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台語

臺灣話(白話字:Tâi-oân-ōe;臺羅:Tâi-uân-uē),通稱臺語(白話字、臺羅:Tâi-gí / Tâi-gú)或臺灣閩南語,是源自閩南語泉漳片、通行於臺灣及澎湖群島的語言,為閩南裔臺灣人的母語,現並為中華民國國家語言之一。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9/29 | 精選書摘

《台語解放記事》:「覬覦」寫成「季於」叫做錯字,「毋通」寫成「母湯」為何就是有趣?

「母湯」之不好笑,在於我們的孩子不僅是東南亞語、原住民語、客語、台語等各自的母語後天失調,實際上,他們被教得連華語都會不好。沒別的原因,他們最熟悉的系統是一個不科學、不準確而且沒有效率的系統。他們被教得對於語音的感知一點都不細膩。那他們什麼語言都學不好。

2023/09/05 | 精選書摘

《臺灣台語俗諺鬼神紀事》:民間信仰深入台灣人民生活,造就台語俗諺同時具有文學性及宗教文化性

臺灣人把做人虛偽、不夠大方的情境,用一句台語俗諺「枵鬼假細膩」,就能把這種樣態表現得十分傳神。這種在民間流傳的語用及文字使用,其實就是一種極具文學性的暗喻手法,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台語俗諺所呈現的文學性。

2023/08/29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巴黎市政府台語課3年人數逐年增加,學生聽茄子蛋、滅火器喊更貼近台灣

2週後即將首次造訪台灣的恩波吉告訴《中央社》,台語讓他更想探索台灣。談及台灣印象,他說:「友善的居民、豐富且多元的文化與美食,我已經迫不及待了。」他非常感謝巴黎成人教育中心開設台語課,並表示在上台語課之前,他可能無法在地圖上指出台灣,也不認識台灣歷史,「巴黎市政府的人很勇敢也很認真,成功地激發了班上學習者對台語的熱情與興趣」。

TNL+ 2023/08/20 | TNL JP編輯部

【日本城市一隅的正統台灣味】台灣人一看就知道是家鄉味——東京台東區「台灣茶館 家豆花」

「日本城市一隅的正統台灣味」系列,是TNL日本編輯部為讀者們介紹這些身處日本、十分講究台灣飲食文化料理人的故事,以及他們對美食的追求。這次介紹的是位於東京都台東區的「台灣茶館 家豆花」,延續代代相傳的家鄉味道,是他們的堅持。

2023/08/13 | 方格子vocus

臺灣有個好萊塢:戰後影視劇的臺語風潮(下) 哀豔與戲謔:臺語片中的臺灣社會縮影

在今天,那些刻畫「臺客」形象的電影裡,說臺語的主角貌似擺脫不了悲情和「魯蛇」的特質,比方說《當男人戀愛時》男主角邱澤在片中是個罹患癌症的催債小混混;《花甲男孩轉大人》主角盧廣仲家庭失和,學業也面臨瓶頸;茄子蛋熱門歌曲〈浪子回頭〉與〈浪流連〉MV主角皆為歷經滄桑的漂泊中年歐吉桑......

2023/08/13 | 方格子vocus

臺灣有個好萊塢:戰後影視劇的臺語風潮(中) 光輝歲月與彩色天花板:國語政策和底片限制下的臺語片

官方對臺語片發展造成的阻礙主要可以分為「國語政策」和「底片進口限制政策」,其中「底片進口政策」扼殺1950、60年代蓬勃發展的臺語電影希望,導致不少臺語電影人轉入電視界另尋出路,臺語電影的成長因此面臨長期停滯與真空,影響不可謂不深遠。

2023/08/13 | 方格子vocus

臺灣有個好萊塢:戰後影視劇的臺語風潮(上) 臺語影劇浮生錄:戰後影視劇發展史

本文將淺談戰後臺灣影視劇的發展歷程,討論國語政策對臺語影視劇的影響力——或是殺傷力,以及臺語影視劇「大喜大悲」的風格從何而來,最後回歸現代社會,思考臺語在此時此刻的臺灣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2023/07/05 | 精選轉載

批評鄭宜農的「台語糾察隊」,你們的霸凌只是變相展示「不會說台語就安靜不然就等著被罵」

鄭宜農的作品是嘗試讓台語流行化,特別是鄭不會說台語,這會讓更多不會說台語的人有機會更願意學習台語,但許多批評者的作法,完全就是在傷害有心想使用台語的人。都說講台語的人越來越少了,確定要一直這樣的高姿態,把台語初學者們通通嚇跑嗎?

