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台海危機

臺灣海峽危機是指第二次國共內戰後,控制中國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控制臺澎金馬的中華民國政府兩個政權,雙方相隔臺灣海峽,在高度緊張的軍事政治氣氛下,因發生軍事演習、軍備競賽等多種對峙,甚至發生了一系列軍事衝突,而最終有可能引發全面戰爭的潛在危機。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11/1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拜習會倒數:習近平對美唱起軟調子、中國最在意台灣議題、美國將警告勿干涉台灣選舉

《BBC》13日報導,台灣議題是中國最在意的問題。不過,專家並不期待在台灣議題上有所突破。而前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也表示,只要「一個中國」原則受到尊重,北京願與華府就「所有問題」舉行談判,只要沒有人挑戰一中原則,就沒有必要使用武力;但若一中原則受到挑戰,戰爭風險將大大增加。崔天凱希望美國政客有足夠智慧甚至常識,不要輕易鼓吹戰爭。

2023/11/1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美學者投書《外交事務》:嚇阻中國攻台,單靠美國「硬實力」並不夠

何瑞恩和白明認為,部分國家,包括日本,由於自身軍事能力的關係,可以在這項策略上擔負起較大的角色;而其他像是新加坡和韓國,或許可以發揮較為利基的作用,例如提供美軍進行加油和維修的管道。華府夥伴愈多,戰略選項就愈豐富。美國2月與菲律賓更新「加強國防合作協議」,就給了美國9座菲國軍事基地的出入管道,讓美軍這9個鄰近台灣的基地操練兵力、儲藏軍事裝備。

2023/11/0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專家:真主黨若加入以哈戰局,可能影響美國軍援台灣規模

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報告顯示:「遠程飛彈至關重要,因為中國空防一開始非常強大,沒有飛機能接近到可以投下短程彈藥的程度。即使是匿蹤戰機也有風險。」格里科指出,美國將必須誠實處理這些權衡問題。她說:「戰略免不了做取捨。如果美國嚴肅看待印太地區和嚇阻中國,將不得不喬好目標和可用手段,這有時需要做出艱難的抉擇。」

2023/10/13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法國記者出版新書《台灣,女總統與戰爭》:蔡英文最重要的政績,是成功讓台灣成為國際議題

沃勒函說:「她提醒人們,台灣是一個遭受威脅的民主政體,我覺得她把國家打開了。而且她沒有外交失誤,8年來在國際上沒有失言、失禮、動怒,相當罕見;但她不軟弱,反而很堅定,例如不接受九二共識,也不明言獨立。面對中、美兩邊施壓,一直走在鋼索上,卻未踏錯一步。」

2023/10/1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以色列疏忽遭突襲,西方國家警鐘再響,澤倫斯基:以巴衝突恐分散對俄烏戰爭注意力

胡佛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柏曼(Russell Berman)在美媒《信使報》發表評論,指出以巴之間的戰爭將波及區域和西方世界,以色列的措手不及令人訝異,將對其政治產生深遠影響。柏曼認為,反西方軸心國包括中國、俄羅斯、伊朗、北韓,在多條戰線上進行反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伊朗涉入以色列的突襲,台灣是否成為下個目標是個問號,現實是西方國家遭到圍攻,華府應正視地緣政治挑戰。

2023/10/1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法媒專訪駐法代表吳志中:以巴衝突惡化可能開啟「世界第3戰線」,勿讓中國有機可乘

主持人打斷吳志中,詢問親中政黨的影響力。吳志中表示,親中政黨主張與中國和談,「但中國已明言,無論哪個政黨當選,他想要的就是攻打、拿下台灣」。風格犀利的主持人突然轉換話題,問道:「您是台灣人還是中國人?」吳志中表示,「我是百分之百台灣人,且中華文化是台灣的一部分;超過70%的台灣人民自認只是台灣人」。

2023/10/10 | 精選書摘

野島剛《中國的執念》:如何避免「昨日香港,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

「如何面對中國」,這個問題長久以來被稱為是「二十一世紀最大課題」。許多國家不斷提出這個疑問,而問題的答案正逐漸浮現:不是被中國吞噬的「香港化」,就是與中國保持安全距離的「台灣化」。該如何與中國打交道?要得到解答,必須深入探討「中國」這個國家的本質。本書將從台灣及香港兩地出發,為讀者呈現中國的真正面貌。

2023/09/09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北京侵台轉移內部壓力?分析師:解放軍無實戰經驗,短期內不可能

