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同溫層

平流層(英語:Stratosphere),位於對流層的上方和中間層的下方。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10/18 | 精選書摘

洪敦明《跟著圖書館去旅行》:Google時代我們為什麼還需要圖書館?

上網Google看似可以找到所有問題的答案,可能比你身旁的權威回答得更精確,但是這樣不會幫助你學會問好問題,怎樣的提問才能抓住要點。而且,最有價值的不是答案,而是懂得問問題。

2023/10/03 | 精選書摘

《世界的模型》:每個人都具備自由意志,但我們在群體中的行動,也可以說是「集體的直覺」

複雜學學者迪克.柏克曼關注這個時代的危機,在書中探討它們之間的模式、規律性,以及它們與自然界複雜進程的相似之處。例如森林大火與流行傳染病、覓食的金頭鯛與民粹主義,看似是獨立現象,彼此卻相依與相關。發現這些關聯具有高度啟發意義,因為可藉由對一個系統的認知去破解另一個系統的難題。作者舉出許多實例,幫我們建立起觀看世界的新邏輯。

2023/10/01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抖音一響,認知作戰開打:銳實力的目標就是所謂的「說好中國故事,說壞民主故事」

黃兆年表示,資訊操作或認知作戰的運作模式,可以理解為「銳實力」的典型案例,而中國的認知作戰不外乎傳遞兩個訊息:「中國很棒」跟「民主很爛」。因此只要在攝取資訊時意識到這一點,就能辨別中國資訊操弄的話術。

2023/07/25 | 今周刊

節目獲七座金鐘獎,上YouTube比不過內容農場——當平台以流量為王,我們失去了什麼?

打開臉書,映入眼簾的是新聞粉專寫著「一句話回應」、「關鍵就在這件事」。你皺眉一下,心裡抱怨:「又是釣魚標。」深感不耐的你,決定轉而打開Instagram,看到新聞媒體分享的短影片,貓咪逗趣可愛的畫面讓你心花怒放,於是你繼續往下滑,想看更多短影音。但你有沒有想過,新聞媒體製作這些影片的錢,要從哪來呢?

2023/05/01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專訪】張潔平:閱讀是社群行為,所有好的思想都是在對話裡發生的

張潔平創立去中心化的Matters,曾企圖將人拉出同溫層,但如今她認為建立真實的社群與同溫層才是核心,「許多社群平台都是假社群真媒體,使用者們餵養自己的資料,供平台演算法投放廣告。」同溫層不是在社群平台發照片貼標籤,不是鞏固具備社交意義的關係表徵,而是因真心契合的交流走到一起——即便他們曾彼此陌生。

2022/12/07 | 《思想坦克》

九合一選後談小黨的政治現實與未來:資訊零碎化、犬儒化,沒有人能真正操控輿論

智慧型手機的時代,導致犬儒化及零碎化的現象,擴大加成之後,選舉再也不是以往「民意如流水」那種可以預測的趨勢。人們喜歡在網路上看輕鬆沒有壓力、甚至危言聳聽的視訊頻道,例如館長、勾惡、朱學恆的傳播方式。

2022/11/03 | 精選轉載

【專訪】全球民主退潮,為什麼?台大張佑宗洞悉當代民主政治的困境與轉機

自從川普上台後,民主在歐美國家有逐漸失寵的跡象,民眾開始對繁雜的制度程序與公民審議感到厭煩,認為民主只會拖慢國家發展與政策實行的速度,反過來期待強而有力的領導人,提出有感且實際的措施。這些「國家至上」、「效率至上」的呼聲,正導致這個近半世紀才成為主流的「民主」制度,在世界各地都遭遇強大的挑戰。

2022/09/09 | 《思想坦克》

年底選戰不到100天,演算法、短影音與社群網站如何影響選情?

