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世代

Y世代(Generation Y),又稱千禧世代(Millennials),一般指1980年代、1990年代出生的人,是源自美國文化對1個特定世代所習慣稱呼的名稱。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5/0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國專家:2000後出生的年輕人,不愛進工廠、重消費

中國基層治理專家雷望紅4日指出,以2000年後出生為主的第3代農民工不愛進工廠,更喜歡從事相對自由輕鬆的服務業。他們消費欲望強烈,賺到錢就花,因而面臨嚴峻的婚配問題,也無法適應產業升級的需求。而由於年輕人普遍進入到服務業,中國工業產業的發展就面臨著人才補給和更新不足的問題。

2022/08/27 | 創新拿鐵

你願意花一個月的台北房租,在全世界住到飽嗎?讓你邊玩邊工作的「旅遊訂閱制」旅館Selina

追逐浪花,嗅到商機,兩個以色列的退伍軍人打造專為遠端工作者設計的旅店,瞄準千禧世代與Z世代,同時搭上訂閱制風潮,連旅館也可以「任你住到飽」。

2021/11/24 | TNL Research

COVID-19後健康與社會福利還能達標嗎?

健康與社會福利被台灣民眾評比為第三重要項目,然而新冠肺炎大流行讓健康與社會福利發展倒退,台灣民眾認為該如何凝聚社會共識?參與SDG3 GAP世界組織又有哪些因應對策?

2021/11/24 | TNL Research

COVID-19後健康與社會福利還能達標嗎?

健康與社會福利被台灣民眾評比為第三重要項目,然而新冠肺炎大流行讓健康與社會福利發展倒退,台灣民眾認為該如何凝聚社會共識?參與SDG3 GAP世界組織又有哪些因應對策?

2021/10/08 | 精選書摘

《集體倦怠》:當你的「休息時間」感覺就像工作時,你就很難從勞動的日子中恢復過來

人們將有時間和空間來參與思想討論和尋求新的思想;在朋友和家庭中享受快樂;嘗試新的技能,僅僅因為它們能讓我們快樂。這些東西從理論上講,不久之後所有人都可以獲得。如今,這種願景聽起來是一個烏托邦,或者至少是一種幻想。

2021/07/12 | 精選書摘

《大逆轉》:「千禧世代」為何財富大減,成為美國近代史上最窮的一代?

本書針對何謂金融化與其歷史背景,以及金融化透過什麼樣的方式擴大貧富差距,提供了非常完整清楚的解釋。作者認為,金融體系擴張最嚴重的後果並非一再發生的國際金融危機,而是貧富之間的社會鴻溝不斷擴大。

2021/06/21 | TenMax ADTech Lab

YouTube與Instagram推出「短影片」功能,有機會挑戰TikTok的地位嗎?

YouTube與Instagram推出TikTok高度相似的產品,真的能吸引用戶轉移陣地嗎?TikTok又有哪些特質,是老牌社群龍頭難以透過「類似功能」就輕鬆取代的?

2021/06/03 | TNL Research

稀缺性資源短缺,不同目標間的隱性衝突……我們能攜手通往共好的道路嗎?

淨水與衛生是台灣網民第四重視的永續發展目標,此目標的宗旨為「確保所有人都能享有水、衛生及其永續管理」,五月份的台灣社會,除了疫情升溫,久旱也造成人心惶惶。當資源短缺時,該如何凝聚全民一起攜手通往共好的道路?

2021/05/30 | Kristin

【書評】《聊天紀錄》:九零後首位偉大作家,結局與《正常人》同等出色

聊天是一道門,資訊象徵一種權力,那些構成我們生活的每個面向,愛情、種族、性別、政治、婚姻、家庭無數複雜議題,我們必須親自開啟談話,雙向理解、傾聽、溝通思索彼此的答案,重新認識自我,確認關係,以及世間一切事物的價值。

2021/05/27 | TNL Research

疫情、缺水、停電後,誰還在乎就業與經濟成長?

「就業與經濟成長」是SDGs當中,在民眾心中的重要程度僅次於氣候行動,尤其26歲以下的i世代群眾,最重視這個與職業前途息息相關的永續目標。政府、組織及企業該如何凝聚全民一起推動這項目標的發展?

2021/05/27 | TNL Research

疫情、缺水、停電後,誰還在乎就業與經濟成長?

「就業與經濟成長」是SDGs當中,在民眾心中的重要程度僅次於氣候行動,尤其26歲以下的i世代群眾,最重視這個與職業前途息息相關的永續目標。政府、組織及企業該如何凝聚全民一起推動這項目標的發展?

2020/12/16 | 廣編企劃

千禧世代買保險,每分錢都該花在刀口上:認識壽險與紅利雙享的「分紅保單」

扣掉三餐、日常花費後,也想要把省下來的錢做更妥善的規劃運用。「分紅保單」既能提供壽險保障,又能享有紅利,是相當不錯的保險選擇。

2020/11/09 | 精選書摘

《錯失恐懼》:從出生到死亡,FOMO都是人類心理學的一部分

社群網站使FOMO更容易被激發,它們讓你很容易就能找到替代選項。比起在校園各處打聽,瀏覽社群網站更容易、也更有可能讓你發掘生活周遭那些會引起FOMO的事物。

2020/07/15 | Kristin

《正常人》書評:影集與小說有著相似骨幹,卻給人一種看了不同故事的奇異感受

看似明白無數道理,更無奈的是無法將人生活得比較順遂,以前對抗戰爭與霸權,現在能對抗的只剩體制與虛無,因此千禧世代的故事總是不好發揮。偏偏捕捉得好還是大有人在,例如胡波,例如莎莉魯尼,她不僅刻劃年輕男女愛情的理想面,也精準描繪年輕男女愛情的現實面。

2020/05/05 | 精選書摘

《i世代報告》:人類首次擁有能上網的手機,這突如其來的轉變所帶來的就是「i世代」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流行,i世代的最大不同在於他們運用時間的方式。他們每一天經歷的生活都與之前的世代極度不同。就某些方面來說,這次的世代轉變比創造出千禧世代的那一次更根本,或許就是由於這一點,趨勢專家才會宣稱i世代的到來是如此突然且來勢洶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