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勞動市場

勞動力市場,又稱勞動市場、勞工市場、職業市場、就業市場、求職市場、招聘市場、人力市場等,是指工人讓企業購買的市場。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10/23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2023諾貝爾經濟學獎議題上演:女性勞動參與率溜滑梯,台灣33萬女性為照顧家人退離職場

主計總處進一步調查女性退離職場、成為非勞動力的原因,結果顯示,關鍵是「做家事」以及「照顧家人」的比率,女性都大幅高於男性;凸顯即便女性投入職場相當普遍,「主內」的責任還是多落在女性頭上,甚至權衡之下,做出退離職場的選擇。

2023/10/1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美國高利率下民間消費暢旺,「寅吃卯糧」舉債消費隱憂逐一浮現

聯準會去年3月啟動升息,政策利率已升至22年高點。官員近期暗示,10月31日至11月1日的例會可能不會升息,將繼續觀察貨幣政策緊縮效果。不過,景氣熱絡將造成通膨更難回歸聯準會目標,聯準會仍可能在12月或明(2024)年1月恢復升息。

TNL+ 2023/10/13 | 胡芩

2023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戈丁的最大貢獻,就是讓我們發現「女性的時間比男性更不值錢」

戈丁的研究突顯了我們社會持續追求性別平等的重要性,以確保女性擁有更多的機會和資源,實現職業生涯中更大的成功。這讓我想到上個月底總統候選人提出凍卵補助是為了解決「少子化」,但多數女性面臨的問題是在可以生育的年齡需要選擇是否留在職場,而非缺少凍卵的經費。

2023/10/11 | 蕭如芯

2023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揭「女性勞參率不隨經濟成長、同工不同酬」關鍵在婚姻、育兒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史上第三位女性得主為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戈丁(Claudia Goldin),她也是首次單獨獲獎的女性。戈丁研究發現,女性勞動參與率並不隨經濟增長而提升,反而是呈現U型曲線。她回顧美國200多年來的歷史與數據,證實性別收入和勞動參與率差距並非受生理因素影響,而是基於異性夫妻間無償照顧責任的劃分差異。

2023/07/1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德國龍頭企業出走敲警鐘,歐洲經濟火車頭為何瀕臨「去工業化」危機?

拒絕俄國天然氣重創仰賴廉價能源的德國產業,儘管天然氣批發價格近日已趨於穩定,但仍約為俄烏戰前的3倍,這讓像巴斯夫這樣的企業別無選擇,只能出走;光巴斯夫在德國國內的主要業務,2021年消耗的天然氣量就相當於整個瑞士的消耗量。

2023/06/2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IMD世界競爭力評比,台灣躍第6創12年來最佳表現,新加坡第4、香港第7

IMD世界競爭力評比有「經濟表現」、「政府效能」、「企業效能」及「基礎建設」4大類指標,台灣除了「經濟表現」受到全球經濟放緩、終端需求下滑,製造業進行庫存調整,加上去年高基期等因素影響,導致排名自11名退步至20名,其餘3大指標均進步。

2023/06/05 | 精選書摘

《大偵探經濟學》:《美國經濟評論》上一場精妙絕倫的實地實驗,證實勞動市場確實存在種族歧視

三十年前,計量經濟學的發展帶起了一場因果推斷革命,經濟學得以用實際資料驗證理論。從此,經濟學家便如同偵探一般,得以破解社會、經濟中各種令人好奇、質疑的謎題。本書是這些大偵探破案的故事,他們挑戰了與經濟學相關的歷史社會問題,並一一破解。

2023/02/01 | 張博丞

IMF預測英國經濟負成長比俄羅斯還糟,《BBC》分析脫歐仍對英國造成一定的影響

英國對價格仍然居高不下的液化天然氣高度依賴,將使生活成本大幅增加,這是IMF預估英國經濟今年負成長的主要原因。英國脫歐後,COVID-19及烏俄戰爭緊接而至,雖然很難將英國經濟衰退全部歸咎於脫歐,但數據顯示,脫歐仍對英國經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2022/12/27 | 廣編企劃

打造友善育兒職場,優化企業競爭力座談

台灣面臨嚴重的少子化問題,對於企業而言亦是沉重的打擊,顯見友善育兒的各項政策若缺乏誘因,生育率仍會直直落。本次座談分享企業如何將少子化危機化為轉機,呈現少子化危機對勞動市場的影響,打造友善育兒職場,優化企業競爭力。

2022/08/0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勞動市場火熱為何美國經濟仍前景不明?經濟學家認為2023年將正式陷入衰退

壓制通膨是重中之重,經濟與勞動市場是其次。美國聯準會官員不大可能輕易轉念,除非通膨迅速降溫、經濟明顯惡化或金融市場大亂。這些跡象尚未出現。

2022/07/19 | 精選書摘

《為演算法服務的免洗人力》:貝佐斯厚顏無恥講出的「人即勞務」,確實捕捉到「微工作者」的空洞性

一天之內為二十幾家公司工作,一週囊括數百件不同任務,從語音翻譯到暫時管理計程車服務,工作者不再擔任單一明確的角色,而是內容包山包海到無法構成專職工作的地步。

2022/02/18 | 讀者投書

「限制女性勞工夜間工作」強化了《勞基法》以男性為中心的平等,也加深與《性別工作平等法》之間的鴻溝

大法官忘記我們身處在資本主義社會,特別是在一個自由無管制市場的新自由主義時代,資本獲得前所未有的快速移動力量,造成勞動條件與工資不斷衝向底層競爭,各種以女性為主的非典型勞動,以及透過全球化力量跨越國家界線的家務移工,開始重建過去以典型勞動為主的勞動力市場。

2021/10/11 | 丁肇九

【2021諾貝爾經濟學獎】美國學者扭轉「最低工資提高會降低就業率」誤解,「關連性研究」推進社會科學實用性

卡德驗證了1990年代以來「最低工資提高,就會導致低就業率」的理論,運用「自然實驗法」於賓州和紐澤西進行研究,證明兩件事情並無直接的連結,他的許多研究也證明許多勞工市場看似「有關聯」的變因,其實並沒有「因果關係」。

2021/01/27 | 精選書摘

《不工作的世界》:在一個工作量變少的世界,最終挑戰是找出生活的意義

科技進步可能讓我們的世界遠比以往更加繁榮,但是當支付薪資給勞工的傳統機制不如以往有效時,我們應該如何分享經濟繁榮的成果呢?當然,這正是二○二○年最主要的經濟問題。

2020/09/01 | 巷仔口社會學

疫情擴大社會不平等,如何建立後疫情時代的「新社會契約」?

在新冠疫情獲得控制後,全球的社會經濟將要邁向復甦。問題是,後新冠時期必須建立在一個新的社會契約上,包括勞動市場、社會保險、醫療與兒童照顧等公共投資必須強化。這個新社會契約的建立需要社會學家的投入與想像。

2020/04/15 | 精選書摘

《經濟學的思考方式》:為什麼「最低工資法」會增加低技能勞工的失業率?

影響就業有許多不斷變化的變量,從中分離出最低工資水準對就業的影響在統計上非常複雜,因此在檢視經驗數據時,確實可能存在分歧。然而,最低工資法在總體上減少了就業,特別是減少了低技能的年輕人和少數勞工的就業。

2020/01/09 | 巷仔口社會學

什麼是「社會投資」?重新思考一個新社會政策典範

在此,我必須要提出來的是,從消極性所得保障為主的福利體系轉型到以積極性社會政策為核心的社會投資福利國家,面臨三個重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