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哲學

哲學是研究普遍的、基本問題的學科,包括存在、知識、價值、理智、心靈、語言等領域。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9/22 | 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

一切總有終結時,生命因而無意義?

如果一切總有一天會終結的話,我們所做的一切又有甚麼意義呢?哲學家Samuel Scheffler直接把這個問題稱作「the Alvy Singer problem」。這個因終會結束而感到意義虛無的經驗應該十分普遍,你又有感受過嗎?

2023/09/21 | 漫遊哲廊

《86不存在的戰區》:還請不要忘記我——我有義務記住他人嗎?

名字本身並無任何意義,但這恰恰是名字與個體之間關係緊密的原因:記住一個人的名字,等同於純粹記住那個人本身。而關懷本身,正是需要記住一個人本身,而不只是記住他的某些特質。因此,如果你真的在乎某個人,那你就應該記住他的名字。那麼,我們是否有義務去記住某些事情?

2023/09/18 | 王偉雄

錢鍾書的博學與粗疏

錢鍾書到老也炫學,層次未免低了一點。其實,錢鍾書的這種博聞強記,在資訊唾手可得的當代,已比較不被重視了。

2023/09/06 | 楊士範

EP58|《你該殺死那個胖子嗎?》:聽起來好像一樣,但其實都不一樣的各種「電車問題」

經典的電車問題,如果你看過桑德爾在Youtube上很有名的授課影片,應該就知道這是什麼問題:該讓1個人死?還是5個人死?人命可以用數量來計算對錯嗎?

2023/09/04 | 王偉雄

寫哲學期刊論文的狂迷與鼓舞

出版期刊論文是拿終身教席(tenure)和升職的必要條件,我十多年前已升至正教授,寫期刊論文已沒有多大的實用考慮,純粹是興趣推動;現在進入了狂迷階段,就更加注重興趣,過癮最重要。然而,論文始終是寫給別人看的,最理想是寫時過癮,寫成滿意,出版後有人欣賞。

2023/08/16 | 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

究竟一件藝術品的「邊界」在哪裡?

究竟一件藝術品的「邊界」在哪裡,而我們應如何把一件作品「個體化」(individuation)?用繪畫的語言去說明的話,我們的問題便是那面膠蓋是畫作的一部分,抑或它只是畫作以外的畫框,亦即它只是作品落實在世界時不可避免的物質條件而已。

2023/08/14 | 王偉雄

哲學思考的璀璨

對我來說,寫作——尤其是寫論文——是哲學思考重要的一環。假如這些年來一直只是看書、思考、做筆記、和別人討論,而沒有寫論文,我的哲學思考一定沒有現在的深入。我的很多哲學觀點都是在寫作論文的過程中「逼出來」的。

2023/07/31 | 精選書摘

《這樣想沒錯但也不對的邏輯思考課》:如何認識自己?究竟看自己比較準,還是看別人比較正確?

誰說人是理性的?跟著哲學家的思路,找出自己戀愛、校園、人生、心理、社會的不理性之處,看清事物的荒謬本質!本書不談深奧的哲學理論,只以最常見的生活案例,分析每個問題背後的理性邏輯。

2023/07/20 | 香港文學生活館

《尋常與作樂——哲學與文藝的25則思考》序:作為老師與作為學生的Roger

這本書收錄了Roger多年來寫過的文章,內容龐雜得誇張︰有哲學、文化研究、藝術評論、也有他個人求學與教學的逸事紀錄。當中有很多篇我早已讀過,現在連同新的文章重讀一遍,有幾篇印象特別深。

2023/07/17 | 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

國族意義何在?國族作為一種想像

國族其實就好像金錢、法例等是人類的共同想像,我們想像自己跟成千上萬素不相識的人有一種連繫,而這類型的想像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可以把人們牢牢的團結起來。

2023/07/13 | 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

哈維爾與昆德拉筆戰:「布拉格之春」種下希望,還是自欺與逃避?

在「布拉格之春」結束不久,昆德拉便曾發表過一篇名為「捷克命運」的文章闡述其對「布拉格之春」的看法。但昆德拉在文章裡對「布拉格之春」的評價之高,卻引起了哈維爾的不滿。

2023/07/07 | 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

哲學入門推薦——哲學家談倫理學七大威脅

Simon Blackburn的小書《倫理學》(Ethic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用精煉的文字談論了眾多當代倫理學的重要議題,其中亦談及當代倫理學所面對的「七個威脅」。這些「威脅」亦是逼使我們去思考如何去做好人的契機。

2023/06/28 | 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

哲學短文:笛卡兒沉思中的「我」,會突然消亡又突然復活嗎?

當我們說「我」存在時,我們都會預設這個「我」有「持存性」(subsistence),即這個被證明是存在的我,能在時間的流逝中保持同一地存在(那怕只是一段很短的、連續的時間),而不會在流變的過程中突然消亡,然後又突然復活,又或者忽爾被轉變成完全不同的東西。那麼,笛卡兒發現的「我」,有沒有這種性質呢?

2023/06/26 | 漫遊哲廊

進擊的巨人:又是為了繁殖嗎

如果有人告訴你出生永遠是傷害,不出生永遠是更好的選擇,你會被說服嗎?哲學家戴維·貝納塔(David Benatar)認為,出生於世必然是件痛苦多於快樂的事,並主張全世界的人類都應該絕育。

2023/06/19 | 漫遊哲廊

進擊的巨人:噁心的我與噁心的你

我想,即使是一個專業的軍人,如果你要他殺一個無辜的人,他還是會非常猶豫。但如果他要殺的不是「人」,只是殲滅噁心的臭蟲,那份猶豫就會大大減少。如果艾人不過是可以變成巨人的怪物,只是披著人皮的惡魔,那將其「殲滅」又有什麼問題呢?而類似的說辭也曾在歷史上出現。

2023/06/17 | 王偉雄

暢談命理學——不迷信的人也可以認真對待命理學

有朋友曾經問我為何那麼認真對待屬於迷信的命理學,我的回應是:「我不肯定所有命理學都是迷信。雖然到目前為止我仍然沒有理由相信任何命理學,但邏輯宿命論令我不會一筆抹煞所有命理學,而邏輯宿命論絕不是迷信,而是基於哲學論證。」

2023/06/07 | 精選書摘

小泉八雲《心》:我一直在思考,致人於死地的愛情是否比掩藏熱情的慾望更具意義?

本書的十五篇短文便是小泉八雲在日本展開追尋、探求大和民族最真實一面的散文筆記。他時而以對話形式淺談在變與不變的社會變遷裡,最令日本人有所感悟的生活體驗;時而以外來者的宏觀立場,觀察這個民族建構人心與社會價值的內在精神為何。

2023/06/06 | 漫遊哲廊

《我推的孩子》:21世紀殺人網絡

面對因網絡欺凌而離世的名人,網友們常常表現到「與我無關」。他們大概是這樣想的吧:雖然我曾在網絡上對他說過過分的話,但即使我不說,還是會有其他人對她說出這些惡毒的話語,所以我並沒有對她造成額外的傷害。在文章裡,我想借用哲學家Derek Parfit的一個思想實驗來反駁上述觀點。