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台海衝突

臺灣海峽危機是指第二次國共內戰後,控制中國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控制臺澎金馬的中華民國政府兩個政權,雙方相隔臺灣海峽,在高度緊張的軍事政治氣氛下,因發生軍事演習、軍備競賽等多種對峙,甚至發生了一系列軍事衝突,而最終有可能引發全面戰爭的潛在危機。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8/1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菲律賓發布最新國安政策文件,視台海衝突風險為「重大疑慮」

由菲律賓國家安全委員會15日發布的這份政策文件寫道:「(台灣)海峽兩岸關係也存在重大疑慮,這有可能成為區域的衝突爆發點」、「菲律賓關切自身經濟穩定性、可能湧入的難民潮以及海外國人的福祉」。目前約有15萬菲公民在台灣。

2023/08/02 | 王昱晴

美資安公司發現神祕公司「Cloudzy」助中俄駭客團體,中國佈局惡意程式恐解碼美軍行動

自今年初以來,中國的間諜行動頻頻,先是在2月以間諜氣球飛越台灣、日本、美國等地進行情報蒐集;又在5月,被微軟爆出惡意軟體「伏特颱風」,入侵美國網路。今(2)日,美國德州的資安公司Halcyony發表一份報告,再度揭露中國的駭客行動。

2023/07/3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紐約時報》:美國關鍵基礎設施遭植入惡意軟體,以利中國侵台

發現惡意軟體的消息獲公開披露之際,適逢美中關係緊張時刻,中國聲稱台灣是其領土,美國則設法禁止向北京出售先進半導體。拜登的一名資深幕僚表示,惡意軟體的發現「引發一個問題:他們(中國)到底在為什麼事情預作準備?或這是否是在發出信號?」

2023/05/10 | 關鍵評論網 ASEAN:Philippines

防範中國侵犯?菲律賓推行校園軍事訓練計畫引發學生團體不滿

現任總統馬可仕曾表示,菲律賓應恢復校園的強制性後備訓練以抵禦中國,相關法案目前也在參議院中審議,但卻引起學生團體的不滿,認為強制性的軍事訓練會增加學生遭受暴力的風險。

2023/05/0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與美國軍事合作會讓菲律賓捲入台海衝突?美中輿論戰先開打

馬尼拉4月初宣布新增4處開放美軍建設戰略據點的位置,引發北京不滿,因此最近有關「菲律賓跟美國軍事合作將被捲入台海衝突」的論點開始增多,過去這類論調大多出自親中派,如今較為中立的菲媒也開始大幅報導。美國和中國的輿論戰,儼然已先在菲律賓先展開。

2023/05/02 | BBC News 中文

尹錫悅訪美:《華盛頓宣言》背後的美國盟友體系和「核對峙」

《華盛頓宣言》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條是韓國同意不尋求發展自己的核武器項目,允許美國在韓國部署彈道導彈核潛艦。「這說明美韓等國已經實際上承認了北韓的核國家地位,東北亞安全已經不再是以『北韓去核化』為目標,而是替代為『核對峙』,將韓國納入美國的核保護傘。」

2023/04/2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台灣,沉睡的炸彈」登上西班牙《國家週報》封面故事,18頁深度分析美中地緣角力下的台海情勢

《國家週報》是每週日隨著西班牙讀者最多的主流媒體之一《國家報》出刊的綜合性週刊,以具指標性的深度報導和人文色彩濃厚的新聞攝影,成為許多西國讀者固定閱讀的刊物。此篇封面故事,帶領西國民眾認識台海議題的發展脈絡和複雜性,進而更加理解台灣的立場。

2023/04/1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馬克宏棄台爭議言論遭國際砲轟,凸顯台灣重要性已成國際共識

如《費加洛報》(Le Figaro)12日報導的「為何不能忽視台灣」一文,法國媒體都藉機分析台灣的重要性。首先,便是台灣的地緣政治與經濟地位。主流媒體一再強調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龍頭地位,「若台灣落於北京之手,意味著透過骨牌效應,西方影響力將在全球經濟之肺消失」。

