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族

原住民,是指某地區最初定居的族群,源自外來者(多為入侵者與統治者)對本地人(或族群)的稱謂,原意指當地居民、原居民,過去有土番、番人、土人、生番等歧視的稱呼,然而到了二十世紀後期逐步形成了一個法律學方面的範疇,指的是正遭受到統治者侵蝕的本土文化群體。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2/28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專訪】《沒口之河》作者黃瀚嶢:永遠身處成為在地人的過程,是我不斷接近在地的動力

撰寫出版《沒口之河》後,黃瀚嶢在今年一月底前往知本觀看聯合年祭,那是兩年一度的大事,十個卑南族部落將共襄盛舉,今年特別辦在知本濕地,足見部落重視的態度。而這次年祭也是對於部落非常重要的縫合。知本光電案曾撕裂部落,贊成方與反對方各執立場,但黃瀚嶢從旁觀察,部落是擁有獨特自癒能力的。

2023/02/13 | 精選書摘

《白令海峽的輓歌》導讀:閱讀此書我不時地想到台灣,隔著海峽的西側同樣為共產主義政權

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的信徒,來到了這塊常年冰封的大地,將海裡游的鯨魚、陸上跑的馴鹿、地底埋的黃金提煉成文明的燃料。德穆思教授結合歷史、環境、科學,以及自身生活在北極地區的經驗,完整再現了這段文明與自然、人類與非人類之間交會與衝突的歷史。

TNL+ 2023/02/13 | TNL國際編譯

紐西蘭政府為英國殖民者昔日暴行道歉:提供3000萬美元財政補償,「把被偷走的一切歸還毛利人」

對於歷史過錯,紐西蘭政府達成了多國無法做到的任務。它們承認了毛利人過去承受的痛苦歸因於己,並講述殖民時期的故事,最後藉由政策及賠償制度向受害者提供補救。更重要的是,政府試圖探討那些曾被趕出自己土地且權利遭到剝奪的毛利人,他們眼中的正義可能是什麼?當國家解決問題時,又會產生什麼樣的改變?

TNL+ 2022/12/15 | 台灣數位外交協會

澳洲、紐西蘭致力於推廣原住民文化復振,台灣如何拓展南島民族外交?

台灣與大洋洲的原住民也因為共享南島語族身份,而有十分緊密的連結。近年來,因為南島語族「台灣原鄉論」學說的發表,台灣的南島原民外交也熱絡了起來。

2022/05/12 | 精選書摘

《不講理的共和國》導言:密西西比河,是美國人的貪婪與印地安人的滅絕之間的界線

究竟,這一切悲劇是怎麼發生的?美國的白人選民是如何一邊假惺惺想要保護原住民族,又一邊發起殲滅戰爭?美國喬治亞大學歷史系教授克勞迪奧.桑特,將以原住民族史觀切入,探討美國強大的殘忍根基,為讀者描述一段美國最真實的種族歧視史。

2022/03/22 | 讀者投書

敦請蔡政府將原住民族寫入「氣候變遷因應法」:落實轉型正義,別讓原住民成為政策難民

台灣原住民族部落,看似已經與自由、民主、法治的社會相接壤,但其土地卻早已殘破不堪。從日治時期、國民政府時期一直到現在的蔡英文政府,那套侵略、掠奪式的法律也一直沿用下來,至今沒有任何一條法律能完整的將土地還給原住民,讓原住民成為土地上的難民。

2022/02/18 | 李秉芳

機車騎士墜谷事故頻傳,丹大林道為何開放不到1個月又再度封路?

山友近年不滿部分居民以機車載客通行丹大登山步道,對管制標準屢提質疑,南投林管處盤點檢討現行主管法規後,發現這條步道已不適用林道管制要點,因此,1月24日起不管制二輪以下車輛通行。

2020/12/28 | 芭樂人類學

三百多年來,我們一直都在:蘭陽平原上的噶瑪蘭族

1990年代,噶瑪蘭族人透過各種公開場合呈現kisaiz祭儀歌舞、語言、故事、服飾,以及香蕉絲編織工藝等,再再表現噶瑪蘭族特有的文化,以具體行動證明噶瑪蘭族存在的事實訴求復名。

2020/10/02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朱家安:屁股蛋好笑,因為原住民族無權決定什麼是莊重

Pangoyod穿著達悟族服,被媒體拿「屁股蛋」作文章,這之所以有問題,是因為這顯示媒體藉由強調露屁股的好笑和趣味,在「怎樣才算是莊重」的討論裡,否定了來自原住民文化的看法。

2019/12/29 | 精選書摘

《沒有名字的人》推薦序:期許有這麼一天,能夠成為不再被認同困住的人

事實上,無論你是原住民與否,這些經驗其實都沒有離我們太過遙遠。有時候這種人群無法輕易被分類的例子,就很直接地發生於我們的周遭,甚至是在自己的身上。

2019/05/28 | 精選書摘

吳豪人《「野蠻」的復權》:台灣修復式正義與轉型正義實踐的困境與脫困之道

「脫困」的唯一可能,恐怕就是需要台灣人民接受以下的事實:「我們的民主轉型其實並未成功。歷史的不正義不是過去式而是進行式。司法的不正義只是轉型失敗的必然結果而已。」

2018/12/21 | 芭樂人類學

「你還說番話!」:記錄一場原住民族語言流失的陳述

11月份的時候受邀參加原住民族教育轉型正義圓桌論壇並且擔任語言文化流失論壇的桌長,論壇形式採用世界公民咖啡廳的方式,讓將近20個組員在不同題目之間暢所欲言,也因此我一整天聽了將近二十個故事。我身為桌長,負責引導與紀錄,感覺大家願意傾聽與述說甚是感動,姑且紀錄為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