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

文言或古文,漢文化圈外通稱古典漢文(英語:Classical Chinese),當今受「白話文」一詞影響而常被贅稱爲「文言文」;此外,日韓朝常稱爲漢文,以區別於「胡語」、「夷語」、「番語」、「外語」等稱呼。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2/07 | 方格子vocus

112學測是混合題登場的第二年,看似沒有範圍的國文科到底該怎麼準備?

112學測是混合題登場的第二年,在108課綱改革的浪潮下,素養導向的評量成為趨勢,而看似沒有範圍的國文試題,細究仍有規律可循,選文多從課文延伸,只要平日認真上課,並且從中培養閱讀各類文本的能力,相信考前無須花太多時間準備,亦不用死背太多知識,便可在國文這科上取得不錯的成績,以下提供給要考學測的高中生幾點建議。

2023/01/07 | 《思想坦克》

「台灣學生的寫作能力,正以雪崩的速度在崩壞」,身為教師這樣的發言既不科學也不道德

筆者並沒有全盤否定中國古典語文,只是必須反思中國古典語文要在什麼比例和架構下教授和薰陶,才是必較健全的做法,也才能夠體現而不是壓抑台灣多元語種和多元文化的歷史與現實。只是對於那些大中國主義者而言,多元語言與文化只有在以中國為骨幹的框架裡才有意義,才會被認可。

2022/03/27 | 讀者投書

「年輕人不應把青春浪費在古文上」?我們來看看英國中學教育和考試有多少「古文」

從2015年開始,英國高中畢業會考英語文學的考試包括至少一部莎士比亞的戲劇、至少一部19世紀的小說、從1789年以來的詩歌作品,以及從1914年以來英國小說或是戲劇,這難道是叫做「封建」與「造神」?

2022/03/12 | 魯汶的袋熊先生

討論大學國文必修該不該廢除,先想想「學習語言」的意義是什麼?

到底大學應不應該要有國文必修呢?讀古文到底有什麼好處?不讀會不會「靈魂枯竭」?你一定也聽過這些討論,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或許該從「學習語言是為了什麼」來開始推論......

2022/01/25 | 方格子vocus

從學測國綜反思古文教學:教十五篇,考另外十五篇怎麼辦?

在古文十五篇的教學及學習上,可以從古文慣用的字詞、句法的理解出發,並熟記基本功,接著再練習分析文章內涵及架構,最後再扣連作者的寫作目的及文體特點,老師應該引導學生從點到線到面進行學習。

2022/01/05 | 魯汶的袋熊先生

討論「要不要教文言文」之前,你可曾發現課本上都沒有「負面」的詩詞歌賦?

並不是古文不該讀,而是別把古文當聖經,因為古文有自己的時代氣質,更有自己的時代侷限,因此我們不應該讓那些詩書禮樂來同化我們,而是讓我們去同化它們。我們不該忘記曾經有人用這種形式、這種意象、這種文法去寫一種心情,它們,更應該是我們靈感的來源。

2021/11/15 | 方格子vocus

中國文學的「文體」與「文章」(下):無論習作還是研究古文,辨體都是極為重要的工作

在當代的語境下,學習歷代文章,如能掌握兩書〈序說〉之內容,不啻掌握「探驪得珠」的巧門;在習作古文時,既能抓住寫作重點;將來研究古文,也比較可以深入精髓。

2021/11/15 | 方格子vocus

中國文學的「文體」與「文章」(上):因為種種因素,對歷代所有文章作系統分類相當困難

談到文章的體裁,古人常以「宮室之有制度,器皿之有法式」為喻,認為一個文章作者,不可能捨去這些「制度」、「法式」,率意而為;否則必然陷入混亂,不知所從。所以學習歷代文章,應先懂得「辨體」。

2021/08/24 | 魯汶的袋熊先生

「中國夢」的受害者必然有台灣,如何運用中華文化反制是一門藝術

中國夢的擴張,受害者名單當中必然也會有台灣。除了加強國防實力、穩定經濟、積極與美方互動、爭取國際認同之外,怎麼從文化上做到反制,以彼之矛攻彼之盾,合理的運用中華文化的精萃,也是一件需要去學習的藝術。

2021/06/24 | 方格子vocus

韓愈〈師說〉是一篇結構失敗的論說文,請你把論述過程講清楚好嗎?

〈師說〉論證的缺失不止於這幾處,本文僅嚐鼎一臠,望拋磚引玉,讓更多人去省思。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正是此一道理的展現。

2021/02/15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有人數三百、有人刷一萬──古代的酒價多貴?詩人都被坑了嗎?

喝的是便宜三百塊濁酒,遙想的是陳思王平樂宴飲的上萬塊美酒,這才是文學的真諦啊。這麼說來讀這些詩歌,倒是給了我們另一種增添想像力的方式,而不一定與貧窮或富有相關。

2021/02/07 | 讀者投書

白居易〈慈烏夜啼〉不符合新課綱精神,別以教育之名洗腦學生

白居易〈慈烏夜啼〉一詩,旨在奉勸世人及時行孝,立意良善,但卻利用了吳起做為負面實例,只陳述了來龍去脈之中的「部分事實」,讓讀者無法理解「母歿喪不臨」的背後,其實是隱藏了一言難盡的掙扎與權衡。

2020/06/03 | 讀者投書

認為讀蘇軾和文言文才不會「靈魂乾涸」,是對「語言意識」的某種糾結

倘若國文科教育執著於文言文的篇數,卻如此換湯不換藥(換課綱卻不換師培、教法與評量),學生並不會因此從蘇軾的作品中獲得實際的心靈成長,只會繼續納悶學習文言文的必要性。

2020/03/28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梁朝滅亡陳朝建立,庾信也想歸國返鄉,無奈就只有他跟王褒上不了包機

既然「思鄉」是普遍情感,好像被鎖國滯留海外也不是什麼多特別的事,但說起南北朝比較悲摧的例子,好比那些只是出一趟國,回來時就發現被鎖國或亡國的作家。像寫〈哀江南賦〉的庾信,與寫〈歸魂賦〉的沈炯。

2020/02/01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與盛世夢同時的大瘟疫:「建安七子」病死四人,「治世之能臣」曹操也束手無策

不過即便時隔兩千年,遭遇這樣疫病流行,我們仍然感到恐慌,爭相搶購口罩。有時我真的覺得這就是歷史,就是人性,就是文化傳承。

2019/12/17 | 逗點文創結社 comma BOOKS

專訪《地表最強國文課本》陳茻:我們不要去神佛的世界,只要做一個血肉飽滿的人

來到第二冊,陳茻從更黑暗、失敗的面向,進行中國古代人文經典的解析,在如此時機看來恰恰有濃烈的亡國感,不管是因於在清朝為官、被視為人格染污的吳偉業及他筆下〈圓圓曲〉裡的吳三桂,或是詩聖、詩史杜甫在唐朝的顛沛與漠視,乃至老子對遠古自然社會的嚮往,無不是動亂大環境裡飄盪的個人心事。

2019/10/06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人民幣真香啊!香到讓人變了口音?

學習哪種口音是個人自由,背後當然有算計、有意識型態,也有生存的考量。只是每次看到古今那種趨附的行徑,是如此類似,我就覺得有一種即便穿越古今,卻又不曾有所改變的深切體會。

2019/09/26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專訪《地表最強國文課本》作者陳茻:進行教育工作,我時常很憤怒

陳茻的國文課本真能扛住「地表最強」這四個字的原因,不在於擔任過健身教練的陳茻身材壯實,而在這系列「國文課本」的重點不只「教國文」,或者說,它展現出「真正教國文」應該要有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