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最新文章

2023/05/0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美國之音》:中下階層民眾「中國夢」破滅,出國逃難「走線」成最後希望

他們有的,只剩最後一點財產、尚能勞動的身體,以及手機社交媒體上傳播的「走線」短片,這和大洋彼岸的自由成為他們生活的最後希望,如同北韓的「脫北者」。其中大多數人甚至早在疫情前就已切身感受到巨大的危險,才最終選擇了這條偷渡者走過的線路。這個危險就是一座環繞中國矗立的「新柏林(圍)牆」的矗立。

2023/04/1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美媒:中國隱匿COVID-19疫情數據,宣揚抗疫「功績」欲重塑民眾記憶

中共過去也曾透過控制資訊抹去歷史,比如,許多中國年輕人對1989年的六四天安門事件所知甚少,或是接受政府的說法,認為這是一場「為了維護社會安定而必須予以撲滅的風波」。報導引述一名上海律師說,「這一代人是不會忘記的」,但她也說,「下一代呢?難說。」

2023/03/29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短短4年,中國從韓國最大順差國轉為最大逆差國,學者:國際供應鏈上兩國地位發生重要變化

中國網引述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李天國指出,中國製造業的升級與轉型已悄然改變了中韓兩國的比較優勢,也改變了兩國貿易產品結構。中國商務部研究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白明指出,中國製造業正在逐步變強,原來韓國技術領先的領域,比如液晶面板、智慧手機、電動汽車等,現在中國企業已趕超上來了。

2023/03/1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李強開啟總理路,如何與習近平分配經濟權力是一大挑戰

也許身為習近平的心腹,短期間政策執行不會再有南北院之爭,可以穩當地處理先來的後疫情經濟「穩增長」的挑戰。不過,仕途深受習近平提拔的他,如何穩定且持續的與習分配經濟權力,實踐中國經濟轉型,讓「李強經濟學」與習擘劃的經濟藍圖鑲嵌,是後續的難題。

2023/01/11 | 黃理傲

科學遇上政治:香港為何有必要說好病毒故事

去年二月底,當香港實施史上最嚴格的封控措施時,新增陽性病例以及死亡病例分別約為2萬宗和80宗。今次放寬措施公告當天,新增陽性病例以及死亡病例分別為2萬865宗和59宗。而數字目前仍在上升。處於高位的感染和死亡數字在當時令當局憂心,但現在卻憂心不再。

2023/01/11 | BBC News 中文

中國解封:「自願感染」的年輕人,和憂心忡忡的長者

在大城市,人們已經重新回到購物中心、餐廳和公園,甚至排隊辦理簽證和護照,官媒《環球時報》也宣稱「正常日子回來了」,但是,這對許多人來說恐怕是種不舒服的「回復正常」。《BBC》採訪了一些中國家庭及年輕民眾,了解他們對於快速解封的看法,以及對長者染疫的憂心。

2023/01/0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華爾街日報》:中國防疫政策大轉彎鬆綁,起因出口下滑與「白紙運動」震驚習近平

報導引述知情者指出,儘管「動態清零」讓中國出口和零售銷售大減,地方財政捉襟見肘,部分民眾被逼到幾乎崩潰的地步,但習近平當時並不準備改變他的立場。但在此之後,習近平11月間接收到了諸多訊號,顯示他的「動態清零」政策,正成為社會不穩定和經濟動盪的根源。種種數據讓中國領導層「感到震驚」。

2022/12/29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旅美學者:中國防疫失敗,習近平跌落神壇,《紐約時報》:凸顯中共不會治國

旅美中國政治學者鄧聿文認為,防疫的失敗,看來並未動搖習近平第3個任期對權力的絕對掌控。但從毛澤東的例子來看,習近平已跨過了權力和權威的巔峰期「進入下行通道」。而以今年12月當局被迫放棄清零為分水嶺,習近平就算還能統治中國10多年,但「已經走在下坡路上」。

2022/12/23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北京街頭直擊:帝都躺平不再熱鬧喧嚚,民眾幽默自嘲成了大俠「楊(陽)過」

北京人裡,雖然有人在醫院裡、藥房前罵罵咧咧。但在發燙的體溫下,仍然不失幽默,不但勇敢承認自己染疫,更勇於自嘲及分享染疫心得。像是夫妻倆陽了就是「雙氧水」,三個人陽了是「三羊開泰」,全家陽了且都發燒則是「烤全羊」,整個辦公室的人都陽了則是「羊圈」。

