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或古文,漢文化圈外通稱古典漢文(英語:Classical Chinese),當今受「白話文」一詞影響而常被贅稱爲「文言文」;此外,日韓朝常稱爲漢文,以區別於「胡語」、「夷語」、「番語」、「外語」等稱呼。 --來自 維基百科
這種曬月薪的炫耀或哭哭的行為,在往後得到頌讚。大概就是現在什麼「公務人員財產申報法」或「公務人員財產來源不明法」的由來。
「世之知音者,知此言之非謬。如曰不然,請待來哲」這句看來沒啥厲害,但現在翻譯的粗俗一點,其實就是引戰宣言,就是「沒有很可以但你惹不起」。
古文的普及與介紹原本就不是為了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有些軼事如今想來發噱,足以為笑樂,但更重要的是過去人們造就了些既成的謬錯,耗費了千百年來到這個現代性的當前,我們將之予以修正。
認真說是阿嬤當然很重要,古文要阿嬤讀得懂也是有意義的。但一國一民之語文教育政策方針,不作民調不辦公聽,不問蒼生去問阿嬤,這真的就有點問題了。
眼見時代的巨輪碾壓興替,這才覺得眼前一切紛紜甚囂的糾結,其實只是歷史的片羽、宇宙的微塵,那麼這樣來看,在如何壯盛的紛爭終究落幕,而回過頭我們終究以另一種文言的姿態被記下一筆,或根本湮滅無存。
我覺得這也就是讀古文給我們現代人最大的意義所在。它簡直像機器貓偷藏在書桌抽屜裡的時光機,雖然改變不了什麼,但好像就覺得自己沒那麼孤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