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台海問題

臺灣問題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第二次國共內戰後,關於臺灣政權及主權歸屬的問題及爭議。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6/15 | 《思想坦克》

香格里拉對話:強勢的中國與無存在感的東協,與會國高度關注不在議程上的台海問題

台海安全議題在演講與提問時所出現的溫度差,可能是與會者無意在新加坡升高與中國的對抗態勢,以免出現對中競爭或是台海議題支配全場,導致東協以及地主國關注的安全議題被排擠的狀況。但也因為台海安全議題實在太重要,因此還是屢次在問答時被提出討論。

2023/05/26 | 《思想坦克》

蔡英文總統累積了雄厚的國際信用,但未來能否轉移成為台灣的國際資產?

在蔡總統治下,現今台灣的國際信用累積相當可觀,這使得出了問題時,台灣往往不需要證明自己不是出問題的一方,反而是中國會需要向國際證明北京沒有製造問題,以及台灣才是問題的來源。正是取得這樣深厚的國際信任,讓台灣的外交操作有相對優渥的空間。

2023/05/1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岸田文雄登《時代雜誌》封面,日本盼在全球扮演更堅定角色,稱台海安全屬國際問題

文中寫道,白宮熱切希望具有影響力的夥伴,制衡中國日益增長的影響力,岸田文雄受此鼓舞,已開始著手讓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日本,擁有與自身匹配的軍事力量,重返全球大國角色。

2023/04/28 | 德國之聲

台海兵兇戰危,到底是誰讓世界看到台灣?

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接受法國媒體採訪時,就台灣議題舌戰主持人,他說「前蘇聯成員國家不具備主權國家權利」的一席話,惹惱了多個國家與歐盟,不但引來了抗議,也讓台灣再次登上歐美主流媒體。

2023/04/2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拜登尹錫悅會談:討論促進台海和平穩定,發表「華盛頓宣言」嚇阻北韓,時隔40年美國核潛艦將訪韓

拜登和尹錫悅可望發表「華盛頓宣言」。美國官員表示,此宣言將會公布新設「美國-大韓民國核諮商小組」,就美國嚇阻和回應區域核事件提出應變計畫和呼籲。《法新社》報導,美韓同盟以「華盛頓宣言」作為對北韓以飛彈試射和核武不斷升高區域緊張情勢的回應,華府於緊盯蘇聯而對歐洲進行戰略防禦的冷戰時期也有類似作法。

2023/04/25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法國總統馬克宏連任滿週年,國內年改被嗆爆、國際與盟邦疏遠

4月5日的民調甚至顯示,如果重新選總統,極右派領導人馬琳勒龐(Marine Le Pen)可以擊敗馬克宏。一名執政黨議員最近匿名告訴《法新社》:「我們非常不受歡迎。總統非常、非常不受歡迎。許多人對他抱有敵意。我認為這種極度不穩定的狀況會持續到2027年。」

2023/04/25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盼韓日和解,尹錫悅:不接受拿百年前殖民統治的事,要求日本下跪道歉

韓國總統辦公室提到,尹錫悅無法接受拿百年前事情對日本要求下跪道歉的論述,與1998年時任韓國總統金大中在日本國會發表談話時所提出的「因不到50年的不幸歷史否定長達1500年交流與合作史是愚蠢之舉」說法一脈相承。

2023/04/03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菲美史上最大規模「肩並肩」軍演下週舉行,學者:台海局勢是關鍵考量

南海緊張持續之際,菲美「肩並肩」(Balikatan)年度聯合軍演將於4月11日到28日在菲律賓多地進行,學者認為這演習實為美方劍指中共,加強顧及台海周邊海域,圍堵共軍的力道。

2023/02/24 | 霧谷晶策

澳洲智庫公布2023「亞洲實力指標」,美國在東亞保持「些微卻長期的優勢」

美國在亞洲區域仍舊扮演一哥的角色,而且中國暫時無法取代,對台灣來說,應該是值得高興的事情。不過,美、中兩國持續在外交、經濟、軍事各方面的競爭,或許會讓台灣繼續成為夾心餅乾,最怕落得裡外不是人。

