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台商

臺灣商人,簡稱臺商,是指來自臺灣的企業家或商人,狹義上通常是指在臺灣以外活動的中華民國籍商人,尤其在中國大陸者;廣義上則泛指不分國內外的臺灣企業與個人戶,但不包含台勞(指在各國受僱的中華民國籍勞工)。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9/2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華電信佈局國際,拿下台積美國與熊本廠大案,郭水義:台商在哪,我們就到哪

消息人士指出,中華電繼去年助台積電打造在美國建廠所需的網路基礎建設,近期也拿下台積電在日本熊本建廠合作案。中華電信在全球已有美、日、港、新、越、泰等11個據點。郭水義指出,目前仍缺歐洲,近期將成立歐洲團隊,「台商到哪,中華電就到哪」

2023/09/05 | Abby Huang

東協台商企業1000大調查:越南是台商最愛,馬來西亞、印尼未來發展潛力看好

「我們對東協的觀念要改變。」負責執行這次調查的中華徵信所(CRIF)總編輯劉任指出,據統計,2018年至2021年間全球外人投資(IFDI)金額下降,但對東協的投資卻逆勢成長兩成,投資於東協的外國金額已超越中國,是世界第3大的投資目的地,僅次美國、歐盟,台商在東協的佈局也不再是毛利低的中低階產業。

2023/09/04 | 今周刊

陸企「打群架」搶搭電動車浪潮!泰國產業重鎮地價飆三倍,台廠的機會在哪裡?

大廠爭相搶進泰國,也帶動土地價格飛漲,根據不少園區的公開資料顯示,作為東部經濟走廊EEC當中主要國際車廠聚落的羅勇府,短短幾年間地價已翻了3倍有餘,不少台商感嘆:「現在想去EEC設廠,根本就搶不到地。」那麼,台廠的機會又在哪裡?

2023/09/0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北京當局否認昆山台商撤離1/3,《南華早報》:中美角力導致供應鏈外移,台資另謀出路

國台辦5月間嚴詞駁斥傳聞指昆山台商已撤離達1/3,但在昆山投資設廠的台資企業主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像是定期辦聯誼聚會,去年解封的時候,席開30桌並不難,如今費力揪人最多也只能湊20桌。

2023/08/0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反間諜法、反恐法烏雲罩頂,中國天空密不透風,台商直呼「草木皆兵」生活緊繃

實際上,多年來當局在「防諜、反恐、維護國家安全」的任務下,相關防範手段越來越嚴密,以北京市為例,進站時人包安檢早已是搭乘地鐵的日常。面對如同天羅地網般的措施和法規,有本地民眾受訪時與官方口徑同調,認為「只要不犯法不做壞事,防得越嚴對老百姓越有保障」,但更多人對此不以為然。

2023/07/19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專訪】駐立代表黃鈞耀:讓立陶宛成為連結歐洲晶片設計與台灣晶片製造的節點

黃鈞耀認為立陶宛所在的中東歐地區,是台商全球布局的潛力區。原因之一是這裡教育水準高,有利於研發;二是此區市場從波羅的海到黑海,人口上億;三是中東歐營運成本不像西歐那麼高。「尤其俄烏戰爭改變了地緣政治,中東歐的經濟、科技力量會隨著政治地位的提升而獲得加強」。

2023/06/28 | 林宜敬

為什麼我反服貿?因為在中國大陸,台灣的服務業缺乏競爭力

台灣的法院基本上還是比較公正的,在法院判決之後,獲勝的一方不需要去還那個人情。但是中國大陸的政治關係沒有所謂的「公正」可言,誰的關係好,誰就可以獲勝。而且,獲勝的一方還必須去還那個人情。所以中國大陸的服務業到台灣發展,前景一片;而台灣的服務業到中國大陸發展,困難重重。

2023/06/21 | Abby Huang

反服貿運動十週年:柯文哲要「重啟貨貿」談判,學者憂促兩岸經濟一體化、非常危險

基進黨主席王興煥表示,柯文哲作為一個總統候選人,支持度穩定突破兩成,逼近三成,這樣有政治能量的總統候選人,喊出十年前被整個台灣社會以佔領國會運動否決的服貿、說要重啟,整個社會和年輕人「竟然無感」,「大家是不是不知道服貿對台灣的禍害?」

