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取消文化

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或稱指控文化(Call-out culture,亦譯嗆聲文化),是一種社群抵制行為,為網路時代的一種放逐形式,目的在於意圖用檢舉某人或某節目的內容不符合自己認同的政治正確,發動輿論討伐將其驅逐出其所屬的社交圈或專業領域交流之線上活動、社群媒體或是現實中的活動,使之失去原有社會關係平台的公開支持(即「平臺驅逐」)而無法繼續存在,最終「被取消」(cancelled)。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TNL+ 2023/09/08 | TNL國際編譯

美保守派基金會「大學言論自由度」排名,名校哈佛大學被評「0.00分」吊車尾

在FIRE和大學調查機構College Pulse共同發布「2024大學言論自由度排名」中,哈佛大學拿到的成績只能用敬陪末座四字來形容,是248所列入排名的大學中的最後一名。另外,更讓人感到詫異的是,該言論自由度排名甚至將哈佛整體的評分打上0.00分,並在言論環境的標註上寫上驚人的「糟透了」(Abysmal)的評語。

2023/09/04 | TNL特稿

吳曉樂讀《始於極限》:痛了就喊痛,人的尊嚴就從這裡開始

女性主義先驅上野千鶴子與新銳作家鈴木涼美,年齡相差四十歲,各自走過波瀾壯闊的人生。兩人以一年的時間互相通信,深刻討論情色資本、母女、戀愛與性、婚姻、工作、獨立、男人等,與女性切身相關的十二大主題。一字一句直指核心,無從逃避。從現實的極限出發,叩問真正的解答與希望。

TNL+ 2023/07/22 | 貓心(龔佑霖)

有時候「指名道姓」的MeToo運動,真理並不會越辯越明

MeToo運動的過程中,因為指控時舉證及查證的不易,在加害及被害者的僵持下,容易產生「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或獵巫的可能,那我們可以怎麼做呢?「要指控請不要指名道姓」、「堅守Only yes mean yes」上述兩個辦法可能是解決的方針。

TNL+ 2023/07/10 | TNL國際編譯

從爭取種族平權到「取消」政治不正確,覺醒(woke)文化如何撕裂美國社會?

對於新左派來說,擺在眼前的種種問題皆須改變,才能結束系統性的種族主義。然而,沒有法律能做到、沒有候選人能做出承諾。但由自己覺醒所發起的各種「正義」反制措施,卻能為顛覆壓迫注入解放的元素。

2023/07/04 | 國際大風吹

如何借鏡美國經驗?「取消文化」不是#MeToo的幫手,反而容易讓運動失焦

取消文化之所以流行,是因為受害者用一般的方式很難討回公道,畢竟走法律程序往往不容易定罪,這個時候,取消文化等於把伸張正義的責任交給了一般大眾,但每個受害者想要的正義不一樣,每個加害者應該受到的懲罰也不盡相同,所以網路鄉民的公審常常會顯得太草率,反而製造更多爭議,或傷害#MeToo運動的正當性。

TNL+ 2023/06/19 | TNL國際編譯

美國Z世代「少年清教徒」掀起「反粉絲文化」,同人創作、CP全被貼上病態標籤

例如美國動畫作品《聖戰士:傳奇護衛》(Voltron)的粉絲,就曾掀起一場旨在揭露和反對粉絲涉及戀童癖的運動。然而,這些人並非真的認為戀童癖不妥,而是集體厭惡特定CP並發起戰爭,且將所有支持該CP的粉絲妖魔化成為戀童癖。(被批鬥的情侶Shiro和Keith在第一季的年齡分別約為25歲和18歲。)

2023/06/10 | TJ

【關鍵眼中盯】讓加害者「社會性死亡」,政黨該做的不是「止血」而是排出髒血

我們當然不可能像布萊德彼特在《惡棍特工》裡對待納粹軍官一樣,拿匕首在每個加害者額頭上刻下印記,但相較許多政黨或候選人因為選舉考量,用盡各種手段力求「止血」,若真有心要剷除權勢騷擾問題,負責任的領導者應該是要不斷提醒社會這些加害者的存在,盡可能讓他們現形。

2023/05/27 | 德國之聲

管住嘴或邁開腿?言論審查下的中國脫口秀,抖得開包袱嗎?

