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

加拿大(英語、法語:Canada,IPA讀音:/ˈkænədə/(英)/kanada/(法))是一個位於北美洲最北部的國家,屬於西半球及北半球,其領土西臨太平洋,東瀕大西洋,北接北冰洋,有部分領土位於北極圈內。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2/10/07 | Abby Huang

「越怕霸凌者,他就越霸凌你」:印度國會議員呼籲加深台印合作,對惡霸中國「說不」

印度國會上議院議員員蘇吉庫瑪(Sujeet Kumar)指出,印度和台灣都是中國霸凌行為的接受者,應該互相合作,應派更多的訪團訪問台灣,「你越怕霸凌者,他就越霸凌你;如果要制止一個惡霸,必須對他說『夠了』」。

2022/10/07 | BBC News 中文

英王查爾斯三世即位後,能否幫助推進加拿大與原住民和解?

曼尼托巴大學的原住民研究教授尼甘・辛克萊爾說,「所有跡象都顯示國王在原住民問題上參與度更高」,也比伊麗莎白女王「更勝任」處理這一事務。

2022/09/3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加拿大醫療系統瀕臨崩潰,加媒呼籲向台灣健保取經

家住溫哥華的張太太用「糟糕透頂」一詞來形容加拿大醫療問題。她表示:「我左手肘疼痛一年多了,排隊看骨科專科就等了3個月,接著照超音波竟要等上10個月時間,小病也變重症了。如果在台灣,整個看診檢驗療程只需幾天就可以搞定了。」

2022/09/29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曾公開批評緬甸軍政府,緬甸佳麗韓蕾遭泰國拒入境後獲加拿大庇護

曾公開批評緬甸軍事政變的選美皇后韓蕾(Han Lay)在29日抵達加拿大,獲得加國庇護。緬裔加拿大人行動網(Burmese Canadian Action Network)成員丁蒙杜也證實,韓蕾請求政治庇護已獲得加拿大同意。

2022/09/2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王國材投書《外交家》呼籲ICAO重新連結台灣,美運輸部長公開支持台灣有意義參與

ICAO第41屆年會今天在蒙特婁召開,但台灣今年仍未能受邀與會。布塔朱吉今天利用發言機會,公開表達美方對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的支持。另有近百名來自加拿大各地的台灣僑胞、台灣女婿與外籍友人今天聚集在ICAO外,呼籲讓台灣加入ICAO,「台灣能幫忙」。

2022/09/25 | TNL 編輯

颶風菲奧娜重創加拿大:數百萬人斷水斷電、整棟公寓消失,總理杜魯道取消赴日行程勘災

強烈風暴菲奧娜肆虐加拿大東部,挾帶颶風級風力,吹倒樹木、摧毀電線,將許多民宅化為「汪洋中的一堆瓦礫」,當局強制執行撤離令。總理杜魯道原本將前往日本參加前日相安倍晉三的喪禮,他表示現在不會去日本,將盡快視察災區。

2022/09/19 | 讀者投書

降維打擊後的升維思考(八):沒有人是局外人,任何族群跟性別都是平等且自由的

當世界開始走向當代科技與科技環境,原住民族沒有忘記持續應用古老的智慧與文化,與自然永續共處。生存的困境與文化的追尋,不只有喃喃自語,抵抗就在眼前發生,不管是為了生存而抵抗或是為了生存而放棄抵抗,台灣人都在場,在這場升維重構的行動下,沒有人是局外人。

2022/09/18 | 讀者投書

降維打擊後的升維思考(七):原住民族與自然共存的概念與永續,有機會從共同創傷中被療癒及康復

原住民族傳統領域的重要性,是文化傳承中不可缺少的一要素,因為所有的行為產生於土地之上,所有的文化發展也基於土地的共存。當他們遷徙或被迫移居時,他們種植的作物將對應族群地理空間而產生變化,生活習性跟管理階級也會產生順應的流變。

2022/09/17 | 讀者投書

降維打擊後的升維思考(六):一個部落要滅亡,除非是女人的心被踩在地上才會消失

在台灣人口,只有1%的原住民女性,〈1%的原住民女性,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這是今年2022年初公視的主題之夜辦理一場原住民相關紀錄片的播映與會後座談的主題。理新・哈魯蔚(Lisin Haluwey)提起部落傳統中女性重要的存在:如果部落被破壞的話,女性一定是第一個站出來,如同古諺所說「一個部落要滅亡,除非是女人的心被踩在地上才會消失。」

2022/09/16 | 讀者投書

降維打擊後的升維思考(五):「你們原住民」或「我們原住民」,哪一套標準可以認定原住民的身份?

