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升學

教育階段是指一系列的學歷階段,例如學前班、小學、中學和大學等等。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TNL+ 2023/09/05 | 留德趣談

在德國開學

在新家幼稚園,同學們都說著一種不認識的語言,也來自不同族裔,不像香港清一色黃皮膚、黑髮色。入讀小學後,他們會開始學寫字。縱然他們在香港幼稚園都已經學過,但這裡寫的不是方塊字,而是字母,還多了「ä、ö、ü、ß」四個不認識的新字母。另一樣與香港不同的,就是德國學生不需穿校服,有自由選服飾的權利。

2023/05/15 | 讀者投書

「不爽不要讀、學校是你自己選的」,但台灣學生真的有升學以外的答案嗎?

在台灣,大多數學子升學的必要無庸置疑,那麼學校和科系可以「自由選擇」嗎?每當學校發生爭議時,都會有人覺得好像只要成績達標,學生想選哪裡就選哪裡,「自己選的不爽不要念」,但是,真實狀況真是這樣嗎?

2023/02/14 | Fanny Lo 羅兆愉 心靈治療

走得就走,海外升學就是王道?父母勿忘這關鍵細節!

你的子女留學時,大概在12到18歲,在努力為他們尋找適當學校的同時,你知道到他們正經歷什麼階段嗎?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 Erikson)形容他們正處於「尋找自我身分及認同」的階段。

2022/12/04 | 方格子vocus

身為國文老師,我們不應該只回答學生「因為大考要考,所以你必須學國文」

學國文到底有什麼用?我們念那麼多古文要做什麼?隨著越來越多頂大的二類組科系不採計國文,大一國文到底該不該廢除,關於國文是否為廢科的討論越來越熱烈。身為國文老師,我們不應該只回答學生「因為大考要考,所以你必須學國文。」而要談如何改變之前,應該要先確認的是「我們到底想透過國文教育帶給孩子什麼,是對他的人生真正有幫助的?」

2022/07/19 | Lo's Psychology

找一個屬於自己的方向

在大學迷惘的人比比皆是,因為在大學後,似乎每個人都要開始在他們人生中首次為自己的人生尋找一個大概的方向。

2022/04/27 | 關鍵評論網 ASEAN:Indochina

過去一年發生多起青年自殺事件,越南青年心理健康問題引發關注

這名16歲的學生在遺書中寫道:「父親情緒低落,也很少關注我的情緒,很少參與活動,卻總想獲得充分的了解。母親很樂於助人,但做錯事時會採取極端的態度,所以我不再有興趣與他們分享,因為我的意見沒有獲得尊重。」

2022/03/04 | 精選書摘

李慧詩《身上的每道傷疤》:第一次抉擇──追夢

即使滿心期待當一名運動員,我也怕面對那未知的前路,怕不適應全職生活,怕別人看不起,怕與朋友分道揚鑣⋯⋯

2022/02/06 | 劉威良

德國中學教育理論與實務並重,一學年有半數時間投入職場累積實習經驗

學校提醒我們,教育部規定實習時數一定要完全到位,20週的實習,無論任何理由都不得有超過五天的缺席,否則就要重讀。即使學生其他在學學科滿分也是一樣要重讀。實習場所學校會給建議名單。

2022/01/29 | Objection - 蕭奕辰

繞路的「C型人生」才是現代社會常態,沒必要逼到孩子「升學」變「升天」

轉回來。在這麼多、這麼寬鬆的升學方式下,搞到跳樓自殺,我很懷疑那位考生到底活在怎樣的超級高壓家庭裡面?到底是自我要求高、還是家長要求太嚴苛?不管哪一種,都不需要在升大學的這個階段就釘死,要求「一步到位」。

2021/12/19 | wowAfrica阿非卡

成績不好,重讀就可以解決問題嗎?盧安達新版升學政策,將把學生推向輟學與歧視困境

盧安達頒布了看似補救實為懲罰的新升學政策,把課業表現不好的責任全部歸究於學生本身,忽視學習環境與教育政策對國家培養人才不友善的事實。

2021/05/10 | 精選書摘

《你說的不應該,是我用盡全力的想望》:如果連老師都不能相信,那我們還可以信任誰呢?

班導師看到是這個成績不好的怪學生,本想打發幾句就算了,結果哪想到第二先生一字一句大聲的說,我們是學生,丟了錢是我們不小心是我們的錯,最後能不能找回來先不說,可是你不去處理這件事情,那就是你的錯了。

2020/11/20 | 精選書摘

《我的孩子,不需要迎合世界的標準》:孩子最想對父母說的,就是「請愛我並尊重我原有的樣貌」

對父母來說,子女是什麼樣的存在?想必是珍貴得不願他們受到絲毫損傷,只想盡全力去愛與守護的存在。然而,當聽見自己為了孩子竭盡全力,實際卻逼得孩子喘不過氣的故事時,往往令父母感到挫折與憤怒。

2020/08/05 | 留德趣談

德國補習班

德國並沒有如香港或台灣般成行成市的大型補習社,以及年薪過百萬的補習天王。事關當地公開試和大學競爭率遠沒有港台般激烈,而就算升不了大學,亦有許多前途不俗的職業訓練。

2020/07/21 | 劉威良

巴伐利亞學生四年級時「分流學習」,是否讓老師忽略落後的孩子?

有一次在走路的半路上,我提到最近在路上看到那個被分到普通高中的幼稚園玩伴,他只用德文和我說了句「馬麻,我是不是讓你很失望?」我頓時語塞,希望自己聽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