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

阿圖爾·叔本華(德語: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著名德國哲學家,唯意志論主義的開創者,其思想對近代的學術界、文化界影響極為深遠。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1/11/15 | 精選書摘

《每一天都拉開差距》:為了駁倒對方,叔本華的「辯論筆記本」記錄了哪些詭辯技巧?

何謂「生活駭客工作術」(Life Hack)?就是透過每天生活中細微行為的調整,長久下來將產生極大變化。那些你以為的天才,就是用這些方法,每一天都拉開差距。

2021/08/25 | 戲言

開卷有益?獨裁者眼中的哲學家

哲學對獨裁者而言,都只有工具價值。重點不是哲學家說了甚麼,而是希特拉只是想從當中,抽取符合自己偏見的片言隻語。

2021/05/31 | 精選書摘

傅偉勳《西洋哲學史》:簡介叔本華《充足理由律之四大根據》與《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我們從叔本華主著《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初版序文不難窺知,他的根本思想可以說是揉合康德知識論、柏拉圖的形相論以及印度《奧義書》(The Upanishads)的汎神論而形成的哲學體系;原始佛教的根本教義似亦影響過叔氏的厭世觀與解脫觀。

2021/05/17 | 精選書摘

泰瑞伊格頓《論悲劇》:簡言之,悲劇是一種政治的順勢療法

當代文學、文化評論界最具國際聲譽的學者泰瑞・伊格頓,帶你探索從古希臘到現代悲劇的演變及其意義。伊格頓認為,悲劇沒有死亡,還說:「悲劇是用來衡量我們人類最終價值的尺度。」 

2021/01/15 | 精選書摘

《西洋哲學史話》:尼采認為「生命衝力」是強者的象徵,「倫理道德」是弱者的表示

尼采在西洋哲學的貢獻,在於他個人對於生命的一種嚮往,對生命的真誠,並且在生命中的奮鬥,可是尼采在西洋的哲學上,也有一些污點,這個污點就是他宣示了傳統的上帝的死亡,宣示人與人之間的仁愛道德的沒落。

2020/07/20 | 精選書摘

《愛與意志》:過分強調意志不但阻擋了愛,而且遲早會引致逆轉反應

過於強調控制的傳統意志力缺乏愛情所需要的敏感度和彈性。相反地,嬉皮運動中的愛又欠缺與意志相合的持續力。在此,我們再度看見一個意志與愛情不可分離的重要範例。

2020/05/11 | Fanny Lo 羅兆愉 心靈治療

家中有個麻煩皇后

一個人擁有自己的勢力範圍,如同動物死守地盤,不希望人任意闖入自己勢力範圍。不熟悉的當然不能靠近,生你的那個阿媽又是否例外?

2019/04/21 | 精選書摘

叔本華的人生智慧:出身良好不必為錢煩惱,才能取得別人達不到的成就

生來就富有的人們,將財富看成是沒有它就不能活的東西,如同空氣。他們有條不紊、精打細算,並且勤儉節約,終其一生都在守護自己的財產。

2019/04/21 | 精選書摘

叔本華的人生智慧:不必謙虛,只管驕傲

當謙虛成為一種「美德」,愚人反倒獲利最多——謙虛若是美德,那豈不是人人都得把自己說成是個傻瓜才行?謙虛實際上拉近了人們之間的差距,彷彿這個世界上就只有傻瓜似的。

2019/02/17 | 精選書摘

叔本華《孤獨通行證》:​​​​​​​衣食無憂者不必卑躬屈膝

當我們考慮到人類有那麼多的需求,人類的整個生存都建立在這些需求之上時,就不會再驚訝於財富如此受人尊崇,甚至比世上任何東西都更榮耀的事實了。

2019/02/17 | 精選書摘

叔本華《孤獨通行證》:​​​​​​​​​​​​​​外表比你想的更重要

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於接觸到的每一個人,都會仔細觀察他的相貌,試圖從他的外在特徵偷偷發覺到他的道德品性和智力才能。如果靈魂和身體是兩回事,那麼二者的關係就猶如一個人與他所穿衣服的關係。

2018/07/12 | 精選書摘

《解釋給每個人聽的倫理學》:倫理學從何而來?這個問題有三大類解答

你知道,界線不一定畫在宗教和哲學之間。事實上,對於「倫理學從何而來」這個問題,第一類解答主要在說:「它並非來自人類」。

2018/05/20 | 精選書摘

尼采《瞧,這個人》:《悲劇的誕生》這本著作道出了一個巨大的希望

我究竟怎樣發現了「悲劇的」這個概念?「肯定生命本身,哪怕是處於最疏異和最艱難的難題中的生命;求生命的意志。在其最高類型的犧牲中歡欣於自己的不可窮盡性──這一點,我稱之為狄奧尼索斯的,我把它理解為通向悲劇詩人之心理學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