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2022/05/16 | 精選書摘

《遇見文明.文化如何交流?》:凱特林哀嘆「高貴的紅人種族」所受的苦難,畫下三百多名美洲原住民的畫像

從《印地安人遷移法案》生效到美國於一八九○年劃定邊界,這段時間內有不少藝術家直接以美洲原住民為題材,其中最著名的是喬治.凱特林(George Catlin),美洲原住民在他眼中代表的意義正如卡茲齊山風景在柯爾眼中所代表的意義。

2021/08/06 | TNL 編輯

澳洲原住民「被偷走的一代」每人獲政府國賠166萬元,澳洲總理:這是一段可恥歷史

澳洲「被偷走的一代」,當時並沒有被好好對待。不但被剝奪了與原生家庭以及文化的連結,更受到歧視與虐待。在被「安置」後,他們被迫接受白人文化,被教導著去排斥原住民文化,並禁止使用原住民語言。2008年澳洲政府正式對「被偷走的一代」道歉,昨日也首度宣布對「被偷走的一代」國賠。

2019/10/24 | 精選書摘

《路徑》:大型博物館的展示品本身就是旅行者,甚至帶有「離散」意義

整個西方至今仍用一種階層化觀點來瞭解文化轉移的意義,其中權力不平衡得到順應,允許一個團體去定義歷史及其本真性。例如,非洲如果採用歐洲的遺產似乎就是一種模仿的、失去傳統的、零合的同化過程,而歐洲使用非洲的文化資源則是一種創造的、進步的、容納式的現代主義。

2019/06/02 | 讀者投書

自己的族語自己學?為什麼閩南人、客家人,不能上原住民族語課?

國中時,學校發了族語課程的問卷調查,班上有位女同學勾選要學習原住民族語,不過,學校卻以她不是該族群學生為由,請她改選自己族群的語言。

2019/01/10 | TNL特稿

拉黑子.達立夫《海美/沒館》:重拾被遺忘的根莖

藝術家拉黑子.達立夫不僅將自己部落的歷史置於作品,甚至將自身體驗與傳統文化描繪在以漂流竹材質拼組內部的岩洞空間內⋯從拉黑子的撿拾過程中,許多生活用品如拖鞋、打火機、釣具、水龍頭、土地界標等意想不到的物件,竟然可以如同懷舊挖寶似的在海岸發現。

2018/07/14 | 李秉芳

頭目私釀小米酒遭警方查扣,導致原住民祭典「無酒可祭祖」

族人表示其實許多人都自釀小米酒,「有人問自然會賣,但主要是自用為主」。包顏華說,由於自己是頭目,職責之一就是釀酒供收穫感恩祭,「頭目沒有酒,是很丟臉的事」

2018/01/28 | Mata Taiwan

想讓人一再去部落,就先自問台灣人為何熱愛去日本旅遊吧

Balu(巴魯)是魯魯灣的主人,在莫拉克風災後返鄉投入這場「新煮藝復興運動」,他帶著過去在台北的掌廚經驗,在探索傳統食材的創新可能性的同時,也重新認識這些食物與部落的真實連結。Balu 想把創意料理的感動帶給顧客,也將傳統文化的美好傳承下去。

2015/01/03 | TNL 編輯

舉行「大獵祭」9名獵人卻遭逮捕!卑南族人怒吼

有原住民抱怨,申請合格獵槍困難重重,才讓他們屢觸法;而要提前1個月申請狩獵名單的規定,也遭批不切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