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玉芳專訪:現代詩的三聲道
「詩的語言是精神的一部分,發揮出來的話就會是社會的良知。」利玉芳懇切地道出對於自己的期盼與要求。語言的三聲道背後代表著差異的思維模式和文化養成,利玉芳表示其主題大多脫離不了關懷生命、剖析人性以及叩問存在的意義。
專訪黃崇凱:文學的日常微光
和作家黃崇凱天南地北聊著,從台南的交通講到地方選舉。現實總是如此令人憂心,結論總是令人沈默嘆氣。我內心的小小總結是,文學並不一定能改變世界,但透過閱讀、想像差異,似乎是尋找答案的一條路。
在倫敦時裝周遇見來自台灣的純淨保養-綠藤生機
台灣純淨保養品牌「綠藤生機」,登上倫敦時裝周的國際舞台,希望全世界看見台灣品牌展現的創新與研發實力!並於即日起至 2/23 特別推出「倫敦時裝秀指定保養組」,內含活萃修護精華露 2 瓶,讓消費者在台灣同步感受純淨保養帶給肌膚的美好改變。
楊富閔:繁星五號像是一則隱喻,車上靜靜坐著來不及長大的花詢
我想像花詢過世,得以參與他的喪禮的,恐怕只是他的同輩手足,也就是花甲花慧,花明花亮,他們經歷怎樣的一個童年呢?那又是一場怎樣的小喪禮?
天照大神之死:房思琪引出的是怎麼樣的文學傳統及其變體?
當《今生今世》推薦列除了一定會有的張愛玲之外,還出現了《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時,我們方驚訝於此二書如今之被「市場」並置,是否諭示了兩造互文,並重新喚起近代華文文學中一個常常被刻意遺忘的、危險的幽魂。
免跑銀行也能換到傳說中的低點?兌換外幣的划算小撇步
不分四季、想玩就出去玩,現在對國人來說全年都是旅遊旺季,而對於旅遊的規劃,不再只有上旅遊網站比較機票飯店價格、請年假、打包行李而已,如何提早在理想低點換匯,更成為聰明旅行者的必備功課之一。
「過去多是漢人、男性、異性戀文學史」上百位作家連署減少文言文
朱宥勳認為,「台灣國文教育最荒謬的地方,就是一個學生就算認真地唸了六年國文課,他走進書店裡面,卻幾乎一個作家都不認識。」
歷史科的中國史位置已經改變,國文科猶可見許多人懷抱「中華民族主義」
文言文與白話文的爭論只是具象的呈現一個角度的意識形態架構,文言文有台灣主題;中國文學亦有白話文學,台灣文學與中國文學的爭論亦非單純二元對立可以解決。
控糖.重生:一場糖尿病,喚起一家三代女性的改變與溫暖
每年都做健康檢查,就可避免常見慢性疾病上身?罹患糖尿病的「糖友」,就沒有享受甜點的權利?慢性疾病對病患人生的改變,就只有無情破壞、毫無良性回饋嗎?讓身為第2型糖尿病患者的陳純慧,來告訴你如何活出不一樣的糖友生活。
《反離散》:「華語語系研究」對台灣文學研究有哪些可能意義?
台灣的創造權不局限於知識分子或政治代表手上,而是在所有人的手上。「台灣性」的邊界,因此是所有台灣多元文化的極限,而這些多元文化的展演,我們一方面需要循著歷史去了解它的過去,一方面需要接受且期待它所有可能的、開放的未來。
炭王金霸一代顏家:臺灣最神秘低調的地方望族
臺灣最神秘低調的礦業家族,臺日混血作家一青妙的「父親那邊」,就是當年獨霸九份的基隆顏家。曾經日進斗金、富可敵國,身為臺灣5大家族之一;時至今日,基隆顏家似乎少再被提起,漸漸隱匿在臺灣的望族圖譜上。
【文評三四五】1981感覺:當我們談論《文藝春秋》,我們談些什麼?
