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

博物館,又稱博物院,是安置一套文物典藏的建築物或機構。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5/29 | 德國之聲

德國歸還貝南文物給奈及利亞,卻遭學者批評太「掉以輕心」?

歸還文物是為了糾正殖民時期的錯誤,原本是件好事。但如果收到文物的國家,不一定公開展出這些寶貴遺產,而是轉入私人之手,又該怎麼辦呢?德國把「貝南銅器」歸還給了奈及利亞,究竟是對是錯,引發了一場火熱的辯論。

2023/05/13 | 方格子vocus

墨西哥木乃伊博物館出現真菌生長跡象,學者警告可能對遊客健康造成威脅

目前還不確定博物館內部的展示櫃到底是不是完整密閉的狀態,博物館已經開始調查展場環境,還有藏品人類遺骸的保存環境與溫濕度狀況。現在博物館已經貼上相關警告標示,請遊客暫時不要太靠近展櫃。

2023/05/10 | 方格子vocus

鳥蛋收藏極簡史:博物館要那麼多鳥蛋做什麼?

過去,很多私人收藏家都會直接將整窩鳥蛋帶走,認為這些鳥會再生一窩蛋補回去,但事實證明並沒有他們想的那麼簡單。近年來已經有很多國家立法禁止收集野生鳥類的蛋,但不時還是有些非法採「蛋」的事件發生。但是,博物館和蒐藏家拿到這些蛋,究竟可以做什麼?

2023/04/21 | 方格子vocus

美國博物館祭出76萬元賞金懸賞隕石碎片,但要如何辨識隕石與一般石頭?

歐美國家不少自然史博物館都有徵求過隕石碎片的經驗,提醒民眾如果遇到了疑似隕石碎片時,務必使用「乾淨的手套」、「鉗子」,或是「鋁箔紙」,原因是什麼?如果直接用手抓會變成外星人嗎?

2023/04/12 | 讀者投書

曾經喧騰一時的台藝大有章藝術博物館新建工程,現在怎麼樣了?

《大學法》的無能,大學自治及教授治校的口號,如今只剩校長遴選時的同意權投票,其它就只能莫可奈何、徒呼負負,看是否能碰運氣遇到一位好校長了?前學生會長口中的「土皇帝」不是台藝大所獨有,很多大學也都是弊端百出、迭有所聞。期待《大學法》能夠修訂,回歸教授治校的本質!

TNL+ 2023/03/18 | 劉庭妤

【閱讀博物館】《純真博物館》:在文字中玩弄博物館學與文學,帕慕克無疑是箇中翹楚

讀者當然能從故事主線來觀看這一齣愛情悲劇,也有許多評論者將《純真博物館》置放於伊斯坦堡的城市歷史脈絡關照,但暫且讓我們回到最初命題,帕慕克之所以有別於其他寫作者之處,在於他縮小自身,讓位給筆下的角色及故事,他不僅重新定義了博物館使命,也聰明游移於博物館學、文學兩端。

2023/03/10 | 精選書摘

《走!去雜貨店買故事》:女老闆——雜貨店八面玲瓏的靈魂人物

本書由國立成功大學「公眾歷史與博物館研究室」團隊與八所台南高中職、超過兩百位師生攜手合作,以「雜貨店」為經,「田野調查」為緯,開啟一場歷時兩年多的奇幻之旅,透過踏查紀錄,擦去貼在雜貨店上「陳舊」、「過時」的標籤,讓我們重新看見其特色與價值。

2023/03/0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烏克蘭藝文界戰火下揮別俄羅斯陰影,在國際舞台上走出自我

俄烏戰爭爆發一年來,無論是主動或被動,許多藝文機構都開始正視兩國差別。2月稍早,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將19世紀畫家艾瓦佐夫斯基(Ivan Aivazovsky)、庫因芝(Arkhyp Kuindzhi)、芮賓(Ilya Repin)重新標示為烏克蘭人,而非俄羅斯人。其中一幅畫的說明提及俄軍在烏克蘭境內毀壞文化資產。

TNL+ 2023/02/06 | TNL國際編譯

人文遺產 vs. 環境保護,歐洲博物館調整文物保存策略應對能源價格飆漲

博物館永續經營的倡議並非新聞,然而如何轉型對於大多數機構來說仍是一個長久性的問題。不過去年爆發的烏俄戰爭,使歐洲天然氣及電力價格飆升,達到環保、永續等長期目標一下子成為迫在眉睫的任務,使許多博物館不得不改變文物保存策略。

