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北極

北極點,又叫北極(英語:North Pole),用於稱呼地球上的地理北極,即在地球表面上最北的點,也就是地球的自轉軸在北半球與地表相交會的點。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11/29 | 精選書摘

《石頭記》:煤曾經也是動物,就跟那些鯨魚、海象一樣,終究都變成了物質

我們的地理學顯然出了點問題,對自然的想法也怪怪的。矛盾的是,煤炭雖被冠礦藏之名,卻並非礦物;它之所以生成,正由於動物的消失。生命如幽靈一般,以不可思議、不可預知的姿態隱藏在地景中;創造世界的資源被定位,又被開採、被消耗,要獲得它,必須歷經困難重重、無盡險阻。

TNL+ 2023/11/11 | TNL國際編譯

太陽黑子活動迎來10年極大期,今年冬天極光20年來最壯觀,甚至南歐也可見

太陽日冕噴發造成的日冕物質拋射(coronal mass ejection, CME),將由質子與電子組成的電漿送至地球大氣層表面,造成了我們所見到的極光。而極光之所以會在上個週末出現在緯度相對較低的歐洲國家, 是由於太陽表面發生了大規模的日冕物質拋射,使原先直徑只有3000公里的環狀地帶擴張,將極光帶到了極圈之外的希臘與義大利。

TNL+ 2023/10/22 | TNL國際編譯

阿拉斯加數以「億」計雪蟹消失,研究:非過度捕撈,海洋溫度升高是主因

研究人員發現,高溫、族群密度與成熟螃蟹死亡率較高有明顯關聯。而研究結果則顯示,造成螃蟹死亡背後的原因,是螃蟹比以往更為飢餓。因雪蟹是冷水物種,絕大多數分佈在水溫低於攝氏2度的地區。儘管牠們可以在高達攝氏12度的水域中活動,但海水溫度的升高,仍可能破壞雪蟹的新陳代謝,導致牠們對熱量需求增加,卻又吃不到足夠的食物。

2023/10/0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華爾街日報》:俄羅斯遭西方孤立後「向東抱團」,中國取得經略北極的突破口

中國2018年發布北極政策報告自稱「近北極國家」,對中方而言,俄國的轉變無疑是千載良機。北京希望擴大在北極的角色,以增加取得航道、自然資源、氣候和其他科學研究等機會,擴大軍事和戰略影響力。中國揭櫫「冰上絲路」盼作為國家主席習近平「一帶一路」倡議的一環。冰上絲路穿越北極圈的海運航道可縮短距離,也能讓北京避免在蘇伊士運河、馬六甲海峽等要道遭人掐脖子。

2023/09/2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氣候變遷加劇:南極冬季海冰面積創新低,比1986年少100萬平方公里

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研究發現,今(2023)年冬季,南極洲周圍海洋的海冰面積減至紀錄新低,相較於1986年已少了約100萬平方公里。除了可能影響極圈物種的繁衍外,白色海冰反射回的陽光減少也將加快全球暖化,但是專家對於氣溫上升和南極附近海冰融化間的關聯仍未知。

2023/09/1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北約秘書長警告,要準備在烏克蘭打持久戰;挪威司令:俄駐北極邊界部隊剩侵烏前20%

北約軍委主席包爾(Rob Bauer)補充表示,俄國在鄰國芬蘭4月加入北約之後,搬出在挪威邊界如出一轍的行為模式:俄國在其與芬蘭長達1300公里國界沿線地區,派駐的軍隊人數同樣比莫斯科侵烏之前要少。

2023/07/18 | 張博丞

暖化推動北極爭霸戰:北約尋求納入芬蘭瑞典擴張勢力,中俄聯手打造「冰上絲綢之路」

北極地區蘊藏著約900億桶,尚未被發現的石油,以及440億桶可採天然氣液體。北約正試圖擴大自己在北極地區的勢力範圍,芬蘭已於今年4月4日正式加入,成為北約第31國,北約內部也正持續尋求共識,讓瑞典加入該組織。中共領導人習近平,與負責北極政策的官員則希望能在2030年前,將中國打造成「北極大國」,透過與俄國合作打造一個「冰上絲綢之路」。

TNL+ 2023/06/21 | TNL國際編譯

美國於阿拉斯加擴建首座極地深水港口,抑制中俄掌握北極地緣戰略優勢

美國政府及軍方對於北極地區的戰略觀點大多過於狹義,長期將北極與阿拉斯加地區畫上等號,或單純將北極視為自然資源開採區,因此現階段對於缺乏深根北極經驗的美國而言,將北極視為地緣政治及國家安全戰略的關鍵深耕地區顯得格外重要。