這樣短影音當道、跨平台隔閡造成的問題,會隨著有境外資訊操弄而變得更為嚴峻。這些都將會成為未來100天各黨派候選人、支持者、以及台灣,需要面對的問題。

2022/09/07 | 潘柏翰

【關鍵專訪】藍士博 X 共生音樂節:轉型正義在台灣社會顯得輕薄短小,這就是我們要抵抗的事實

不論是史明或是二二八事件,藍士博認為關心這些議題的群眾都得面對「在大的社會脈絡中,這些議題就是少數中的少數。」他表示現況是微弱的,但需要被傳承。傳承的困難點來自於,用什麼樣的方式讓更多人願意投入行動,乃至於互相產生關聯,「這才是這十年,我們在做的實驗。」

2021/12/16 | TJ

【關鍵眼中盯】侯友宜千字文就算有私心,若能讓「不想跟著黨投票」的台灣人變多也是好事

就算是為了自保或更上一層樓,侯友宜能在各方山頭壓力下提出「四個開放」論點,在國民黨內已經算是很大的突破,而這種「政黨不該綁架選民公投意願」的說法,竟同時讓過去幾個月冠冕堂皇用四個(都/不)同意洗版的藍綠兩黨,同時顯得陳腐。

2021/11/16 | 精選書摘

《異溫層迷航記》主編序:莫忘對異文化、另類聲音感到好奇、願意脫離舒適圈旅行的初衷

當越來越多人說人類學的觀點像是一個「同溫層」,我樂觀地認為是因為我們已走向更多樣的主題,接觸到更多不同領域、生命經驗的讀者。至於能不能被接受、連結能不能產生、故事有沒有說好,當然值得被評斷,但至少我們已經航行出去了,而不是守在田野地中。

2021/11/14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專訪《異溫層迷航記》主編趙恩潔、林浩立:人類學可以讓人更具備同理心,但同樣的,傷心也可能加倍

在台灣社會中,「溫層」的體驗近年來因政治議題、社群媒體變得更加鮮明,而研究人類學像是溫層中的旅行者,不斷跨出同溫層,試著同理異溫層。以下訪談,是《芭樂人類學》主編趙恩潔、林浩立所說的故事,也是他們在驚艷與傷心、同溫與異溫間取得的微妙平衡。

2021/10/20 | 陳豐偉

科學證實網軍手法有用,人類大腦就是容易被「農場文」與假資訊吸引

面對網路時代蜂擁而來的資訊,人類大腦難以負擔,現實上也無法一一查核,所以我們會傾向信任朋友的分享,第一時間相信「同溫層」的訊息。

2021/10/14 | 方格子vocus

來跟「戰鬥藍」趙少康學習:如何用孫中山和岳飛寫出不敗的政治文?

因為趙少康金句式的有力結論比較容易在群眾心裏留下重大印象,講太多事實只會讓人覺得文章太長、文長不喜勿入。明明一個在講理,一個在強辯,強辯的人反而讓人印象深刻,這就是不敗政治文的最高指導原則。

2021/09/18 | 職涯實驗室 Career Design Lab

陽明交大2021新生開學致詞:如何把大學讀出千萬價值?先學會榨乾你的學校

等真的出社會,等待你的或許是無盡的輪班,所以趁大學青春時,不要讓他有任何一秒是虛度的,讓你的每個行為,每個經歷,都成為能為你人生加值得裝備。你可以試著回去,回到宿舍時,拿出一張白紙,試著描繪出你大學每一年,會有怎樣的可能?會去哪實習呢?參加什麼社團呢?會有怎樣的邂逅呢?這些,都將由你親自描繪跟實踐。

2021/09/10 | 潘柏翰

娘娘專訪張守一未能「打破同溫層」,反而讓影片成為反同的宣傳工具

公投事過境遷之後,關注同婚或性平教育的觀眾,會更好奇正、反雙方在公投過後的發展。傾聽並不代表提問者得溫良恭儉讓(更何況,娘娘剛開始在台灣的網路社群竄紅,憑藉的正是其嗆辣敢言的風格),更不等同無法向受訪者詢問具挑戰性的問題。

2021/09/08 | 精選轉載

娘娘訪護家盟爭議:「打破同溫層」是開放社會的真實理想,還是輿論環境的神話烏托邦?

從企劃、執行到包裝,娘娘的問題或許正提醒我們做節目的人,這項工作所建立的經驗和價值觀仍然是有意義的。認真想把節目做好的媒體,更沒有理由把專業拱手讓人,而要更嚴肅面對自己與觀眾的關係,不論是在倫理上或市場上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