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南族

卑南族(卑南語:Puyuma ),音譯比努悠瑪雅恩、埔努悠瑪雅恩(卑南語:Pinuyumayan、Punuyumayan,後者為南王部落專用),台灣漢人昔稱八社番(閩南語:Peh-siā-hoan),為台灣東部的原住民族群之一,族群分布在中央山脈以東,卑南溪以南的海岸地區,以及花東縱谷南方的高山地區,族群主要居住於台東縣境內,偏向屬於母系社會,人口約15,061人。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2/2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台東228事件:76年前卑南族頭目馬智禮安排公務員躲山區,免去一場嚴重衝突

228事件爆發,台東青年包圍縣長公館、車站等地,衝突一觸即發,馬智禮安排縣長謝真和200多名政府官員,避難初鹿山區加以保護。事件過後,馬智禮又陪著當時的國防部長白崇禧,全省來回奔波7次,化解原住民和國民政府軍間的猜忌。

2023/02/28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專訪】《沒口之河》作者黃瀚嶢:永遠身處成為在地人的過程,是我不斷接近在地的動力

撰寫出版《沒口之河》後,黃瀚嶢在今年一月底前往知本觀看聯合年祭,那是兩年一度的大事,十個卑南族部落將共襄盛舉,今年特別辦在知本濕地,足見部落重視的態度。而這次年祭也是對於部落非常重要的縫合。知本光電案曾撕裂部落,贊成方與反對方各執立場,但黃瀚嶢從旁觀察,部落是擁有獨特自癒能力的。

2022/05/08 | TNL 編輯

「離開台北就成異鄉人,對城市外的社會充滿興趣」:台灣影像人類學誌先驅胡台麗病逝,享壽72歲

胡台麗記錄台灣農村的變遷,也用影像記錄台灣原住民族、榮民、本省籍婦女等各類族群的影像民族誌,讓一般民眾也可以了解人類學的研究成果,促進不同族群的理解。其研究成果都收錄在《台灣民族誌數位影音典藏》網站,讓原住民文化能被更多人欣賞、並且傳承下去。

2021/08/20 | TNL 編輯

《斯卡羅》演員查馬克病逝享年42歲,妻子稱:「走得很安詳,氣息停止後仍柔軟而溫熱」

查馬克.法拉屋樂享年42歲。來自屏東縣來義鄉丹林部落的他,一生皆致力於排灣族文化,並在泰武國小任職教師職,並組成「泰武古謠傳唱」,讓小孩子唱出排灣族古謠,「泰武古謠傳唱」甚至走訪世界,曾於歐洲、美國、日本、中國演出。

2021/08/17 | 方格子vocus

《斯卡羅》那段被遺忘的歷史:從羅妹號事件到《南岬之盟》的來龍去脈

臺灣人打贏美軍,這不僅是歷史事實,而且還是由臺灣原住民斯卡羅人打贏的勝戰,更促使臺灣本島政權首次與列強簽屬雙邊平等條約。這除了臺、美兩方的官方檔案有記載之外,在南臺灣也有流傳「八寶公主」的傳說。然而,這一切得先從美國商船羅妹號(Rover)觸礁開始說起。

2021/08/17 | 讀者投書

《斯卡羅》游移的身份認同:非美國人的美國公民李仙得如何看待戰爭與外交?

李仙得的人格特質來自戰爭的洗禮,來自他一個法國人急於建立的美國國族認同,因為有所追求,胸懷一顆美國夢才形塑出來的處事態度。需要不苟、需要方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位置」將每顆石頭蒐藏安放回既定的秩序,嚴格遵照規矩行事。

2019/02/16 | TNL特稿

漫談山原藝術祭:日本最大藝能企業「吉本興業」包辦的藝術性娛樂

相對於具國際規模的瀨戶內藝術祭與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山原藝術祭則是中型的新興藝術祭,主辦單位是以經營娛樂事業為主的吉本興業,今年邀請在地的攝影與裝置藝術家仲程長治作為統籌總監,透過他對於沖繩藝術生態的了解與地方人脈,促成這個藝術活動。

2019/01/28 | TNL特稿

「山.海靈境-Malang美的釋放」當代原住民藝術展:不只有工藝品的美學創造

「可能對漢人來說,山與海的意義就只是山海,但對原住民而言,這是他們生活的場域、累積記憶與生活情感的地方。」身為策展人之一的蔡文祥如是說⋯本次展覽做為一個當代原住民藝術家的舞臺,也可說是給予大眾一個全新的機會破除過往的迷思,追本溯源他們創作對自然依戀的源頭。

2017/10/23 | Mata Taiwan

12年一貫「原民民族教育」有沒有可能?卑南民族議會:第一步就卡在一年一租的部落場域

「巴拉冠」在卑南族傳統社會中是傳承部落教育及文化祭儀的中心,也是養成卑南族人格教育的重要場域。然而目前各部落「巴拉冠」傳統集會所,大多座落於公有土地上,少數則租用私人土地搭建,導致無法有效依部落需求推動,部落內的學齡前兒童之族語及民族教育。

2017/03/22 | 李修慧

為了卑南族傳統領域,台東縣取消原定球場工程

台東縣政府表示,為避免未來不必要的抗爭,且考量預算有執行時程的壓力,縣政府決定中止知本橋下簡易棒壘球場工程並將經費轉做其他公共設施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