2023/02/17 | 德國之聲

美副國務卿雪蔓:世界各國都應警告中國勿侵略台灣,別拿美國議員訪台當作開戰藉口

面對中國可能侵略台灣,美國副國務卿謝爾曼呼籲,各國都應該告訴中國政府不該這麼做。謝爾曼重申台灣海峽對國際貿易的重要性,並強調美國對台灣的立場不變。

2023/02/1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美國防部印太事務助理部長:確信2030年前中國不會犯台

美國副國務卿雪蔓指出,國務院政軍局助卿路易斯(Jessica Lewis)積極確保台灣獲得所需軍備,國務院去年通知國會13筆對台軍售案,是過去20年來最多;自2010年來,美國對台軍售總價值超過370億美元(約新台幣1兆1224億元)。

2023/01/3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學者:比起全面攻打台灣,中國更可能兵不血刃玩封鎖戰術

企圖孤立或扼殺台灣經濟通常被形容為「封鎖戰」,但有許多種做法。解放軍分析師易思安(Ian Easton)表示,中國可能採用「強度不同的長期封鎖戰,重點是要脅迫台灣政府,坐上北京設下條件的談判桌。」

2022/12/3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泰晤士報》:英國經濟尚未準備好面對台海戰爭衝擊

《泰晤士報》27日報導,政府擔憂,許多英國企業未做好充足準備應對台海衝突可能導致的經濟破壞。官員已向產業界領袖示警,必須對零組件、半導體等重要物資來源深思熟慮。其中一名官員表示,「及時行動」很棒,但在危機時期,「韌性」更重要。英國國會外交委員會主席克恩斯(Alicia Kearns)表示,對中國的制裁將影響所有英國家庭,衝擊程度更勝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

2022/12/23 | nippon.com 繁體字

【專訪】日本防衛省官員門間理良:我認為中國現在不會侵略台灣本島,但東沙等離島就另當別論了

中國共產黨在10月召開的二十大,把「堅決反對和遏制臺獨」寫入相當於最高政治規則的中共黨章,顯示出強烈的決心。進入第3任期的習近平領導層,研擬了什麼樣的侵臺劇本?此外,面對增強軍事壓力的中國,隣國日本又該如何因應呢?本文專訪專門研究臺灣的防衛省防衛研究所地域研究部長――門間理良。

2022/12/23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拜登投書回顧今年經濟成果,提及台積電赴美設廠;布林肯盤點外交成果,聯合盟友抗中維護台海和平

布林肯說,美國今年團結盟友,致力維繫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針對中國危害新疆與西藏人權、侵蝕香港言論與新聞自由等作為,美國也聯合盟友持續關切,採取共同行動。拜登政府去年1月上任以來,積極把台海安全議題國際化,拉攏他國共同關切台海和平與穩定。

2022/12/2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慕尼黑安全會議主席:未來幾年中國攻台可能性不高,普亭下台俄烏戰爭才可能結束

慕尼黑安全會議主席霍伊斯根接受《商報》(Handelsblatt)專訪時對台灣情勢表示憂心。他說習近平一步步完成目標,在香港和南海違反國際法,侵犯西藏和新疆少數民族的人權,他說要併吞台灣,沒理由認為他不會真的做。不過,由於中國經濟最近出問題,如果受制裁,大後方將崩盤,因此他認為未來幾年中國對台動武的可能性不高。

2022/11/25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歐盟高峰會主席12/1赴北京會習近平破冰,官員透露台灣為重點議題

米歇爾因4日在上海舉行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預錄致詞中,批評了俄國侵略烏克蘭並提及歐盟應降低對中依賴,被中方無預警取消致詞,加上歐洲政壇原本預期米歇爾將在G20與習近平會談,後來也沒發生,反而出現習近平跳過他這位歐盟名義上的共同代表,也不理會同樣出席G20的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卻「各個擊破」歐盟國家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