這種「幻想文學史」或「新寫作家史」的「意義」相當顯眼,《文藝春秋》在未來都很可能成為大學課堂上,探討文學真實與虛構的經典教材。但除此之外,在幾個篇章的閱讀中,我發現截走我目光的還有濃厚的「1981感覺」。
花甲男孩轉大人:台語教學的困境
說實在的,我們這個年紀受過一般義務教育,一直到大學畢業,華語已經成為多數人現實上的母語,台語、客語、原住民語等,其他語言成為精神上的母語,只是我們不願意面對這個事實。
先理解文化,才能說一個好故事:清真認證與他們的產地
你理解伊斯蘭教、清真認證對於東南亞當地穆斯林的生活意義嗎?跨境電商不僅得跨越有形的國界,更得跨越無形的文化差異;先理解文化,才能說一個好故事。
【離線已讀,放不下的書本】歌仔戲曲天后-孫翠鳳:欣賞文學創作,能豐富我的戲曲表演與生活
「我們身為台灣人,就應該對於台灣的人、事、物瞭若指掌,尤其是曾經為台灣做出偉大貢獻卻默默無名的人,如果沒有小說或戲劇讓大家認識他們,那是多麼可惜的一件事。」基於這樣的想法,孫翠鳳推薦給大家一本不看太可惜的台客武俠小說《小貓》。
【文評三四五】師者若無誤,學子又何如?我看「自自冉冉」爭論
老師們不都教我們在論文發表的學術論辯中,誠實為上策?真是自己的學術判斷出了問題,就承認自己的錯誤,謝謝對方的指正,回去後再改正就好?找了那麼多似是而非的理由,真理真的能越辯越明嗎?
沒有人是局外人!讓聲音成為力量,一起為台灣人權發聲
70年前的12月10日,是全球步向迎接「言論」和信仰自由的關鍵日。全球為紀念這一日,特別舉辦響應活動紀念「世界人權宣言」。自栩為民主、自由國家的台灣,自然也不能錯過這樣的機會,眾多藝文人士、教授都站出來齊聲為人權發聲,身為台灣公民的你,這次也有機會一起來為台灣發聲。
吳叡人:台灣人精神史上的一冊希望之書——楊逵《綠島家書》序
如楊逵在信中說的:「不能走直線的時候,你們應該轉彎。」在資本主義的洪水之中,我們家人應該緊緊相擁,結合成一座保有了最低限度人性與幸福的島嶼。
【青春還鄉】留下孩子笑容的101種方法:攝影師楊文逸的偏鄉畢冊義拍行動
「畢業照」有沒有拍都不重要?對於偏鄉學童來說,這可能是他們將求學階段的回憶珍藏一輩子的紀念品,而很多孩子卻沒有機會擁有這種奢侈。
夢與詩爭局,詩成夢亦殘:《日曜日式散步者》捕捉詩的完成
觀看本片的最佳態度,或許也正是帶著星期天的心情,遊走於那一片片的逝去碎片,為之讚美或哀嘆,然後將這些複雜的情緒凝之在心底,迎向星期一的來臨。
【文評三四五】鄉土文學作家,也是現實主義作家──談王拓的兩篇都市小說
「為受苦的人爭取權益、改善環境」應是他的心願,也是當時的他迫切想做到的事,因此當「用筆改革社會」的目標無法達成時,他會決定投身政治。
什麼都漲,就你的荷包沒漲?實現一家人的夢想,只有努力是不夠的
是否也曾在安靜的午夜裡,看著熟睡的孩子和伴侶,想著自己擁有的一切,有股暖暖的幸福感慢慢湧現。原因無他,因為你有了屬於自己的家庭,儘管偶有牽絆與限制,但也是甜蜜的負擔,同時你也發現,原來在自己心中早就許下了專屬於家庭的夢想。
《日曜日式散步者》:30年代的台灣詩人,與跨越台日雙語世代的文學風華
《日曜日式散步者》,以史料、圖片、歷史影像、「重演」手法、字卡,以及影像詩所構成。導演使用兩種手法處理影像詩。一個是旁白用日文原音唸出風車詩社的詩作,依內容加以呈現,以畫面與聲音把詩文具象化。另一種做法則反過來,當詩作的字卡出現,或者是詩文被朗讀的同時,畫面與聲音卻是抽象式地出現無關的事物與象徵,以難以明狀的影音,來比附詩作的意涵。
【TIDF】台灣競賽導演專訪:黃亞歷《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的幻夢歷史
《日曜日式散步者》把這段風車詩社的歷史重新撿回來,讓這些台灣超現實主義的先趨者,得以重新沐浴在陽光下,讓他們的故事永恆封存,如繁星輝映未知的歷史長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