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受害者

受害者(英語:victim),是社會衝突事件中受傷害或損害的一方。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9/28 | 精選書摘

《越線的韓國人,劃線的日本人》:日本的霸凌本質在追求未滿足的控制需求,韓國則在於「甲方行徑」

甲方行徑的本質是「利用自己優越的地位,強迫對方從事不當的行為」。從這個意義來看,韓國社會中幾乎所有人際關係都存在甲方行徑。甚至是對上位者的甲方行徑感到憤怒的乙方,面對比自己社會地位低的人時,竟也站在甲方的位置上做出甲方行徑,這種矛盾的情形並不少見。

TNL+ 2023/09/28 | 胡芩

PUA群組鎖定輔大女學生:Beta自以為Alpha,這群「普信男」大概誤信了自己的魅力

我認為此次新聞描述的PUA社群比較像是網路上說的「普信男群體」,或許只是對方的反應沒有太冷淡就自以為有對方有上鉤的可能,他們應該只是缺乏性別意識的刺裸裸討論搭訕女生。另外也有女性苦主直呼無奈,遇到只能被迫加好友,先加了好友再封鎖,這些群組成員大概只是在測試學習的經驗。

2023/09/2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林秉樞施暴案定讞,只要再服刑14天,高嘉瑜:難以弭平傷害、只會讓加害者更囂張

扣掉林秉樞被羈押的日子,最後只要關14天。高嘉瑜表示,林秉樞沒有悔意也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受害者的傷害難以弭平,只會讓加害者更加囂張、逍遙法外。高嘉瑜說,她會透過修法,保護更多的受害者,也希望有更完善的制度,幫助受害者勇敢站出來。

2023/08/16 | 精選書摘

《視覺傳達設計》:戲劇曲線是「封閉系統」,確保觀眾會按照導演設定的方式解讀故事

不論你是媒體編輯、設計、攝影、廣告文案、電影導演、電視企製、網頁規劃,從挑選圖像到決定色彩,從撰寫文案到挑選設計,你不能只懂自己的專業。成功的創意,需要全盤的整合。過去你對這些技術一知半解,現在你可以全面透視,搶先一步精準整合。

TNL+ 2023/08/09 | 張博丞

美國——在種族歧視下被消音,警察與黑人互不信任造成惡性循環

庫欣指出,社會容易將嚴懲兇手與捍衛被害人權利劃上等號。但其實在兇手落網後,被害人尚須面對,在司法體系中沒有發言權、心理輔導、經濟賠償、安全缺乏保障等問題,這些都需要政府積極處理,以及民間持續監督。若國家僅僅專注於懲罰兇手,則被害者的權益反而會更容易被忽視。另一個兇殺案被害人家屬羅溫斯坦也直言:「僅關注加害者的行為,根本是在『榮耀兇手』。」

TNL+ 2023/08/08 | 張博丞

韓國——拿不到賠償還被網路霸凌,梨泰院被害人家屬的持久戰尚未結束

許多家屬不僅沒有獲得國家所承諾的賠償,反而還須面對民眾在網路上的言語攻擊:「又不是戰爭英雄、也不是為國犧牲,為什麼要用我的稅金,為什麼要去補助吃喝玩樂而死的人,真的不能理解。」民間百姓該如何安慰家屬,給予倖存者與家屬力量?或許正如倖存者李善敏所說的:「面對倖存者與死難者家屬,我只想對他們說:『發生的這一切,並不是你的錯。』」

2023/07/24 | Right Plus 多多益善

MeToo受害者為何當下不求助,時隔多年才說出?五個讓人難以啟齒的困難點

MeToo運動至今,開始有出現另一派的聲音,指責十幾年前的事件卻在現在才說出,是不是有所圖?又或者認為被害者與加害者之間有複雜的情感關係,並不是完美的被害者等等。這些言論其實是輕忽了被害者在遭受性暴力的創傷,以及對外求助的多重困難。《多多益善》整理出受害者求助的5大困難,以及作為重要他人的我們,可以怎麼從旁協助。

2023/07/21 | 歪脑|WHYNOT

遲到多年的台灣MeToo運動衝擊空前,「亞洲第一」的性別平權難以改變父權沉痾?

