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台灣的「南島外交」 :一個大洋洲人類學家的觀點
筆者在太平洋島嶼長期的田野經驗,體悟到的「太平洋之路」,是重視行為大於血統、以共生共榮為社會理想、強調交換與連結、並且合而存異(unity in diversity)。南島社會無論在文化、歷史與當代處境存在著多樣性,我們不但要看到差異性、且應該認真理解彼此的差異,才有深刻連結的可能。
出了台灣,台灣研究還有未來嗎?
許多我們在臺灣以為理所當然、習以為常的現象,一旦放進國際的脈絡下,可能就有了不同的意義。也是因為如此,如何藉由比較,把臺灣放進不同的框架中,打開臺灣研究的可能性,是過去幾年北美臺灣研究學會會議中一而再再而三出現的話題。
炭王金霸一代顏家:臺灣最神秘低調的地方望族
臺灣最神秘低調的礦業家族,臺日混血作家一青妙的「父親那邊」,就是當年獨霸九份的基隆顏家。曾經日進斗金、富可敵國,身為臺灣5大家族之一;時至今日,基隆顏家似乎少再被提起,漸漸隱匿在臺灣的望族圖譜上。
伊斯蘭國專題》恐怖主義:「他們不能代表我」,穆斯林承受的3大誤解
隨著激進分子的腳步未歇,政府反恐的手段日漸強硬,夾在中間的穆斯林社群在歐美社會的處境更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別在「回歸祖國」或「去中國化」的煙霧裡打轉》高中歷史的中國史教學,不應作為「政治的奴婢」
在國民教育中,歷史教學應當重視的是歷史思維能力、面對異己的態度、瞻矚未來的眼光,和辨別是非好惡的品味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