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30 | 讀者投書 《親愛的房客》:放置在台灣當代景觀中,一份難言之隱的「愛」 這世界有好多很痛、麻煩又一點也不想面對的事情,但我們都在《親愛的房客》裡面對了。 親愛的房客 莫子儀 More... 鄭有傑 陳淑芳 白潤音 台北電影獎 金馬獎 2020金馬獎 金馬57 是元介 吳朋奉 沈威年 謝瓊煖 王可元 姚淳耀 法蘭 在夢裏 家庭 院線影評專欄 2020/10/23 | 溫溫凱/地下電影 專訪《親愛的房客》莫子儀:娛樂產業需要的是明星,表演藝術需要的是莫子儀 莫子儀是自我矛盾的演員,卻在時間的淘洗下,沖刷出希臘悲劇式的衝突美感。 親愛的房客 鄭有傑 More... 莫子儀 陳淑芳 白潤音 專訪 台北電影獎 金馬獎 2020金馬獎 金馬57 是元介 吳朋奉 沈威年 謝瓊煖 王可元 姚淳耀 法蘭 在夢裏 家庭 男主角 影帝 2020/07/30 | 讀者投書 《日子》:走過花甲之年,蔡明亮的創作更趨於純粹 《日子》刻劃的不是人物,而是軀體的行為與超驗。 蔡明亮 日子 More... 影評 台北電影節 台北電影獎 李康生 亞儂.弘尚希 曼谷 台北 生活 柏林影展 金馬獎 2020台北電影節 2020/07/27 | TNL特稿 專訪台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阿紫》導演:雲林海口新住民生活磨礪的痕跡 「雲林」是全台灣單親爸爸比例最高的縣市,這樣的家庭結構狀況,讓吳郁瑩開始了解附近的新住民社群,走進一個個客廳,聽聽故事,而後有了《阿紫》。 阿紫 紀錄片 More... 台北電影節 台北電影獎 金馬獎 最佳紀錄片 最佳剪輯 2020台北電影獎 越南 新住民 越南新娘 吳郁瑩 女性 專訪 2020/07/13 | 翁煌德/無影無蹤 台北電影獎改制後第二年:《返校》成最大贏家,不當「小金馬」走自己的路? 今年是台北電影獎改制的第二個年頭,為了讓沒有關心過去賽制的朋友理解差異,請容我簡要說明。 台北電影獎 台北電影節 More... 下半場 返校 日子 江湖無難事 那個我最親愛的陌生人 親愛的房客 得獎名單 頒獎典禮 台灣電影 李烈 李亞梅 2020台北電影節 2020台北電影獎 2020/07/11 | 王振愷 台北電影節閉幕片《日子》:療癒疾病的日記電影,但人與人注定是過客 《日子》像是一篇蔡明亮面對李康生,又或是自己生病時所寫的日記。 蔡明亮 日子 More... 影評 台北電影節 台北電影獎 李康生 亞儂.弘尚希 曼谷 台北 生活 柏林影展 金馬獎 2020台北電影節 2020/06/24 | 既視感 另一種視角看台北電影獎的困境,與中國抵制金馬獎風波息息相關 讓更多作品被看見、替觀眾找出最好的電影,當好電影、好表現出現時絕不漏接。我想這才會是台北電影獎的使命。 台北電影節 台北電影獎 More... 2020台北電影節 2020 Taipei Film Festival 2020台北電影獎 電影 台灣電影 金馬獎 劇情長片 短片 紀錄片 動畫片 2020/06/24 | 餵電影 WEi MOViE 專訪台北電影節總監李亞梅:去年改制、今年疫情,燃燒「行銷魂」幫台灣餵養視野多元的觀眾群 2018年9月,年滿20歲的台北電影節由電影實務經驗豐富的李亞梅接任總監一職,透過專訪了解李亞梅這兩年做為影展總監的看法。 台北電影節 台北電影獎 More... 國際新導演競賽 2020台北電影節 2020 Taipei Film Festival 李亞梅 台灣電影 電影 專訪 行銷 明星 金馬獎 影展 2020/06/24 | 溫溫凱/地下電影 專訪「國際新導演競賽」選片人:台北電影節獨家單元,挖掘與世界接軌、符合國新「體質」的新銳佳作 「國際新導演競賽」自2005年起舉辦,是台北電影節除了「台北電影獎」之外的競賽單元,且是不分地區,放眼新銳導演的國際競賽。 台北電影節 台北電影獎 More... 