2023/05/2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葛來儀談2024總統大選:北京不熟悉侯友宜,傾向支持柯文哲

談到此次總統大選中國較屬意哪位參選人,葛來儀說,副總統賴清德過去發言讓北京緊張,加上民進黨被視為傾向獨立,賴清德被認為屬於黨內較激進派;至於侯友宜,北京也對他感到不安,他是本土台灣人,讓對岸聯想到李登輝,中國對他不甚熟悉。

2023/05/21 | 《思想坦克》

【書評】《從MIT到中國製造》:「從台商促統,到兩岸經貿互賴促統」這個思路大有問題

「從台商促統,到兩岸經貿互賴促統」這個思路本身就有問題。如果經貿互賴可以促成政治合併,那「北美自由貿易區」應該早就合併成一個國家才對。馬政府時代開放陸資、陸客後,反而造成多數人相信「跨海峽政商聯盟」壟斷「兩岸和平紅利」。

2023/04/26 | 李秉芳

台商被中共軟禁利誘,企圖吸收在國安單位任職的學長,遭檢方依國安法起訴

男到案後辯稱自己沒背叛國家,也沒有替中國發展共諜組織,單純只是不想在中國活不下去,才會假意幫忙試探學長,最後也沒成功,但檢方認為他第一次向探詢失敗後,又3次試圖接觸,認定他有替中國發展組識的意圖。

2023/04/23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台廠「去中國化」成趨勢,轉向東南亞、印度建立新供應鏈

觀察近幾年在去中國化趨勢下,台商南向東南亞打造新世界工廠的趨勢已逐漸成形。在越南因政府祭出優惠政策招商,加上DELL(戴爾)及APPLE(蘋果)兩大品牌廠號召下,包括廣達、仁寶、英業達等台灣組裝大廠都已進駐;印度則有鴻海、和碩、緯創等大廠前往。

2023/04/20 | BBC News 中文

中國首次調查台灣貿易壁壘 :二十大後結束讓利時代,兩岸政經脫鉤?

學者陳德昇也表示,台灣在貿易順差下「賺錢賺習慣了」,若北京改變現狀,台灣每年「損失幾百億美元跑不掉」,各產業也會被擾亂。「中國太大了,我們經不起他的傾銷,如果大陸進來的高麗菜賣5塊錢台幣你怎麼辦?台灣農民種的東西要賣給誰?到時候會有很多社會問題。」

TNL+ 2023/02/23 | 柳金財

如果國民黨訪陸就是「朝共」,那當年陳菊、賴清德訪陸又該如何界定?

賴清德鑑於九合一選舉後民進黨慘敗,曾提出重新調整民進黨的兩岸論述及倡議「和平保台」路線,支持蔡英文「維持現狀」兩岸路線,聲稱要與中共方面提出進行「有意義對話」及「建設性對話」;但卻又對國民黨及無黨籍政治勢力與陸交流大加韃伐、標籤化及污名化。這似乎顯示出民進黨在政黨層面與政府層面,存在不同調兩岸路線。

2023/02/1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國涉台系統王滬寧、宋濤動作頻頻,學者:新人新政力推兩岸「大交流」

王滬寧在去年12月開始已出現在全國台聯與台盟的會議上,代表已開始接棒對台工作。今年2月,王滬寧會見這次到訪的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訪團,更是對外昭示,他正式接管對台工作;而夏立言也成為中共二十大後,王滬寧首次會面的「台灣客人」。

2023/02/15 | 杜晉軒

從滷肉飯到肉骨茶:一名台商因90年代「南向政策」到馬來西亞,最後落腳怡保

來自台北的游先生,是1989年第一波南向政策到馬發展的台商,儘管2004後在台商西進的潮流下到了中國大陸發展,但退休後還是選擇回到怡保定居。數年前在機緣巧合下,游先生頂替了一個檔口,開始賣馬來西亞的華人美食肉骨茶,還有家鄉的滷肉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