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最新文章

2023/09/10 | 歪脑|WHYNOT

從90年代兩岸諜戰,到2047年落在淡水河的第一枚飛彈——他們在島嶼書寫戰爭小説

小說家朱宥勳説,三、五年前,因為資訊不足,台灣人大都很悲觀,一方面不甘願就這樣投降統一,但一方面又很害怕,就只好都不要談論(戰爭)。當然《以下證言將被全面否認》這本小説也是種『掃盲工作』,希望我們透過閲讀,能有悲觀以外的選項。

TNL+ 2023/09/05 | 許劍虹(Samuel Hui)

菲律賓沒有所謂「對台戰略」,但能在台海衝突時扮演美軍重要的後方基地

就算共軍不以台灣為基地進攻菲律賓,台灣掛上五星旗同樣意味巴士海峽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內海,對出海的菲律賓漁民勢必造成威脅。巴丹群島距台灣不到200公里,距蘭嶼更是只有99公里,若能成為美軍基地,勢必能對中共的輕舉妄動有所遏阻。

2023/08/0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美媒CBS News:兩岸風起雲湧,守護民主夢想成為台灣年輕人使命

在金門經營民宿的吳老闆帶著巴默參觀自家經過悉心翻修的中式風格院落。他說:「我們尊重中國文化,但不喜歡中國政府。我熱愛自由。我重視自由表達自身意見的機會。」

TNL+ 2023/08/04 | 許劍虹(Samuel Hui)

「鐵軍精神」在台紮根:我有幸親眼目睹「漢光演習」八里反登陸與永安天然氣廠防護演練

看到陸戰隊第99旅與警察合作,尤其是即將退役的警官告訴與他合作的國軍軍官,只要未來有需要他隨時回來拿槍打共軍的豪情壯志,讓筆者相信「鐵軍」的精神依舊存在。象徵著淵源自廣東的國民革命軍已經完成紮根於本土,成為保衛台灣人民的軍隊。

2023/08/01 | 精選轉載

美軍為了預算誇大中國海軍實力,實際上兩國戰力相差不止100年?

誠如中國國防大學教授房兵大校,打臉「中國海軍的硬實力超越美國海軍只是時間的問題」時,直接駁斥說:「我不贊同這樣的一個觀點,什麼叫做就是個時間的問題?」他甚至反問道:「100年、200年?」換言之美中海軍的差距是「世紀落差」。

2023/07/30 | 精選轉載

漢光演習為什麼是五天?如果不能72小時內拿下台灣,共軍將「彈盡糧絕」

如今的共軍從無實戰經驗,陡然投入戰場,個別共軍的精神抗壓力和體力、耐力都遠不如當年。一旦攻台受阻於岸際海灘,隨著時間的拖延,共軍不但會陷入「戰鬥減員」的狀況,個別共軍的血肉之軀又能支撐多久?攻台共軍還能撐得過五天嗎?

2023/07/25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英國《金融時報》:除非「香港模式」發生,否則台灣將維持現狀,但共軍的施壓仍會持續

報導指出,民調結果顯示,台灣民眾對美國在台海戰爭能提供多少協助有疑慮。國防部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助理研究員許智翔認為,美國決定僅透過供應武器支援烏克蘭,以及部分歐洲國家在援烏議題態度不堅,對台灣而言不是好徵兆。

2023/07/24 | 《思想坦克》

我在日本兵推扮演台灣總統:「台海有事即日本有事」,安保三文件發表後的新局勢

糾結在戰爭場景是否真實,台灣能守多久等疑問,是完全失焦的。因為日本國際戰略論壇推動這個兵推的目的,是要測試日本的政治決策力,不是考核日本與台灣的軍事防衛力以及防衛策略。理解這一點後,要採取什麼態度就會相對清楚了。

2023/07/1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華爾街日報》:美日制定聯防台灣計畫,日本顧慮反戰民意不願承諾出兵

慶應大學教授森聰指出,倘若最壞情況發生,東京當局為何應該支持台灣防務的疑問,日本國內缺乏有意義的公開討論,這可能會導致政治混亂。專家警告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為了防止日本重蹈軍國主義的覆轍,文官對於日本軍隊施以嚴格控制,但這可能會減緩決策速度,而幾天時間過去就可能決定台灣的命運。