國際新導演競賽 2020台北電影節 2020 Taipei Film Festival 破處 惡之畫 夢遊潛水艇 阿伊努之森 她房間裡的雲 流離公路 誰是外來者 鳥是海與樹的孩子 無名之歌 人魚祭 這不是一場葬禮 我的好叔光 新銳導演 專訪 2020/05/26 | 芬多經 浪子此行一去不回頭,天生演員吳朋奉的最終謝幕 吳朋奉曾表示,對他來說,生活一定要像玩樂一樣,要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對於上下班刷卡的日子感到痛苦無比,渾身不對勁,因此打死也不想成為上班族。「這個社會如果需要演員,就會需要我,我可以一直演到死。我好快樂,可以面對來看我表演的觀眾,他們抱著歡喜的心情來,這就是我最大的歡喜。」 吳朋奉 父後七日 More... 歸途 雙瞳 賽德克巴萊 浪子回頭 浪流連 茄子蛋 台語 演員 阿莉芙 幹天幹地幹命運幹社會 鏡子森林 詭絲 驟逝 三金 金馬獎 金鐘獎 台北電影獎 2019/10/02 | 翁煌德/無影無蹤 2019關渡電影節總評:新世代啼聲嘹亮,看見台灣影像的多元性 許多人認為台北電影獎、金馬獎能反映一年下來台灣電影的風貌,但因為入圍名單有限,又是以競賽為目的,許多「璞玉」其實沒有獲得展示的機會,有時甚至不容易從這些大獎的入圍名單看見台灣一年下來創作的多元性。由此,專注鼓勵學生創作的關渡電影節便顯得極具可觀性。 影展 關渡電影節 More... 金馬獎 台北電影獎 2018/08/30 | flyingV 《靈山》導演蘇弘恩專訪:回家,紀錄片躲不開的宿命 《靈山》故事非常簡單,導蘇弘恩伴隨身為獵人的外公早起,餵養牲畜、照護農地、修建房舍、和族人串門子、上診所健康檢查、在各個季節祭祀祖靈,過著年復一年的日子,時時刻刻替狩獵做準備。 Flying V 靈山 More... 蘇弘恩 太魯閣族 獵人 原住民 山胞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TIDF 公益播映 台北電影獎 2018/05/17 |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TIDF20週年】不會結束的對話 有人說攝影機是一把槍、一把刀,拿著它是在逼迫被攝者,但如果這個逼迫的意義是好的,我不覺得有什麼不可以⋯以《日常對話》獲柏林影展泰迪熊獎的紀錄片導演,黃惠偵表示電影帶來了距離,讓我們可以抽離地看這些年我們發生了什麼。 日常對話 黃惠偵 More... 同性戀 泰迪熊獎 柏林影展 台北電影獎 私電影 2017/06/26 | 台北電影節 【台北電影節】動畫片整體觀察:邁向全球化時代的驚喜與展望 下一階段更重要的課題,將不再是尋求創意與形式的偶然碰撞,反而應該沉靜下來,深度挖掘題材的普世價值、鍛鍊由內而外的風格特色,與培養國際水準的競爭力。 台北電影節 動畫 More... 紀柏舟 台北電影獎 2017/06/22 | 台北電影節 【台北電影節】陳俊蓉:創作者的初心與注目 可以奢侈享受完整電影創作自由的短片類,因為沒有劇情片的商業包袱、沒有紀錄片的意旨負荷、也沒有動畫片的技術門檻,短片創作因而能從取材到形式皆無所限制,一切但問初心 台北電影節 短片 More... 陳俊蓉 台北電影獎 2016/07/16 | Jesse 2016台北電影獎頒獎典禮 《只要我長大》獲得百萬首獎 一年一度的台北電影獎項今晚公布,其中百萬首獎由原住民題材的《只要我長大》獲獎,該片在本屆台北電影獎中一舉奪得5項大獎,成為今晚的最大贏家。 台北電影節 台北電影獎 More... 百萬首獎 只要我長大 陳潔瑤 許瑋甯 2016/07/01 | 台北電影節 2016 台北電影節:18歲的新改變 今年的策展方向從概念出發,嘗試用與城市生活比較貼近的方式,我們在十八歲、十八年的時候,提出一個不同的變化,希望在這個屬於城市、屬於台北的影展裡面,在今年夏天,不管是放映獨立性的、豐富的、故事性的、藝術性的電影,都能讓大家感覺很貼近的一個電影節。 台北電影節 tff More... 台北電影獎 焦點影人 狂想之境 感官嘉年華 國際新銳導演競賽 未盡之旅 浮世回聲 未來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