「台灣在美國已是家喻戶曉,中國很清楚若攻擊台灣,等於跟美國打,也許還要跟日本、菲律賓、澳洲打,那會是場大戰,中國完全還不到能面對這種情況的地步。」他認為封鎖台海是美國重大關切的利益,而中國軍力還沒準備好面對美國。

2023/08/17 | nippon.com 繁體字

美中對立與台海風險升高,中國的外資及富人階級爆「出走潮」

有「世界工廠」之稱的中國出現了外資撤離潮,以富人階級為中心紛紛避走海外。聽聽中國經濟研究權威專家、東京財團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員柯隆氏,分析為何中國人要逃離中國?這又與台海危機有何關係?

2023/08/0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美媒CBS News:兩岸風起雲湧,守護民主夢想成為台灣年輕人使命

在金門經營民宿的吳老闆帶著巴默參觀自家經過悉心翻修的中式風格院落。他說:「我們尊重中國文化,但不喜歡中國政府。我熱愛自由。我重視自由表達自身意見的機會。」

2023/08/0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日本戰略研究論壇舉辦日美台兵推,最重要意義是「正確認識台灣的價值」

李廷盛指出,日方人員透露,一年有3000多艘日本船隻通過台灣周邊海域,全球有6成貨輪經過台灣海峽,且台灣的經濟產值實際上已達到G20成員國的門檻;此次日美台兵推最重要意義是「日本正確認識台灣的價值」,反之,台灣也可藉兵推瞭解日方對相關事態的想法與處理方式。

2023/07/2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美亞太助卿康達向中國示警:台灣為全球經濟中心,北京勿挑戰台海現狀

美國國務院亞太助卿康達今(22)日表示,台灣是全球經濟中心,警告北京不要挑戰此一現狀;而日前法國外交政策顧問伯納(Emmanuel Bonne)也談到,若台海爆發危機,法國已經準備好與美國站在同一陣線,目前最重要的是「嚇阻中國」不要採取行動。

2023/07/2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路透:俄烏戰爭啟發,台灣打造無人機國家隊奮起直追

近年來台海危機升高,台灣國防部借鑑烏俄戰爭,與民間科技公司雷虎合作研發各類軍用無人機,以廉價的小型武器,卻可以抵擋大型且昂貴的武器系統為主軸,貫徹不對稱戰的國防策略。

2023/07/1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華爾街日報》:美日制定聯防台灣計畫,日本顧慮反戰民意不願承諾出兵

慶應大學教授森聰指出,倘若最壞情況發生,東京當局為何應該支持台灣防務的疑問,日本國內缺乏有意義的公開討論,這可能會導致政治混亂。專家警告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為了防止日本重蹈軍國主義的覆轍,文官對於日本軍隊施以嚴格控制,但這可能會減緩決策速度,而幾天時間過去就可能決定台灣的命運。

2023/05/27 | ASEAN PLUS 南洋誌

【東南亞週報】菲副總統薩拉退黨稱拒政治權力遊戲|伊朗總統訪印尼|前進黨執政之路存變數

薩拉表示不願意看到人民對他的信任,被政治權力遊戲所毒害,而小馬可仕對於薩拉的退黨一事,回應薩拉身兼副總統、教育部長以及國家終結地方共產武裝衝突專案小組召集人,有太多工作要忙,可能無法再分心於黨務。

2023/04/2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印度前外交官:1950年代兩度斡旋美中,提案棄金馬換台海停火

顧凱傑寫道,依前兩次的台海危機來看,早在1950年代,印度就已把主權議題與台海和平分開看待,「台海之事即印度之事」(what happens in the Taiwan Strait is India's business)的政策得到確立。他在文中說,直到今日,這項政策依然適用,因為台海一旦爆發衝突,勢將影響印度的安全與經濟。

2023/04/0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美軍事首長:美中未處於「戰爭邊緣」,台灣非常難以攻占

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密利(Mark Milley)警告,各界需要冷靜,美中即將開戰的論述已經「過熱」;此外他也對中國「征服」台灣的機會感到懷疑。

2023/02/11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2022台灣電子書市觀察:電子書店是為了讓讀者在「日常行為改變時仍能繼續方便閱讀」而存在的

值得注意的是,讀者的行為改變有極大比例並不來自「有電子書」這件事,而是「很多事都在網路上解決,所以買書閱讀這事最好也可以一併完成」的便利,一如當年許多讀者的購書習慣從實體書店轉到網路書店的原因是「已經有上網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