2023/07/01 | TNL 編輯

【2023金曲獎】鄭宜農《水逆》連奪最佳台語女歌手、台語專輯,感謝台灣#MeToo運動打造更安全環境

鄭宜農最後也提及台灣近期的#metoo運動,她說,「我想要在這邊由衷的感謝每一位近期把自己傷疤揭露在大家面前的每一個人,辛苦你們了,我希望這段時間的紛紛擾擾跟這段時間的討論,可以給我們一個更有安全感、更透明的環境,讓我們可以做自己該做、想做、夢想、覺得要做的事情。」

2023/06/15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旅法華語教師劉展岳教台語推寶島文化,歐洲學子高唱〈浪流連〉愛上台灣

談到教台語的動機,劉展岳表示,每種語言就是一種文化,文化會在土壤裡發展出不同的東西。「台語是我對於台灣產生文化認同的根源,也可以說是我身體的一部分,是我母親的語言也是我跟父親說話的語言」。

2023/02/28 | 音音有代誌

主持人內克推出《H.I.T.聲產線 流行音樂系列報導》,探索台、客、原民音樂母語歌曲的故事

《H.I.T.聲產線 流行音樂系列報導》為卓越新聞獎基金會20週年唯一補助的聲音專題,專題名稱極具巧思,除了是「熱門」、「大眾流行」之意,也取用「Hakka客語」、「Indigenous languages原住民語」、「Taigi台語」三語的英文字母首字。三類語言在流行音樂產製過程中,各自具有獨特的發展脈絡,合在一起時,則成為台灣流行音樂蓬勃發展的生命力。

2022/12/16 | AQ廣藝誌

【專訪】《台灣有個好萊塢》創作團隊:利用劇場的魔法,把一群電影人的夢變成真實

從《台灣有個好萊塢》的劇名,就能看出它與電影息息相關。這是一個以電影劇組為主體的故事,匯集一群熱愛電影的創作者,從一般觀眾熟知的編劇、導演與演員,再到攝影、美術、場記,以及更多默默無名的幕後人員。儘管他們的名字只有在電影片尾的字卡上短暫出現,但仍願意為了拍攝電影,在片場待上數月。

2022/10/2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Meta「閩南話口語翻譯系統」計畫負責人來自台灣,「鄉土劇」對訓練AI有貢獻

人工智慧研究員陳鵬仁(Peng-Jen Chen)70歲已退休的父親陳聖獎來自台灣南部,主要說閩南語(Hokkien,台語或福建話)。他一直希望父親能用閩南語和所有人溝通,因為那是他父親用起來最舒服的語言。就是這個「為愛翻譯」的初心,他著手解決問題。

2022/10/2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Meta推出人工智慧翻譯工具,可即時互譯閩南話與英語

祖克柏以英語指出,有數以百萬的民眾說福建話,但因為它沒有標準的書寫系統,這使得打造翻譯系統變得很困難。這段話接著被譯成福建話唸出來。與他對話的人說,在他小的時候,學校沒有教福建話,它是透過口說代代相傳。祖克柏說,因為有了這個研發成果,「我們也都可以聽懂(福建話)了」。

2022/09/28 | TNL特稿

2022雄雄出聲音樂會:淺堤、青虫aoi、王彙筑,如何藉由台語創作加深自我認同?

由於「跟家人說台語,跟朋友說國語。」的成長背景,淺堤、青虫aoi、王彙筑都有基本的台語溝通能力,但「寫與唱是完全不同的領域。」而淺堤、青虫aoi、王彙筑在雖然都感受到台語的優美,以及用母語的溫度,但也都有意識自己使用一套成熟且複雜的語系

2022/09/24 | TNL特稿

2022雄雄出聲音樂會:回顧台語歌發展歷史,是一段追求自由與多元價值的過程

回顧台語歌的發展歷史,是一段追求自由的過程,多元呈現的價值都能順利的發展,本來就是自由的意義。經過長期的打壓,台語已經不是最常使用的語言,社會上也有許多保存台語的聲音。

2022/09/08 | 丁肇九

【關鍵專訪】拍謝少年 X 阿華師:為什麼在台灣,「百分之百」講台語好像是個奇怪的事?

或許對拍謝少年和阿華師來說,台語文就像是虱目魚的旗幟、蚵仔寮的表演、700年歷史的土礱、只用台灣米和台灣砂糖做的米香一樣,是一種出自草根而值得守護的台灣特色,透過培養茁壯,或許有一天這樣的瑰寶就能像音樂藝術創作或蚵仔煎一樣,成為一個讓外國人願意坐飛機來台灣了解擁抱的特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