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印度人

印度人(印地語:भारत के लोग,英語:Indian people)是世界上第二大的民族,其數量佔世界總人口的17.50%。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TNL+ 2023/06/04 | 王智霖

【影評】廖克發紀錄片《KAREN》鏡頭下的印裔少年,困境中淡然地訴說著痛楚

紀錄片導演廖克發的透過細膩鏡頭,刻畫馬來西亞弱勢印裔「日常」的內外困境,不僅是聚焦國家制度的壓迫,也從長時間追蹤Vijay和Karen倆兄弟的生活故事,呈現在園坵(estate)長大的印裔少年所面對的家庭和社會問題。鏡頭固然是聚焦在個案,卻得以從個案真實的生活世界,洞悉馬來西亞深層的結構問題。

2022/11/24 | 精選書摘

《移動力》:未來亞洲移民將改變全世界的膚色,更新並擴展人類的基因池

正如在史前時代,今日升高的移動性加速了人類的基因碰撞。過去八十年來的大規模移民已經打造出一個愈來愈混合的全球社會,並削弱了種族同質性的「民族國家」概念。

2022/11/10 | 精選書摘

《大局:傳奇台商征戰紐約40年的江湖撇步》:韓國人看我們台灣人簡直窩囊到不行

從消費心理到行為經濟,從生意經到世間學,他深深體悟到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所說,每一道隱藏的學問都來自「人性」。作者身為一名成功的企業家與猶太史家,以其洞察人心的目光、明快且鞭辟入裡的筆法,首度揭露其人生遍歷中極富智慧的觀察與創見。

2021/07/27 | 鄭紹鈺

緬甸排外主義盛行,要從英國殖民時期「遮地銀行」帶來的恐懼感說起

本文聚焦在緬甸殖民地的金融業,特別是「遮地銀行」於下緬甸的演變,闡明英國在緬甸的殖民統治是怎麼一回事,進而是怎麼影響到戰後緬甸的軍事政權、排外情結跟經濟國有化政策。

2021/07/09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在多元族群共存的新加坡,愛情能跨越種族與宗教的隔閡嗎?

新加坡是一個多元種族並存的國家,包括華人、馬來人、印度人等,種族主義問題多年來一直存在。雖然跨種族婚姻在多元種族的新加坡越來越常見,但跨種族夫妻在日常生活裡遭受歧視的經驗卻不罕見。

2021/06/16 | 莊嘉穎

少數族裔被歧視純個人經驗?在新加坡,族群問題確實是有結構性不公

新加坡一眾學者認為,原是針對美國種族歧視的「批判性種族理論」,近日被新加坡《聯合早報》誤讀,無視了新加坡少數族裔日常遭受的結構性歧視問題,也無助改善人口以華裔為主的新加坡社會的種族歧視問題。

2020/09/10 | 精選書摘

《金窩、銀窩、狗窩》:坐椅子是一種養成的習慣,對健康的影響也與抽菸相似?

人類在坐息姿勢方面分為兩派:高坐派(即所謂西方世界派)與蹲踞派(所有其他地方均屬之)。註儘管並無什麼鐵幕分隔這兩個世界,但兩派的人相互都認為自己無法適應對方的用餐姿勢。

2020/01/01 | 精選書摘

《我們在馬來西亞當志工》:我是真正的大馬人!用廣東話聊天的印度人這麼說

語言在馬來西亞,不只是作為一種溝通的方式,更是對於文化身分的認同,也是在馬來西亞生存下來的必要條件。

2019/11/17 | 方格子vocus

矽谷生存的第一堂課 : 先搞懂耐人尋味的「印度式搖頭」

印度式搖頭是全世界最令人費解的表達方式,就連印度人也常常被自己人搞得一頭霧水。而這是你在矽谷必須先學會的第一堂課。

2017/10/18 | 關鍵評論網 ASEAN:緬甸商情

羅興亞人和累世的糾葛(上):當殖民時期的被壓迫者變成壓迫者

英國「以印治緬」,與隔離平地緬族及山區民族「分而治之」的統治手段,其取得了龐大的殖民經濟利益,卻也留下族群紛擾衝突不斷的緬甸,至今未解。

2017/10/17 | 翁婉瑩

羅興亞人和累世的糾葛(上):當殖民時期的被壓迫者變成壓迫者

英國「以印治緬」,與隔離平地緬族及山區民族「分而治之」的統治手段,其取得了龐大的殖民經濟利益,卻也留下族群紛擾衝突不斷的緬甸,至今未解。

2017/08/31 | 關鍵評論網 ASEAN:Indochina

馬來西亞60周年國慶:「馬來西亞獨立日」和「馬來西亞日」有何不同?

馬來西亞將於8月31日慶祝60周年獨立紀念日,也將在9月16日慶祝另一個節日:馬來西亞日。9月16日被列為國定假日,代表此日期不只是沙巴砂拉越人重視的日期,而是對全國人民具有重要意義的日期。

2017/05/15 | 讀者投書

婆家、娘家二選一?新加坡的母親節可是體驗雙倍愛的好機會

記得幾個禮拜前,台灣的好友就在臉書上抱怨母親節不知道到底該陪誰。我聽到的新加坡狀況比較不一樣,一般來說如果不是小家庭自己慶祝,就很可能是大的家庭聚會,雙方家庭,不管是娘家還是婆家,一起過節。

2017/05/14 | 讀者投書

婆家、娘家二選一?新加坡的母親節可是體驗雙倍愛的好機會

記得幾個禮拜前,台灣的好友就在臉書上抱怨母親節不知道到底該陪誰。我聽到的新加坡狀況比較不一樣,一般來說如果不是小家庭自己慶祝,就很可能是大的家庭聚會,雙方家庭,不管是娘家還是婆家,一起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