TNL+ 2023/01/08 | TNL國際編譯

德國歸還貝南帝國青銅器,將殖民時代「被偷走的文化認同」還給奈及利亞人民

這些文物由青銅、象牙和其他珍貴材料製成,是代表非洲大陸文化最重要的藝術品之一,其中包含包括一座代表國王(oba)的黃銅頭像以及一個描繪蟒蛇盤據的寶座;然而,此批銅器也只是德國各大博物館中,所展示超過1000項盜竊古物中的冰山一角。

TNL+ 2023/01/03 | Elanor Wang

環保團體的蕃茄湯:強迫我們在「保護藝術」與「保護地球」二擇一,這種論述讓人非常不安

Just Stop Oil並非攻擊邪惡富豪的畫像、也非攻擊代表藝術史名作,而就是扎扎實實地朝市場上高價目標著手,而他們「保護藝術」與「保護地球」二擇一的論述也讓人非常不安,因為藝術雖然絕對有資本的運作,但本質其實是人類美好的結晶。

TNL+ 2022/12/22 | TNL國際編譯

教宗「捐贈」帕德嫩神廟殘片給希臘東正教會,為何不是直接歸還給希臘政府?

威尼斯軍隊曾於1687年圍攻雅典衛城,並摧毀帕德嫩神廟大量的飾帶藝術;英國貴族兼外交官布魯斯(Thomas Bruce)則於19世紀初,將帕德嫩神廟遺留一半以上的飾帶殘片送往英國,布魯斯當時對於自身的行徑竟說道:「這樣的手工藝品放在家裡會相當好看。」

2022/11/02 | 環境資訊中心

番茄汁、薯泥、巧克力蛋糕⋯⋯環保團體「戲劇性抗議行動」席捲歐洲,他們所為何來?

Just Stop Oil的行動引發正反兩方討論,英國外交大臣說人們應該「停止給這些『成年的幼童』一直想博取的關注」;愛爾蘭歌手格爾多夫則表示這些行動「1000%正確」,「他們沒有殺死任何人,但氣候變遷會。」

2022/10/3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德國環保人士自黏在恐龍骨架下抗議,藝術界喊話停止「適得其反」的破壞行徑

這些環保人士來自環保團體「最後一代」(Last Generation),這個組織的成員本月稍早曾在德國巴貝里尼博物館,將馬鈴薯泥潑向莫內價值1億1100萬美元名畫《乾草堆》;在荷蘭,氣候運動人士將自己黏在韋梅爾的畫作《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攔住石油」(Just Stop Oil)成員在英國倫敦的國家美術館把番茄汁潑向梵谷名畫《向日葵》。

2022/09/06 | 讀者投書

從最後一位國寶押運人逝世,反思故宮文物保存的困境與展望

故宮不僅限於台灣或兩岸三地,更是世界性、全球性的博物館。對於故宮所珍藏之文物,除了應了解其價值與保存的艱辛之外,在推廣層面宜減少先入為主之想法,在包容、尊重勝於對抗、批判的角度中進行交流,同時避免落於取消文化的惡性循環中,如此將不負千年文物所留下的珍貴價值,故宮也能真正地走向世界。

2022/08/11 | 漫遊藝術史

歐洲博物館「收藏當代」的政策與實踐(下):荷蘭「熱帶博物館」在解殖浪潮中如何轉型?

歐洲各博物館收藏當代的策略與目的儘管殊異,但相關實踐均反映了博物館對自身功能與定位的反思。新的收藏內容不僅拓展博物館既有的敘事視角與知識框架,亦帶來諸多有待思索的問題。

2022/08/11 | 漫遊藝術史

歐洲博物館「收藏當代」的政策與實踐(上):COVID-19全球大流行如何賦予館藏新意?

值得注意的是,比起對時序性框架的反思,在許多情況下,將收藏範圍擴及當代,更關乎博物館作為社會機構的任務與功能,尤其是如何藉由多元的收藏——包含過往不被標籤為藝術品的日常圖像與器品——反映特定社會議題並促成更具包容性的展示論述。

2022/07/21 | 漫遊藝術史

那些電影中的「觀展」,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大眾對藝術的印象與態度?

電影初發明的幾十年間,鮮少看到同期進入大眾生活的展覽被電影人框入攝像鏡頭,於此類似,六、七零年代載入電影史的經典作品中,「後現代/當代」藝術展覽的存在感也很低,反倒是能看到造型藝術之外的一些觀展場景出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