2022/12/17 | TNL 編輯

《華爾街日報》稱中國正起草明年經濟成長率逾5%計畫,表明領導人憂心經濟下滑影響統治合法性

報導表示,在中國退出「動態清零」防疫政策帶來的諸多不確定性及房地產市場受壓下,中國政府將明年經濟成長目標定在5%以上,是一個較有野心的目標,表明中國領導人越來越擔心長期嚴重的經濟下滑,可能會影響中共統治合法性的基礎。

2022/12/1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國民間龐大的世界盃地下賭盤與疫情同樣延燒,民眾忙下注、警方忙抓人

世足賽目前進入決賽階段,即將產生季殿軍及冠亞軍,中國民間除合法彩券外,地下賭盤熱度也迅速升溫。特別是本屆世足賽頻頻爆出冷門結果,輸贏金額往往差距甚大,更刺激民眾下注的熱情。而中國目前合法的運動彩券只有「中國體育彩票」。

TNL+ 2022/12/15 | 躺平青年

壓垮中國清零政策的最後一根稻草,跟當年蔣介石的「愛面子」有異曲同工之妙

地方各級官吏為了達成清零的目標,不擇手段地侵犯公民的人身自由和生命財產安全,整個社會表面上掀起的是對病毒疾風驟雨般的鬥爭,實質上卻是通過病毒這個引子翻攪出老大帝國殘留下的人性淤泥和民族渣滓。後世如果回顧這段歷史,稱呼其「三年新冠文革」恐怕都不為過。

2022/12/10 | 德國之聲

如何評判中國日前發生的「白紙革命」是成功或者失敗?

如何評判中國日前發生的「白紙運動」?它成功與否?政論家鄧聿文指出,要想在中國開展一場有組織、有綱領的政治反對運動,在當下可能還是一種奢望。 但「白紙運動」喚起了民心,這實際上為未來的革命培育了火種。

2022/12/09 | BBC News 中文

中國「新十條」防疫措施:未提堅持清零,終於可居家隔離,網友雀躍與焦慮

香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教授金冬雁認為,「新十條」無疑已向放寬管控走前一步,但當局並未說明是否放棄「動態清零」,恐怕將造成一定的混亂。

2022/12/09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北京採檢「10人混1管」數量異常大增,中國ICU病床不到6萬張,放棄清零面臨嚴峻考驗

核酸檢測能在中國大行其道,除了投入大量人力及資源,憑藉的是全球罕見的10人混1管「十混一」檢測法,將10個人的採樣融合在同一根試管,以取得10倍的檢測速度。若發現異常,再針對這10個人進行1人1管的「 單管」檢測,找出真正的感染者。但這種檢測方式,卻被中國民眾戲稱為「株連九卒(9人)」的「連坐法」。

2022/12/09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華爾街日報》:富士康動盪後,郭台銘致函北京促中國清零政策轉向,郭辦嚴正否認

知情人士說,中國衛生官員與政府顧問抓住郭台銘致函機會,強力主張政府需要加快鬆綁防疫限制。數週後,北京、上海等大城爆發示威,讓決策幕僚敦促鬆綁防疫限制更有說服力。郭台銘辦公室透過聲明否認此事,鴻海與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尚未回應採訪要求。

2022/12/0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共青團中央罕見坦承「鬆綁封控是回應抗議」,但專家推估中國取消清零冬季恐達百萬人死亡

共青團中央日前發文表示,已收集民眾對封控政策的不滿與建議,經過多方溝通改進後順利解決,各地區也陸續解除清零政策,然而此舉卻引發外媒擔心,中國目前疫苗普及率仍不高,貿然解封恐在冬季爆發感染潮,從而壓垮中國醫療量能。

2022/12/07 | 德國之聲

面對衝出小區的自由怒火,中國領導層的大麻煩才剛剛開始

鎮壓或許在技術和戰術上能夠繼續取得成功,但無法掩蓋體制的失敗。他們無法逮捕所有的學生、中產階級和工人。人民已經起來,對當權者發出了噓聲,這不是任何一個鎮壓體制能夠消滅的。他們在清零和鎮壓中,失去了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