2023/03/19 | TNL 編輯

為獲AUKUS核動力潛艦,澳洲答應在台海衝突中支持美國?澳國防部長:絕對沒有

外傳澳洲為了取得3艘美國維吉尼亞級的核動力潛艦,向美方承諾將在台灣衝突中提供協助,以此作為交換,不過澳洲國防部長馬勒斯19日否認, 「我聽過很多政治評論員的猜測,這完全是錯的」,強調未來首艘維吉尼亞級潛艦掛上澳洲旗幟的那一刻起,這艘潛艦就完全處於澳洲政府的控制之下。

2023/03/13 | nippon.com 繁體字

重振「半導體大國」地位,岸田政權能否抓住「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機會」?

在全球半導體市場上,日本的份額已從過去的50%降到了10%以下。美國、韓國、中國等都認識到「晶片關乎國運」,紛紛盡全力支援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只有日本落後在後面。要重振「半導體大國」的地位,日本必須做些什麼?筆者認為,全球半導體產業正處於轉折期,對日本而言,現在是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機會。

2023/03/0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華盛頓郵報》:台灣戰機飛行員不足,需要更多「捍衛戰士」因應台海衝突

台灣須補進約100名新飛行員來駕駛這些即將於3年後交機的戰機,但根據台灣立法院數據,台灣空軍2011至2019年一共僅新增21位飛行員。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揭仲說:「要在未來3年補足這個短缺,難度會非常高。」他說:「台灣資深飛行員的人數將更加不足,他們負擔會更加沉重。」

2023/01/14 | BBC News 中文

日相岸田文雄上任後首次訪美,與拜登討論中國、北韓與經濟安全等議題

日本與美國在防止台海發生衝突方面有著共同利益,兩國均認可國際法對台灣海峽的定義。 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松田康博預計,日美領導人「會再次提到台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比如會提到反對運用武力或擅自改變現狀的行為」。

2023/01/11 | Abby Huang

德國國防委員會主席史琪曼訪台:對台軍售不在討論範圍,應從經濟面避免台海衝突

德國自民黨副黨鞭佛格表示,德國國內正在、也是第一次討論對中關係的新戰略,中國在習近平領導下大有改變,各國的對中政策也必須改變,他說德國很重視的「道德義務」,就是盡可能避免台海出現軍事衝突,從經濟面向避免台海衝突這方面「德國很有能力」。

2023/01/10 | 德國之聲

鞏固自由陣營關係與強化防衛,2023年是展現「岸田外交」的關鍵時刻

日本在進入2023年後,持續將外交與防衛強化等納入優先課題。首相岸田文雄除了將造訪歐美各國外,也將展現身為G7輪值主席的決心,與美國總統拜登的會談,更是象徵日本在東亞作為自由陣營的基石角色。

2022/12/28 | BBC News 中文

中美關係年終回顧與展望:延續激烈競爭對抗的主軸,抑或轉向較緩和的關係?

薩特教授說,「中國政府正在嘗試以更加開放的態度對待美國以及美國的許多西方盟友,中共的報導更少地強調鬥爭,在許多公開場合也放下了強硬立場。」 他認為中國做出了一定的讓步,放下了對話的前提條件。不過,緩和關係的時機可能很快消逝。專家分析,未來一年裡,美中兩國免不了激烈的競爭與對抗。

2022/10/13 | BBC News 中文

中共二十大:從歷史性「馬習會」到「抗中保台」,兩岸關係十年急轉彎

習近平一旦順利拿下第三任期,兩岸關係是否會持續惡化,甚至走向衝突?《BBC中文》盤點習近平這十年掌權下的兩岸重大事件,並請專家解析從馬英九到蔡英文,十年之間兩岸互動以及抗衡的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