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博雅教育

博雅教育,又譯為文理教育、人文教育、通才教育、全人教育、自由科教育(拉丁語:Artes liberales,英語:Liberal arts;)原指一個自由的古代西方城市自由人所應學習的基本學科,現代則是作為生活常識的內容,可以在社會學校修習,也可以透過參加展覽等方式獲得知識。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2/08/19 | 讀者投書

「賽先生」是東亞社會最佳解嗎?談我們為何需要博雅教育?

在中國古代,表彰人文學養的科舉制度,是讀書人唯一向上爬升的管道,「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俗諺就是在此脈絡中誕生。然而這個槓桿在清朝末年被打破,在「賽先生」強勢入侵下,人文研究被打為陳舊、腐敗,對社會整體進步發展無用的學科⋯⋯。

2022/07/22 | 精選書摘

劉仲敬《阿姨,我不想努力了!? 》:以文科為職業的人,皆無法避免變成不同層次的無產階級

本書蒐集劉仲敬對於人生百態的各種看法,分為兩性、情感、婚姻、家庭、教育、職業、財富和各種日常生活的疑難雜症等十一個面向,以問答的形式呈現。不想當沒有主見的費拉順民?想要提升階級?那本書就是你的必讀人生指南! 

2022/06/24 | 精選書摘

《真希望我20歲時修過這堂課》:名畫〈雅典學院〉柏拉圖指天、亞里斯多德指地,代表什麼寓意?

〈雅典學院〉是以站在中央的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為界,左右涇渭分明。從這幅宏偉的繪畫中亦可窺知,希臘哲學以這兩個人為源流,對於文藝復興時期基督教社會的影響浸淫得有多深。

2021/07/16 | 精選書摘

《神與科學家的語言》:在拉丁文教育中,除拉丁文本身以外,一切都很重要

捍衛現行制度的人和支持引進「現代」題材的人之間的爭論,在十八世紀下期變得格外激烈;雙方非但不限於專家之間單純的唇槍舌戰,還間接利用報上文章,發動更大規模的輿論。反對拉丁文的人士列出大量特別令人印象深刻的論據。

2020/03/23 | 精選書摘

《兩種文化》導讀:所謂的科學、人文跨領域素養,早在60年前史諾就說過了

人類學家米德(M. Mead)說︰「過去是不停地透過現在而形塑出來的。」《兩種文化》這本書以及它所引起的諸多文化與教育問題面向,也只有在當代背景的映照下,才更能顯出它的意義和價值。

2017/12/22 | 歷史學柑仔店(kám-á-tiàm)

人文學者適合擔任台大校長嗎?從美國頂尖名校的經驗回答

最近正值國立台灣大學校長遴選期間,在候選人名單中出現了三位人文社會科學的學者與一位女性,此乃前所未見。不過,馬上看到有些朋友的議論:「人文學者擔任校長行嗎?會不會有太理想化的問題?」本文整理美國頂尖大學名校校長背景與性別,並進一步比較之。

2017/12/18 | 精選書摘

《倫理學與教育》導讀選摘:教育與社會控制──權威、懲罰與民主

……未來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會重溫皮德思及同僚們已經逝去的洞見、慧見及其他美好事物。如果他們真回首,他們將會驀然地發現皮德思的作品是如何巨大的形塑當代教育哲學的形式與內涵。

2017/10/03 | 理 奧客

學習博雅教育五大科目,讓你獲得符合時代的關鍵軟實力

Liberal Arts台灣翻成「博雅教育」,非常有文學意涵,能同時兼顧音與義的契合;而對岸將它翻成「自由技藝」,則是取其翻譯,也直接點出這些人文學科能帶給人類的真正價值:「自由」。

2017/09/24 | TIME

為何現在的我們,比以前更需要人文學科?

我們不會告訴學生要思考什麼,而是努力教他們怎麼思考,授予他們知識和技巧可以培養勇氣,塑造自己的原則、觀點、信仰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2017/09/24 | TIME

為什麼現在的我們,比以前更需要人文學科?

我們不會告訴學生要思考什麼,而是努力教他們怎麼思考,授予他們知識和技巧可以培養勇氣,塑造自己的原則、觀點、信仰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2017/09/15 | 精選書摘

《Power錕是這樣煉成的》:大學教什麼?教你成為自由人

在我看來,大學教育一直以來都是為了培養菁英分子而存在,這裡所謂的菁英並不是靠操弄知識去剝削他人,而是願意為了保護大眾而流血流汗。當你足以領導自己時,更應該挺身出來領導眾人,身為台灣最高學府的台大學生自然也不例外。

2017/08/11 | TIME

在科技使人分心的時代,為什麼我們需要博雅教育

固定化、機械化的科學方法使人短視近利,因此在這樣的科學進程中,重新喚回人文精神尤其重要。

2017/08/09 | TIME

在科技使人分心的時代,為什麼我們需要博雅教育

固定化、機械化的科學方法使人短視近利,因此在這樣的科學進程中,重新喚回人文精神尤其重要。

2015/10/11 | 王偉雄

「重科學,不一定輕人學」博雅教育也許能培養出頂尖科學家

強調批判思考和反對過早專精的博雅教育,也許更能培養出頂尖的科學家,即使並非「更能」,至少是「也能」,大學教育根本沒有減少提供人文學科的理由。

2015/10/11 | 王偉雄

「重科學,不一定輕人學」博雅教育也許能培養出頂尖科學家

強調批判思考和反對過早專精的博雅教育,也許更能培養出頂尖的科學家,即使並非「更能」,至少是「也能」,大學教育根本沒有減少提供人文學科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