2023/07/1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美國防部政策次長:台灣獲取的國際支持若堪比烏克蘭而非香港,將影響北京的武統決策

卡爾提到,儘管中國在台海確實日益好鬥、採取脅迫姿態,卡爾說,尚未有任何跡象顯示,台海戰爭迫在眉睫或無法避免。他強調,習近平要求軍方在2027年以前具備武統台灣的能力,但能力不等同意圖,也不意味必然性。北京的武統決策涉及許多因素,其中包括國際反應、台海作戰的困難度、經濟成本。

2023/07/10 | 精選轉載

解析蘭德公司研究報告:兩岸開戰台灣真的撐不過90天?

認知作戰的高明之處,就在它運用了若干事實,但是卻刻意「刪節」、「扭曲」、「誤譯」、「衍譯」關鍵字或事實的「全貌」。以我的經驗,對「中共犯台,台灣撐不過90天?」這類新聞,我會幫忙碌的臉友們追溯到「原文」及文章的源頭出處。

2023/07/06 | TNL 編輯

台德法務部長首度會面深談司法互助,德國司法部:支持台灣民主,會面符合「一中政策」

法務部長蔡清祥3日赴德會面布施曼,提議與德國司法部長布施曼簽訂引渡協定,司法合作上更甚密切有望,兩國友好關係浮上檯面。不過,儘管布施曼表態關心台海局勢,拒絕中國武力侵台,支持我國民主自由發展,但德方仍堅持「一中政策」保持不變。

2023/07/0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華爾街日報》:台灣強化軍隊決心,將影響美軍在中共武力犯台時的介入程度

報導指出,俄羅斯與烏克蘭接壤,台海則是北京對台動武時兩棲攻擊的天然屏障。但台灣是海島,取得彈藥與電廠所需燃料等關鍵物資更為棘手,而且因國土面積小而缺乏戰略縱深。中華民國國防部發言人孫立方形容,台灣有如大衛對抗巨人歌利亞,「但這是我們的祖國,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是我們價值觀一部分,我們將不惜一切代價捍衛。」

2023/07/04 | 精選轉載

共機擾台就像蚊蠅一樣令人厭煩,台灣何不建立「環台防禦電子紗窗」?

如果我國透過「AI自動防衛系統」的建立,在環台領海、領空的基線上,建立起一道「電子紗窗」,只要敵人膽敢碰觸,萬一被電死在「紗窗」上,那就怪不了任何「人」啦。

2023/06/06 | BBC News 中文

香格里拉對話:批評美國「冷戰思維」,中國國防部長李尚福釋放全方位強硬信號

美國在2018年就俄羅斯武器購買問題對李尚福實施制裁。為表抗議,北京最近數次拒絕兩國防長對話的請求。在新加坡的峰會上,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指責中國拒絕進行軍事討論。中國一名代表團成員向法新社表示,美方解除對李尚福的制裁是進行對話的前提條件。

2023/06/02 | 《思想坦克》

詹順貴:賴清德可知戰爭下的核電風險?侯友宜跟風擁核為選舉?

核三廠2部機組目前的供電占比僅約6%,而中國一旦決定發動侵台戰爭,其瘋狂程度應該會遠逾俄羅斯。台灣值得為這麼少比例的供電占比,在戰爭時期冒不成比例的風險嗎?

2023/05/22 | 張博丞

民調:中國55%民眾支持對台灣發動全面統一戰爭,年長者更支持武統,22%認為未必要統一

在支持武統的民眾中,僅有1%的人贊成立即開戰,其餘民眾皆認為中國應該先嘗試其他手段。其他脅迫台灣同意統一的方案包括:「在台灣外圍發起有限的軍事行動」獲得了58%民眾支持、「經濟制裁」獲得57%民眾支持,「維持現狀以增強經濟和軍事實力,直至統一」則獲得了55%民眾支持。此外,有22%的民眾認同「一邊一制」,認為兩岸「不一定非統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