這場MeToo運動,是對台灣「人權立國」和制度願景的一場全新考驗。但是,它並不説明台灣的性平努力就失敗了。在父權社會,性騷擾現象其實一直存在,只是在MeToo運動之前沒有被揭露、被重視、被公開討論,除了女性被輕視、大眾認知不足的問題,還有礙於人際關係和權力結構壓力,令其無法形成公共議題。

2023/06/28 | 讀者投書

當私密影像外流受害者站在你面前,你會對他說什麼?

針對「未經同意散布私密影像」的議題,三位政大與交大的大學生組成Snails+團隊,於6/11在台北捷運中山站發起一場街頭行動:為彰顯外流社群的真實樣態,Snails+蒐集了來自網路各處的戲謔、攻擊性留言,並將象徵觀看流量的標誌圖示貼滿受害者的全身,站立於街頭,邀請民眾上前正視並感受此情此景,最後撕除她身上的傷害。

2023/06/27 | 精選轉載

台灣MeToo為何現在才出現?加害者真的有誰被「社死」嗎?

台灣應該是全球最用力使用法律打擊性騷擾的國家,但我們的問題是,法令落實的程度令人擔心。從政黨、青年導師、文化藝術產業、社運界、學術界、演藝界等案例層出不窮,都顯示法令多也無法讓人放心;畢竟絕大多數的機構和組織對性騷擾案件的認知與訓練都相當不足,而位處不同位置的受害者也無法信賴體制,被迫噤聲。

2023/06/21 | 精選轉載

從何則文事件看PUA:這種自以為沒事的惡意,為什麼這麼理直氣壯?

PUA的受害者其實不會是典型的反抗樣態,反而會對加害人亦步亦趨、非常聽話,深怕在哪些地方沒有做好就會導致加害人的不開心,繼而被調動出那些痛苦的情緒時刻節點。對PUA的基本認識後,請幫我再看看這次事件受害當事人發文的內容,就更能了解為何文字脈絡裡,其實充滿了心智控制的影子。

2023/06/20 | 方格子vocus

不能就這麼算了:如果為了公平,那就應該公平

Metoo的現象並不是訴諸司法,卻是大眾輿論,然而,至少最低程度我們也該做到「公平」,至少要對等對待任何一方,該留下空間讓被指控方有說話空間,同等對待他的答辯。畢竟初衷不正是在「公平」嗎?因為,資訊匱乏情境下的判斷,永遠都是魯莽的。

2023/06/10 | BBC News 中文

販賣性暴力:BBC揭露性侵影片「癡漢」網站的幕後主謀

許多女性像孝子一樣,在公共場所遭遇猥褻。她們當中有的人還要面對另一種侵害:性侵的過程被拍下來,影片甚至在網上出售。我們發現三個中文網站出售和製作數以千計的性侵影片。

2023/06/06 | 合和拾間 小當家

把單純校園當成自己的極樂後宮,這種「情慾流動」的狼師到處都有

看完T這位狼師的故事,我們有必要讓這些運用權勢騷擾、誘姦、甚至性侵的人知道,事情不會就這樣過去,「女性的身體不是你們的遊樂園」你們要為逞一己之私欲,造成他人痛苦的行為付出代價。

2023/06/05 | 精選書摘

《你真的可以選擇不原諒》:很多被害者都是迫於犯人的脅迫,不得不答應和解

本書率先從受害者與家屬的角度,解析為什麼我們可以坦然接受「不原諒」這個選項,以及如何用正確的視角與態度來與受害者相處,陪伴他們重回寧靜的生活。人類擁有非凡的自癒能力,但作者發現,「身邊人適當的關心與健康的支持態度」是另一個強大的因素,可以使自癒力更加堅固。

2023/05/24 | 張博丞

美國伊利諾州451名天主教神父性侵1997名兒童,檢方消極處理是「不願再揭開兒童的傷疤」

一名被指控虐待許多小男童的神父,被教區的兒童稱為「快樂之手」,他多年來一直逃脫法律制裁。檢察官在面對指控時,往往選擇消極處理,原因是不希望為了懲罰他,讓孩子們面對法律程序,再度揭開他們的傷疤。報告表示,該名神父在1990年開始受到指控後,便多次更換教區,直到2008年才結束神職工作。報告稱,他從未因虐待孩童而受到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