「你從哪裡來?」配上很小的字寫著:「原住民到底如何回答?」另一組「你要到哪裡去?原住民可以如何回答?」工整的字體像是暗喻文化統一化的表象,而這些提問令人尷尬不已,無法輕易回覆,一瞬間道盡原住民族在受到這麼多年與各式殖民強權碰撞下文化降維的無奈與無措。

2022/09/15 | 讀者投書

降維打擊後的升維思考(四):很多原住民藝術家的作品,「生存/抵抗」背道而馳卻又殊途同歸

在很多原住民藝術家的作品中,「生存/抵抗」看似一個雙面刃,既背道而馳的相悖,又殊途同歸的相隨。比對獵人文化、土地文化歸屬及台灣亞泥案與核廢料的案例,相信這些只是九牛一毛。不同時空之下的傳統文化永續,究竟應該賴以群起抵抗以換取生存,還是要為了總體的生存而放棄抵抗?

2022/09/14 | 讀者投書

降維打擊後的升維思考(三):最有效消滅原住民的方式,便是將我們和我們的土地分開

對於土地的爭議在台灣也有過多次的激烈衝突,幾乎從平埔族至已被證明的高山原住民族,都是全世界原住民族伸張土地所有權與文化延續的縮影。

2022/09/09 | 讀者投書

降維打擊後的升維思考(二):轉型正義與和解不只在歷史或政治事件中,它發生在日常每個角落與時刻

根植於歐洲世界觀和文化時間為中心的帝國殖民主義,以及基於發現主義的土地所有權概念,是相信殖民者將文明帶給永遠無法自行開化的當地人的論點(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 of Canada 2021),讓他們接受相同的教育、穿上統一的制服、梳理一模一樣旁分的髮型,就大概可以算是碰觸到高尚文明的門把了。

2022/09/09 | 讀者投書

降維打擊後的升維思考(一): 從太平洋北岸加拿大與南島台灣兩地的原住民傷痛談起

本文將比較與對照兩地區的真實事件,從雙方國家的傷口出發舉例藝術作品談起,這個傷口不是一開始外來族群侵略的傷口,而是在族群融合及外族統治之下的社會地位、環境政策影響「教化」而產生的,這個教化不只是對原住民族本身,也塑形了其他族群對原住民的既定觀點。

2022/09/06 | TNL 編輯

(更新)加拿大薩克其萬省驚傳利刃刺殺事件,已知10死18傷,嫌犯之一身亡

薩克其萬省首府勒吉納(Regina)警察局長布瑞(Evan Bray)說,31歲的達米恩.桑德森(Damien Sanderson)被發現已死亡,他們認為30歲的邁爾斯.桑德森(Myles Sanderson)正在勒吉納。

2022/08/20 | TNL 編輯

日華懇議員團22日抵台將見蔡英文,德國、加拿大、英國、丹麥國會皆有出訪台灣計畫

台灣駐美代表蕭美琴17日接受《路透社》專訪時表示,中國對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問台灣的激進軍事反應,增加了其他國家議會對類似訪問的興趣。蕭美琴表示:「霸凌的受害者需要朋友,中國的行為引起對台灣處境更多的關注和同情。」

2022/08/20 | TNL 編輯

獲得總理杜魯道提名,加拿大最高法院將出現第一個原住民大法官

奧邦薩溫的提名,是加拿大第二次在最高法院的提名創造歷史。去年,總理杜魯道提名印度裔的安大略省法官賈馬爾 (Mahmud Jamal)為加拿大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他成為第一位被提名進入加拿大最高法院的有色族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