中國脫口秀圈近日因「作風優良,能打勝仗」引起熱議,有網友戲稱,中國言論審查太苛刻,想搞脫口秀「要麼管住嘴,要麼邁開腿(潤至自由世界)」。脫口秀演員們如何看待不斷收緊的審查紅線?脫口秀在兩岸又有何差異?《德國之聲》訪問了4位曾在兩岸演出的脫口秀演員,請他們將「脫口秀在中國」的包袱一一抖開。

2023/05/12 | 讀者投書

【美劇】Netflix《怒嗆人生》:冤冤相報的「憤怒」,在發現「你和我是如此相像」後而救贖

影集《怒嗆人生》與電影《媽的多重宇宙》一樣,取材自美國亞裔移民的生活,不過它卻摒除了電影絢爛奇幻的視覺特效與設定,改以寫實路線透過「憤怒」穿針引線,一步步揭露男主角丹尼與女主角艾美內心的匱乏與空洞。但是,劇中角色如何解放自我,在盛怒中獲得救贖呢?

TNL+ 2023/04/29 | 傅紀鋼

【美劇】Netflix《怒嗆人生》:全劇充滿政治正確、說教感重,編導根本沒有拍藝術片的才能

近期被奉為神作的Netflix劇集《怒嗆人生》,描述兩位亞裔美國人因為一場車禍路怒,產生的各種人性與內心探索。但樣板的角色設計,以及平淡的情節設計,加上120分鐘能交代的劇情卻花了10集共330多分鐘,讓人覺得那些衝突遠比不上《寄生上流》的直接明瞭。

TNL+ 2023/04/01 | 傅紀鋼

【影評】《TÁR塔爾》:本片導演的敗筆實在太多,浪費了編劇的巧思與布蘭琪的演技

由Todd Field執導,布蘭琪主演的《TÁR塔爾》,採用女同志、古典樂指揮等元素作為題材,看似企圖藉此探問當今社會的指揮家到底有什麼價值,政治正確下的藝術創作自由等大命題。但導演選擇用極其隱晦的方式帶過,所以觀眾只覺得她好像受困於什麼陰影當中,走不出來。只看到一大堆女主角的日常生活,無意義的慢跑與打拳,然後不知道她在對抗什麼,煩惱什麼。

2022/12/03 | 讀者投書

當「政確」成為正確,我們正在喪失廣納多元文化與意見的初衷

政治正確概念本質立意良善,但追求「政確」成為走向「正確」路上最省力的辦法時,反倒阻礙審視甚至改變方向的可能,甚至可能讓「政確」被商品化、與資本巧妙掛勾於貨架上販賣,成為操弄消費者的風向球。

2022/11/12 | 歪脑|WHYNOT

翻開這本書,你只能更喜歡或討厭她──J·K·羅琳與她的新偵探小説

以哈利波特系列聞名的作者J.K.羅琳,如今再度化名「羅伯特・加爾佈雷斯」(Robert Galbraith)推出第六本偵探小說。外界認為她將自己的經歷投射在書中角色Edie身上,因Edie也同樣經歷網路霸凌、取消文化以及被質疑為「恐跨者」,這些都「恰好」與J.K.羅琳在現實生活中的遭遇相似。

TNL+ 2022/10/23 | TNL特稿

獨裁者希特拉畫作該燒不該燒?可議不可議?

英國國營電視頻道Channel 4為新節目買了希特拉(希特勒)一副畫作,讓觀眾決定畫作是否要由主持人銷毀。「每件作品都有其支持者,希特拉的作品也不例外,爭論的焦點在於這件藝術品的存亡是否應取決於其創作者—希特拉的道德品德。」

2022/09/06 | 讀者投書

從最後一位國寶押運人逝世,反思故宮文物保存的困境與展望

故宮不僅限於台灣或兩岸三地,更是世界性、全球性的博物館。對於故宮所珍藏之文物,除了應了解其價值與保存的艱辛之外,在推廣層面宜減少先入為主之想法,在包容、尊重勝於對抗、批判的角度中進行交流,同時避免落於取消文化的惡性循環中,如此將不負千年文物所留下的珍貴價值,故宮也能真正地走向世界。

TNL+ 2022/08/30 | 罵克伍陸

【漫畫話經典】《純情房東俏房客》:後宮漫的里程碑,新科參議員赤松健是否仍「可以色色」?

可以說,赤松健在《純情房東俏房客》的成功,與其說是個人獨到的創作天分,不如說是只有深諳御宅文化、長期於同人誌圈活躍、深愛Galgame的創作者策略性地將這些元素投入漫畫,才能做到的創舉。

2022/08/21 | 讀者投書

「政治正確」成為獵巫行為的標靶,「取消文化」是否也成為網路霸凌的一種?

近年來「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盛行,有人批評此現象引發人們恐懼心理,深怕一不小心遭到網友群起攻擊,同時縮小了言論自由與多元化的容忍度。「取消文化」看似是公眾對於有聲量或資本的人的反制措施,然而無限擴張的檢舉理由,使得「取消文化」逐漸在社群間形成一種肅殺的獵巫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