TNL+ 2023/06/08 | TNL國際編譯

研究:北極海冰最快於2030年消失、較預期提早10年,恐加劇全球暖化

北極海冰是全球眾多氣候系統重要的維持基礎,海冰的功用在於能有效反射太陽光、大幅降低海水吸收熱能,相反地,若海冰消失,海洋吸收太陽熱能的速度便會提升,進一步加速海水變暖,這也會使位於北極圈內的格陵蘭冰原融化速度變快,最終加快海平面上升趨勢。

2023/04/24 | 德國之聲

美國智庫報告:中國野心擴至南極,對極區事務的話語權與日俱增

不只印太地區,中國的戰略野心已經擴張到極地。美國智庫指出,中國在南極的科學考察站將具備攔截他國衛星通訊的能力,這一點又將如何牽動全球地緣政治局勢?

TNL+ 2023/03/15 | TNL國際編譯

拜登核准阿拉斯加石油鑽探計畫,環團痛批背棄選前氣候承諾,政界支持增加就業機會

當前阿拉斯加的石油產量約為每日平均49.9萬桶,該數值遠低於1980年代後期該州每日平均產出的210萬桶原油,因此多數阿拉斯加的政治人物認為,柳樹計畫的通過,將讓原本就相當依賴石油作為收益來源的阿拉斯加州,有機會重返過往高產量的榮景,不僅能創造數百個就業機會,更能為該州及聯邦政府每年多賺取數十億美元的收入。

2023/02/25 | BBC News 中文

加拿大軍方發現中國在北極進行監視活動,加外長:中國是個越來越具破壞性的力量

中國長期以來一直對北極表現出興趣,在過去的20年裡,它向該地區33次派遣了高層人物,並參與了大多數主要的北極機構。中國還擴大了破冰船隊,隨著氣候變化導致冰蓋融化,中國希望通過該地區開闢一條通往歐洲的較短貿易路線,並獲得新興資源。

2023/02/13 | 精選書摘

《白令海峽的輓歌》導讀:閱讀此書我不時地想到台灣,隔著海峽的西側同樣為共產主義政權

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的信徒,來到了這塊常年冰封的大地,將海裡游的鯨魚、陸上跑的馴鹿、地底埋的黃金提煉成文明的燃料。德穆思教授結合歷史、環境、科學,以及自身生活在北極地區的經驗,完整再現了這段文明與自然、人類與非人類之間交會與衝突的歷史。

2022/12/22 | 明日科學編輯群

冰原消融讓北極熊、棕熊生活圈重疊,混血「灰北極熊」增加可能造成什麼問題?

隨著氣候變遷加劇,雪地消融出現新的土地和食物來源,棕熊也隨之向北移動,並逐漸與北極熊產生交集。根據一些研究估計,到2100年,北極熊可能會瀕臨滅絕,剩下在北極最高處的一些孤獨的亞種群。而如果北極熊當中有越來越多的個體與棕熊雜交,那麼純種的北極熊可能會消失的更快。

2022/10/19 | 黃皓筠

全球暖化再添風險:冰川、凍土中的古老病毒恐重新被喚醒,增加「病毒外溢」機會

最新研究指出,隨著全球氣溫上升,過去被鎖在冰川或是凍土裡的病毒和細菌有可能重新甦醒,並感染當地野生動物。不過科學家說明,只要病毒與媒介沒有同時存在於同一環境,發生嚴重事件的可能性仍然很低。

2022/10/15 | 黃皓筠

【圖輯】氣候變遷下的因紐特人:失去海冰不只是食衣住行的劇變,更是一種文化的喪失

受氣候變遷影響,世界各地熱浪、洪水等災害不斷,因紐特人則是一如既往地適應著一切。然而,環境的影響不只涉及因紐特人的食衣住行,更是一種文化喪失。長輩憂心,即便子孫們將自己定義為因紐特人,他們卻再也不會有同樣的經歷。

2022/10/01 | BBC News 中文

透過新的深度學習技術,科學家現在可以使用衛星全年監測北極海的海冰

科學家使用衛星,現在已經可以全年測量覆蓋北極海的海冰厚度變化。傳統上,太空飛行器在夏季很難確定浮冰的完整狀態,因為表面融水的存在使它們的儀器分辨不清。但是,透過使用新的深度學習技術,科學家們已經超越了這一限制,獲得了所有季節的可靠觀測數據。

TNL+ 2022/09/21 | TNL國際編譯

如何低成本恢復南、北極海冰覆蓋面積?科學家計畫於平流層釋放「二氧化硫」

《環境研究通訊》指出,春、夏2季是釋放二氧化硫效果最佳的時節,若能噴灑1300萬噸的二氧化硫氣膠微粒,將有機會使極地區域氣溫下降攝氏2度,中緯度區域的溫度減幅則會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