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0 |
美學者投書《外交事務》:嚇阻中國攻台,單靠美國「硬實力」並不夠
何瑞恩和白明認為,部分國家,包括日本,由於自身軍事能力的關係,可以在這項策略上擔負起較大的角色;而其他像是新加坡和韓國,或許可以發揮較為利基的作用,例如提供美軍進行加油和維修的管道。華府夥伴愈多,戰略選項就愈豐富。美國2月與菲律賓更新「加強國防合作協議」,就給了美國9座菲國軍事基地的出入管道,讓美軍這9個鄰近台灣的基地操練兵力、儲藏軍事裝備。
2023/10/11 |
以色列疏忽遭突襲,西方國家警鐘再響,澤倫斯基:以巴衝突恐分散對俄烏戰爭注意力
胡佛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柏曼(Russell Berman)在美媒《信使報》發表評論,指出以巴之間的戰爭將波及區域和西方世界,以色列的措手不及令人訝異,將對其政治產生深遠影響。柏曼認為,反西方軸心國包括中國、俄羅斯、伊朗、北韓,在多條戰線上進行反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伊朗涉入以色列的突襲,台灣是否成為下個目標是個問號,現實是西方國家遭到圍攻,華府應正視地緣政治挑戰。
2023/10/11 |
法媒專訪駐法代表吳志中:以巴衝突惡化可能開啟「世界第3戰線」,勿讓中國有機可乘
主持人打斷吳志中,詢問親中政黨的影響力。吳志中表示,親中政黨主張與中國和談,「但中國已明言,無論哪個政黨當選,他想要的就是攻打、拿下台灣」。風格犀利的主持人突然轉換話題,問道:「您是台灣人還是中國人?」吳志中表示,「我是百分之百台灣人,且中華文化是台灣的一部分;超過70%的台灣人民自認只是台灣人」。
2023/10/10 |
野島剛《中國的執念》:如何避免「昨日香港,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
「如何面對中國」,這個問題長久以來被稱為是「二十一世紀最大課題」。許多國家不斷提出這個疑問,而問題的答案正逐漸浮現:不是被中國吞噬的「香港化」,就是與中國保持安全距離的「台灣化」。該如何與中國打交道?要得到解答,必須深入探討「中國」這個國家的本質。本書將從台灣及香港兩地出發,為讀者呈現中國的真正面貌。
2023/08/08 |
美媒CBS News:兩岸風起雲湧,守護民主夢想成為台灣年輕人使命
在金門經營民宿的吳老闆帶著巴默參觀自家經過悉心翻修的中式風格院落。他說:「我們尊重中國文化,但不喜歡中國政府。我熱愛自由。我重視自由表達自身意見的機會。」
2023/08/02 |
日本戰略研究論壇舉辦日美台兵推,最重要意義是「正確認識台灣的價值」
李廷盛指出,日方人員透露,一年有3000多艘日本船隻通過台灣周邊海域,全球有6成貨輪經過台灣海峽,且台灣的經濟產值實際上已達到G20成員國的門檻;此次日美台兵推最重要意義是「日本正確認識台灣的價值」,反之,台灣也可藉兵推瞭解日方對相關事態的想法與處理方式。
2023/07/17 |
《華爾街日報》:美日制定聯防台灣計畫,日本顧慮反戰民意不願承諾出兵
慶應大學教授森聰指出,倘若最壞情況發生,東京當局為何應該支持台灣防務的疑問,日本國內缺乏有意義的公開討論,這可能會導致政治混亂。專家警告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為了防止日本重蹈軍國主義的覆轍,文官對於日本軍隊施以嚴格控制,但這可能會減緩決策速度,而幾天時間過去就可能決定台灣的命運。
2023/04/24 |
印度前外交官:1950年代兩度斡旋美中,提案棄金馬換台海停火
顧凱傑寫道,依前兩次的台海危機來看,早在1950年代,印度就已把主權議題與台海和平分開看待,「台海之事即印度之事」(what happens in the Taiwan Strait is India's business)的政策得到確立。他在文中說,直到今日,這項政策依然適用,因為台海一旦爆發衝突,勢將影響印度的安全與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