這次事件受害當事人發文的內容,就更能了解為何文字脈絡裡,其實充滿了心智控制的影子。

2023/06/20 | 方格子vocus

不能就這麼算了:如果為了公平,那就應該公平

Metoo的現象並不是訴諸司法,卻是大眾輿論,然而,至少最低程度我們也該做到「公平」,至少要對等對待任何一方,該留下空間讓被指控方有說話空間,同等對待他的答辯。畢竟初衷不正是在「公平」嗎?因為,資訊匱乏情境下的判斷,永遠都是魯莽的。

2023/06/10 | TJ

【關鍵眼中盯】讓加害者「社會性死亡」,政黨該做的不是「止血」而是排出髒血

我們當然不可能像布萊德彼特在《惡棍特工》裡對待納粹軍官一樣,拿匕首在每個加害者額頭上刻下印記,但相較許多政黨或候選人因為選舉考量,用盡各種手段力求「止血」,若真有心要剷除權勢騷擾問題,負責任的領導者應該是要不斷提醒社會這些加害者的存在,盡可能讓他們現形。

2023/06/06 | TJ

【關鍵眼中盯】噁人不分藍綠白:除了司法制裁,我們要讓加害者繼續擔心受怕

相較其他政黨,民進黨確實是個比較容易「相忍為黨」的組織,然而這次性平事件從最一開始提名爭議引發火苗,至今仍沒有因黨中央道歉止息,正是民進黨了不起的地方——不論長期執政下領導核心如何腐化,民進黨基層年輕支持者的本質仍是進步派,而他們守護價值的權重甚至可以超過一時勝敗。

2023/05/3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黑暗榮耀》讓校園霸凌受關注,韓國社群掀Metoo運動指控加害者

因Netflix《黑暗榮耀》影集而引起全球注意的這場運動,讓韓國從K-pop明星到棒球運動員人人自危,因為這種指控通常都是匿名,公眾又廣泛同情受害者,但其結果可能會讓人斷送職場前途。

2023/05/24 | 張博丞

美國伊利諾州451名天主教神父性侵1997名兒童,檢方消極處理是「不願再揭開兒童的傷疤」

一名被指控虐待許多小男童的神父,被教區的兒童稱為「快樂之手」,他多年來一直逃脫法律制裁。檢察官在面對指控時,往往選擇消極處理,原因是不希望為了懲罰他,讓孩子們面對法律程序,再度揭開他們的傷疤。報告表示,該名神父在1990年開始受到指控後,便多次更換教區,直到2008年才結束神職工作。報告稱,他從未因虐待孩童而受到懲罰。

2022/09/14 | 精選書摘

《失控的匿名正義》:「我想知道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在折磨我」,被網路霸凌的律師決定面見加害人

日本《每日新聞》團隊記者對現今網路霸凌亂象進行深入報導,讓讀者瞭解網路霸凌造成的危害與普病性。書中不僅探討當事者面臨霸凌及受到實際傷害時所承受的精神壓力和無助,也分析網路這項匿名工具是如何加深群眾心理,讓許多如你我一般的平凡人在不知不覺之間化身為加害者。

2022/05/30 | 李秉芳

與時間賽跑的轉型正義工作:促轉會在正式解編前完成了哪些任務、哪些「未完待續」?

促轉會似乎沒能在結束前,交出一張讓各界滿意的成績單,也許是政治意志力不夠強烈,也許是促轉會的能力、資源和公信力不足,也許是在幾乎「年年選舉」的台灣社會,高度的政治衝突與對立,讓這個高敏感的議題更容易成為政黨間的鬥爭工具,而寸步難行。

2022/04/25 | TNL特稿

【書評】《惡魔噬食的靈魂》:從北九州市連續監禁虐殺事件,解析犯罪被害者的靈魂被惡魔吞噬的極恐過程

深究緒方與松永的關係以及各種犯罪樣態的演進,我們可以發現:與其說是共犯的關係,不如說緒方已然成為松永的「奴隸」,並且在一種完全無法逃脫的狀態下,緒方成為松永的犯罪代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